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特朗斯特罗姆论文范文写作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对中国诗坛影响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特朗斯特罗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8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对中国诗坛影响,关于免费特朗斯特罗姆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特朗斯特罗姆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特朗斯特罗姆论文参考文献:

特朗斯特罗姆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畜牧杂志诗歌杂志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摘 要:主要梳理了获得2011年诺贝尔奖之前的特朗斯特罗姆及其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及诗美特征,并举例阐述其对中国诗人的影响,希冀为当下中国诗坛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照.

关键词:特朗斯特罗姆;诗歌;译介;能量;效应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3)02-0017-07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1931—),当代瑞典著名诗人,在国际诗坛享有重要威望.托马斯在1954年,即其二十三岁时发表了处女诗集《十七首诗》,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斯特称之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①.此后,诗人一发不可收,出版的《途中的秘密》(1958)和《半完成的天空》(1962)两部诗集均获得巨大好评.此外,还有诗集:《音色和足迹》(1966)、《看见黑暗》(1970)、《波罗的海》(1974)、《真理的障碍》(1978)、《野蛮的广场》(1983)、《为死者和生者》(1989)、《悲哀贡多拉》(1996)和《巨大的谜语》(2004)等十余部.其实,托马斯至今为止一共才发表诗歌210多首,但基本上每一首都可堪称经典,北岛所言极是:“他写得很慢,一辈子只有一百多首,结成全集也不过一本小书而已,但几乎首首都好.那是奇迹.”②托马斯先后斩获很多重要文学奖项,如1956年获《人民画报》诗歌奖,1958年获《晚报》文学奖,1966年获谢尔格伦奖和彼特拉尔奖,1982年获促进文学事业发展奖,此外还获得过日本飞行员奖等.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曾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2011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以表彰他“通过精炼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鲜活的现实生活”.其实早在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就曾说过:“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③虽然沃尔科特的预言在19年后才应验,但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奖乃实至名归.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已被译成约47种文字,研究他作品的著作已超过他作品页数的千倍.特朗斯特罗姆的获奖,很快在全球引起新一轮的研究热潮.他的诗歌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诗人.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国知网)收录的2012至2013年间涉及特朗斯特罗姆研究的期刊论文就有50多篇,几乎和以往期刊研究篇目的总数持平,研究范围更加宽广,如诗歌译介、文本研究、诗人研究及比较研究等.因此,梳理新时期以来至2011年间的特朗斯特罗姆及其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及诗美特征,对当下的特朗斯特罗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意义,也能够更为系统地把握其人其诗在中国的传播接受.

一、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在中国的译介

新时期以来,人们的思想禁锢逐渐被打破,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地下民间)也悄然勃兴.此时,西方特别是欧美的哲学、美学思想也被陆续译介进来,涌入枯旱已久的中国文坛,给刚刚松动的文化土壤播撒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种子.“朦胧诗”在批评界的诧异和惊喜声中破土而出,也带来了新鲜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效果.人们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译介和引进,在文学样式和审美效果上和蓬勃的诗歌运动构成了有效的回应,使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界呈现出缤纷的多元局面.特朗斯特罗姆正是在这股热潮的涌动中被推到国人面前.

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诗人北岛是国内较早接触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人.早在1983年,北岛就从当时瑞典使馆文化专员安妮卡手中接过汉学家马悦然的一部英译稿,这便是特朗斯特罗姆的新诗集《野蛮的广场》.汉学家马悦然曾请北岛把这部诗集翻译成中文.翌年,《世界文学》第4期即发表了石默(北岛)译的《诗六首》,包括:《对一封信的回答》、《记忆看见我》、《黑色明信片》、《很多足迹》、《车站》和《自1973年3月》.这六首诗歌均出自诗人之前的诗集.译诗前面有译者对诗人的简介及其诗作风格的简单阐释.后来北岛也指出,“托马斯的意象诡异而辉煌,其音调是独一无二的.很幸运,我是他的第一个中译者.”④1985年4月,诗人托马斯亲自来访中国,参加了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举办的“瑞典诗歌座谈会”等活动.同年,《外国文艺》第3期发表了李笠译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外五首),包括:《致防线背后的朋友》、《1966写于冰雪消融时》、《黑色的山》、《车站》和《对一封信的回答》,后来被《外国文艺》编辑部所编的书籍《孤独的玫瑰

