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探路者论文范文写作 开凿期刊和科学传播通道的探路者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探路者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7

开凿期刊和科学传播通道的探路者,本文是一篇关于探路者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探路者论文参考文献:

探路者论文参考文献 地球科学期刊体育科学期刊科学期刊海洋科学期刊

编者按:大学毕业至今的几十年中,他由科学史和科学教育史研究转向科技期刊史和科学传播史研究,并在这一领域进行长期、系统的规划和探索,凿通了期刊与科学传播之间的通道,最终完成了“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之一的中国第一部科技期刊史,颠覆了有关中国期刊起源和最早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的一些传统认识,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专事科技期刊史与科学传播史研究的博硕士研究生,为该学科的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为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博硕士学科点的三位学科带头人之一、陕西省委组织部和陕西省人社厅评定的省管第一位二级编审,也是全国科技期刊界唯一以编审身份遴选的博士生导师.作为一名老编辑,他曾将一份地方大学学报带入评定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教育部评定的精品科技期刊之列,编辑和评审了万余篇论文,并提出编辑要拿起两支笔.他就是本期的访谈嘉宾——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所长姚远教授.我们可以通过姚所长的经历及思考,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及科学传播领域的发展现状,及作为一名资深老编辑给年轻编辑的金玉良言,年轻的一代编辑也可以从中汲取大量“养分”,以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姚远,男,汉族,编审,二级教授岗,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现任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大学西北联大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邮电大学学报》《西京学院学报》等五刊编委、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学科评估评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等.2011年被陕西省、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十佳主编,2013年被教育部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杰出主编.独著或主编有《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1792—1949,上中下)》《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科技学术期刊期刊撰稿指南》《陕西科技史人物传略》《西安科技文明》《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一、二、三辑)《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西北联大史料汇编》,合著有《汉代长安词典》《明清西安词典》《民国西安词典》《陕西省志·科学技术志》《陕西古代科学技术》《西北大学校史稿》等30余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等刊发表《中文期刊源头考》《清华大学学术期刊简史》等论文380余篇.主持国家项目3项,在研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广东省、云南省等省级项目3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出版基金1项.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姚教授,您好!非常荣幸采访您.我们知道,您1980年就开始从事科技编辑工作,而后一直从事期刊与科学传播研究,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史研究领域的领军者,谈谈您是怎么入道的?

姚远:很高兴与《今传媒》的同仁一起回顾转瞬36年前的往事.那时,我还是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一位青年编辑,一个偶然的机会,为填写一份报表,需要搞清楚《西北大学学报》创刊于何时?于是,开始查阅有关历史文献档案,并在时任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先生和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先生的帮助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袁世凯捐赠物中发现了创刊于1913年7月的西北大学《学丛》月刊,早于1915年的《清华学报》和1919年的《北京大学月刊》,被认定为我国北方创刊最早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1990年7月24日《光明日报》第二版以《西北大学学报编辑姚远发现西大早期〈学丛〉为我国最早学报之一》作了报道,其副产品还将西北大学的历史由民国元年前推至晚清(2001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以《西北大学成立百年的证据,清末皇帝朱批开办“陕西大学堂”奏本被发现》为题作了报道).这促使我由此走上了一条开凿期刊与科学传播通道的不归之路,先后出版300余万字的专著,获得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并获得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记者:请与读者分享一下您所理解的科技期刊、科学传播与其时代特征.

姚远:科技学术期刊,历来代表着一种最富创造力的科学文化现象,也是报道新思想、新发明和传播新理论的主要媒介.有人统计我国图书馆的历年采购结构,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已经逐渐占到整个图书馆采购量的80%以上,而文献引用类型的统计表明,期刊文献已经占到整个文献引用的85%以上.显然,期刊文献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为权威和使用最为频繁的信息源.进入19世纪以来,期刊取代了16至18世纪科学家间的通信形式或小册子图书形式,成为记载和传播科学最迅捷、最重要、最系统和最权威的载体.早在20世纪40年代,按照英国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的说法,世界科学技术成果主要依靠当时的30000余种期刊公诸于世.英国学者迪克也认为:“假设没有定期刊物,现代科学当会以另一种途径或缓慢做到多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且科学和技术工作也不会成为如同现在一样的职业.”戊戌变法时期的中国学者也意识到,有学必有会,有会必有刊.北平大学欧阳诣则认为,现代西方文明不外乎一科学实验室和一科学期刊,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眼中,科学期刊俨然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的确,科学家队伍、大学和科研机构、科学社团、科学期刊显然已经成为支撑现代科学技术制度化、建置化和社会化的四大要素之一.因此,要研究近代中国科学的肇始,研究近代中国制造的开端,研究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和工业革命的爆发,研究近代中国科学技术体系体制的演变,研究中国科学从介绍、引进、模仿、合作,走向民族自主创新之路的历史进程,研究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的科技文化,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复兴之梦,就必须从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的演化入手.这正是我们选择这一研究方向的初衷和逻辑起点.

科技期刊是近代以来科学传播的主媒介.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唐大烈在江苏吴县(今苏州)创刊的《吴医汇讲》是中国最早的期刊,也是中国最早的中医期刊和科技期刊.它首创期刊文献传播基本样式;确定期刊“医门”的专业性,提倡学术争鸣;实现体裁多样化,使用了序文、编者按、作者小传、论文、经验交流、讲述记录稿、编读解答、医书评论、医学常识等体裁;实现了稿件来源多元化;创造了编辑初审与同人复审相结合的编辑程序;形成了署名的原始形式;首先传播叶天士温病学说,提出中国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等.1900年创刊的《亚泉杂志》作为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份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在中和、分解、分子式、分子量、化学式、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合物、元素、有机物、有机酸、可逆反应、合金、原子、原子价、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干燥剂、挥发、电离、电解、溶解、饱和液、试验纸、蒸馏、还原、二硫化铁、王水这些化学名词和术语的最初命名方面做出独特贡献,其主编杜亚泉依托《亚泉杂志》,首次命名了氩(Ar)、铍(Be)、铥(Tm)、镱(Yb)、镝(Dy)等化学元素,一直沿用至今.惰性气体元素的“气”字头,亦由“氩”衍生而来.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探路者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探路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科教类电视节目如何实现科学传播
科教类电视节目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如何让更多观众喜欢上科教类电视节目,如何通过科教类节目更加有效地实现科学传播,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科技高速。

环保新闻报道中科学传播意识
翻开近一时期的报纸杂志,有关PM2 5(细颗粒物)的报道十分抢眼,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媒体都把后面的数字2 5写成了与前面PM同样大小。众所周。

从科学传播奖看食品安全报道的命脉
提要:2013年4月18日,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0多位食品科学专家学者与会。开幕式上新增了一个环节,国际食品科学。

科学诗人凡尔纳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
摘要:儒勒·凡尔纳是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从1900年开始,中国读者就从陈绎如翻译、薛绍徽整理的《八十天环。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