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钱学森论文范文写作 钱学森解读钱学森之问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钱学森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7

钱学森解读钱学森之问,这篇钱学森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钱学森论文参考文献:

钱学森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

近日读霍有光先生150万字的著作《钱学森年谱(初编)》(201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一部全景式的钱学森一生翔实的史料文集,读后使人颇有感想,遂写出“偶记”多篇,愿与有同好的朋友分享“读书养心”的快乐.

“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近两年来,这个被称作“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众说纷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答案,但总让人觉得讨论中对此问的钱学森背景追寻探讨不足.

笔者觉得“解铃还需要系铃人”.正如有的参与讨论的人所说,对于这一问题,钱学森先生是思考多年,并且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的.因此,本文试从钱老自己的生长经历以及他的言论中寻找对“钱学森之问”的解读,以便进一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建院60周年讲话,缅怀科学家钱学森时讲道,“我作总理以后这几年去看望钱老,他谈的更多的不是科技问题,几乎每次都是教育问题.他反复提到,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他提出要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注重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说,中国现在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据钱老几位秘书透露,“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人民日报》2011年9月14日)

吴非文章说:“钱学森究竟说了些什么?等如果中国的钱学森只能问一句‘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没有相应的思考和基本判断,不合常理常情.”是这样的:早在30多年前的1979年11月12日,钱学森在上海延安饭店接受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徐慰侬的采访时,实际已经回答了后来的所谓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说:“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才智的,中国人民又肯刻苦用功的,我们完全能够多出人才,早出人才.”“正如同志所说的,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只要他们合乎研究员、教授的标准,那怕他只有30岁,也要把他们提拔到研究员和教授的岗位上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得解决许多具体问题.”

钱学森说着起身从写字台抽屉里拿出一张当年10月26日《北京科技报》题为“中青年科技人员在学习工作中的苦恼”的文章,其中有三个小标题:一、信任和重视了吗?二、任人唯贤了吗?三、待遇平等了吗?钱学森说:“我可以肯定,只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那么我们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人才辈出的局面,就会涌现更多的杰出人才.”

30多年过去了,这里三个小标题的问题解决的如何呢?可能仍然是差强人意.而且,这里的三问还涵盖不了“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的全部.如钱学森所倡导“大成智慧学”,简要而通俗地说,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愫,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所以,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教材,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等问题.

钱老晚年曾回忆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数学老师傅钟孙特别提倡创新.第二个是,他到美国师从冯·卡门教授多年、合作多年的美好时光.他与冯·卡门教授彼此相互吸引发现、成为良师益友的佳境,大大加速了钱学森成为杰出人才的速度.冯·卡门教授教给钱学森从工程实践提取理论研究对象的原则,也教给他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以及主持开研究讨论会、学术讨论会的锻炼创造性思维的做法等,使钱学森受益一生,这大概也是钱学森晚年形成“大成智慧学”思考的起点之一.钱学森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很快就能迸发出Good idea(好点子).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称此为钱学森受到的“一对一”的精英教育.

名师教育对于钱学森成为杰出人才的重要性体现在钱学森一生.他9岁入北京实验小学时便受到启发式教育,14岁就借阅科普读物《相对论》.钱学森晚年回忆一生中影响他最大的人有17位,除了博士生导师冯·卡门之外,列入17位的有:小学老师1位,大学老师3位,中学老师7位.足见中学教育给予钱学森的深刻影响.

叶企孙教授是钱学森的伯乐,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1934年,钱学森考留美公费生的成绩很不理想,不知为何数学成绩不及格,其他成绩也不理想,但“航空工程”却得了87分的高分,叶教授看出钱学森有志于“航空工程”的学习,于是破格录取了钱学森,而且为钱学森聘请了以清华大学王士倬教授为首的指导小组,对钱学森加以指导,补习一年后赴美.

钱学森把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视为培养杰出人才的首要条件.记得钱学森1955年10月8日回国后不久,便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次回国感到受益最大和令我高兴的是,在国外多年探索出来的方法,在精神上是和《实践论》、《矛盾论》的原则相符合的.

1956年3月2日,《中国新闻》记者洛翼问钱学森:“您认为对于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钱学森略微沉思了一下说:“对于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这就是说,一个科学家,他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钱学森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做的.而且,他经常谆谆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不久前,有人总结分析外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观缘由(见《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4期)得出六条经验:1.中青年时代出成果;2.师从名家、国外名牌大学;3.打破常规敢于向传统挑战;4.孜孜不倦热衷科学实验;5.思维敏捷、方法得当;6.家庭环境和长者教诲的影响.我认为,这些方面的作用在钱学森成长历程中均有所体现.因此,研究、借鉴钱学森的成长经验有益而且必要.这一研究似应列为“钱学森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此方能更全面准确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钱学森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钱学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再谈人的全面——从钱学森之问谈起
【摘 要】高等院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当下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钱学森之问”的应有之义。本文着眼于钱学森个人经历,将“钱学森之问”归因于人的。

在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

钱学森之问到李约瑟难题
摘 要:钱学森之问是一直以来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但是在一定的视角之下,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果上看,其都可以被认为是李约瑟难题的一。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智库,即思想之库、智慧之库。智库建设的核心应该是人才队伍建设,而要建设高端智库,即需要一流高端人才做支撑。高端智库的突出特质在于思想性、创造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