当代外国抒情诗选》收录,同时被收入此书的还有艾吕雅、阿波利奈尔、聂鲁达、蒙塔莱、博尔赫斯等诗坛名将的作品.1987年4月,北岛编译的《北欧现代诗选》有北岛选译特朗斯特罗姆诗歌9首,除了《自一九七九年三月》、《记忆看见我》、《对一封信的回答》、《黑色明信片》外,还包括新译的《晨鸟》、《零度以下》、《冬日的凝视》、《人造卫星的眼睛》和《乱涂之火》五首诗歌.诗作虽是北岛从英译本转译,也能较为清晰地传达原作的韵味.1987年,《世界文学》第3期还发表了李笠译的《风暴》(外二首),外二首是《序曲》和《十月即景》.1989年,该刊第5期又发表了李笠翻译的《瑞典散文诗六篇》,里面录有特朗斯特罗姆的《名字》.在柔刚翻译的《西方超现实主义诗选》一书中则有特朗斯特罗姆5首诗歌,《轨迹》、《梦断屋顶之歌》、《快板》、《开放和封闭的空间》和《为知己而唱》,诗作也是从英文转译.相对来说,这些译诗尚缺乏原诗的精炼和凝结的气势.20世纪80年代对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译介较为频繁,和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译介,特别需要提及的是1990年旅居瑞典青年诗人李笠翻译的诗歌选集《绿树和天空》,作为漓江出版社“域外诗丛”之一种出版.该著对中国诗坛加深对特朗斯特罗姆的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1996年,陈树编选的《破碎的主观铜像外国后现代主义诗选》收录了由李之义翻译特朗斯特罗姆的《果戈里》、《诗节和对应诗节》、《疏落的瑞典房子》、《顶端》和《钟乐》5首诗歌,并被贴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标签,颇为耐人寻味.90年代中国对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译介相对来说较为贫乏,其原因大致有三:首先,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在1989年到1996年间仅出版了两部新诗集,而之前的译介基本都有引进.其次是90年代急剧转型的文化语境.最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和当时的语境不适,其艺术魅力还不能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随着80年代“文化热”、“方法论热”和“美学热”等热潮的涌过,90年代文艺界呈现出多元话语、众声喧哗的状态.在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裹挟下,人们进入“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遭到严重颠覆.诗人和诗的地位和80年代相比一落千丈,失却了曾经的轰动效应,被不断边缘化.当然,一些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更加冷静地思考,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及人文精神的反思中,在“失语”的苦闷中,结合自己本土的历史文化语境,理解“拿来”的魄力、诉求和眼光,努力重建自我的文化身份.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特朗斯特罗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特朗斯特罗姆名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特朗斯特罗姆
他的诗避开日常套话或流行语,即便它们描写的完全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他将一张邮票视作魔毯,树影是黑色的数字,人群是表面粗糙的镜子 2011年的诺贝尔。

论特朗斯特罗姆诗歌表现力
摘要:特朗斯特罗姆,瑞典著名诗人,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最初轰动诗坛的作品是1954年发表的诗集《。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之审美张力
摘要:审美张力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一以贯之的诗美旨趣。本文对特朗斯特罗姆诗歌最为显著的审美张力及其表现形态进行尝。

罗姆希望
虽然没有F1比赛中燃油机轰鸣的震耳欲聋,但也依旧让人血脉贲张。10月9日,香港,电动方程式锦标赛(Formula E)第三赛季首战开赛,共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