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陈列论文范文写作 关于地方通史陈列叙事方式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陈列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6

关于地方通史陈列叙事方式,该文是关于陈列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陈列论文参考文献:

陈列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叙事论文投稿方式教育叙事论文

摘 要:当前国内博物馆的地方通史陈列普遍是在中国通史的宏观框架下,以朝代更迭为参照来构建编年体的地方历史叙事,而对地域特色的文物解读则相对弱化.文章通过解构地方通史陈列的现有叙事方式,并以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成功叙事实践为借鉴,意在引发对打破当前固化叙事模式的思考,以期未来能够探索出更加多元、更加有效叙说地域特色的地方通史陈列叙事方式.

关键词:地方通史陈列;叙事;地域性;大英博物馆百物展

1 博物馆通史陈列的叙事逻辑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讲述故事.具体可分为两部分:叙述和故事,亦即“讲什么”和“如何讲”.前者是内容的选择,后者是技巧的应用.叙事作为一种文体,通常指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一个或一连串的事件.历史学家在讲述历史时,通常采用编年体形式,即按照时间顺序将历史事件依次排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史式的线性叙事逻辑.美国史学家海登·怀特曾说:“一个编年史是一个纯粹罗列的时间的名单,它是开放的,因而无始无终,没有和低谷,但它并不是混乱无序的,而是按照时间发生的年代顺序排列的,是经过编年史家的精心选择的.”国内博物馆通史陈列最常见的叙事方式正是史學家的编年体叙事方式,惯以朝代更迭为参照系.通史陈列采用编年体叙事的好处在于,容易构建完整的时间轴,形成完整的历史序列.但其缺陷也很明显,即如怀特所说的,它是“纯粹罗列”的,因而“没有和低谷”.这一缺陷在建构中国通史宏大叙事逻辑下的地方通史陈列中体现尤为明显.

2 地方通史陈列的叙事现状

地域性博物馆根植于所在地区,收集和展示当地文化多样性和历史遗存,帮助建立地域特色,塑造和传达认同感.地方通史陈列是地域特色与气质的集中展现,也是地方民众了解地域历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许多省、市博物馆都对地方通史陈列进行了改造提升,利用新科技积极探索实践展览叙事的新技巧、新方式.从参观的直观体验来看,通常呈现三大显著特点:

一是对那些极具地域文化代表性的重要文物,根据文物体量、材质、纹饰等特征的不同,调整陈列面积、位置、灯光、展柜、展品组合等,显著提升文物存在感.同时通过展板、触摸屏、投影结合场景等辅助手段,加大文物相关信息量供给.这通常是改造提升的重点,显示了叙事者有意突出文物本体地位,强调“以物说话”“以物证史”的叙事主张.

二是对文物无法传达或者缺少文物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广泛利用形式设计、场景复原、互动体验及VR、AR先进科技等辅助手段进行补充.场景复原利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在史前文明考古遗址复原、都城建模等方面有较多利用.VR、AR技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扩展展览的体验维度,是近年来文博圈的热词.

三是有意识地增加对地域历史文化名人的介绍.以博物馆的形式传承和弘扬历史名人文化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而名人具有引人注意、强化事件、扩大影响的“放大效应”,也是补充、深化文物讲述历史的重要手段.在地方通史陈列中,以展板展示人物画像并辅以少量的文字概要,辅以触摸屏讲述名人轶事、经历、个性、族谱、历史事件等,可进一步扩展地域历史文化的知识维度.

总体来说,地方通史陈列的改造提升普遍是在通史宏大叙事框架之下,更多注重于对先进科技元素的运用、陈设效果的强化和历史知识的增补等,而对体现地域特色文物的信息解读则仍旧以展板与说明牌的碎片化处理为主.叙事者虽然尝试通过改造提升以尽力深化参观者对地域重大历史文化信息的心理印象,但从实践来看,其更多侧重于提升文物展品本体的展示效果,而非是对文物背后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入交叉多层面的挖掘.

3 地方通史陈列的叙事问题分析

地方通史陈列以地域出土文物为基础,而考古成果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多与少的明显差别,这就可能导致地域出土文物往往无法构成完整的历史序列,更无法对应中国通史大线索中的历史事件.因此,不脱离中国通史宏大线性叙事逻辑而展示地域历史文明的发展脉络,在展陈内容与形式上就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中国通史内容挤压地方史的展示空间.一种情况,是某一时期的精品文物过多,只能做密集展示处理,这就导致没有多余的空间对许多地域特色及其鲜明的文物进行展开叙述;另一种情况,是为了满足中国通史叙事需要而以大量空间展示地域特色并不鲜明的文物,导致地域特色文物湮没其中难以突显(比如撇足鼎在陈列中可能为食器“鼎”存在而非就其吴越特色进行深入挖掘).

第二,文物展品不足以支撑部分通史内容.如果某些时期的考古成果较少,要撑起与展览其他部分相近的展陈体量,通常只能有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多地罗列普通文物,依文物特点进行分类展示;二是大量依赖展板、视频等辅助手段,陈述相关历史事件或大事年表.这相较于考古成果多而做密集展示的展览部分,就相对显做到简略单薄.

第三,展览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性被削弱.叙事者为保障中国通史叙事框架下展陈各部分的体量相近,难免会对形式设计提出更多要求,如某时期展品众多则要求形式设计相应减少,某部分展品不足则要求形式设计尽量多样化.换言之,形式设计将不得不相对放弃自身对陈列的完整意义上的艺术构思,而更加侧重于对通史叙事的一定程度上的妥协与配合.二者关系的相对失衡,体现在展陈效果上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性的相对弱化.

上述问题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当前的地方通史陈列普遍把地方史强行拖入中国通史的线索之中,对地方通史做“削足适履”的处理.导致地方叙事失去了主动性,无法对文物的地域性进行深入阐释.而地方特色和地域气质也因缺少连贯叙事而难以完整呈现给参观者.

4 打破与重构:以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叙事理念为借鉴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现有的中国通史式宏大线性叙事的思维惯性.历史的魅力在于线性与多元的交织.以时间序列串联起历史事件,虽逻辑主线明晰,但也同时抑制了“多元”发声的可能性.中国通史式线性叙事虽能促进参观者记住宏观历史轴线下的不同朝代分期的历史文化特点,但也同时弱化了参观者对地域特色的心理印象.唯有打破思维惯性,才能更广泛地去借鉴存在于叙事理论研究和历史、文学、电影实践中的叙事手法,才能强化地方叙事.

打破之后,便是重构.重构并非是要叙事者注入自身对历史的主观认知,而是要“让文物说话”.在地方通史陈列的叙事语境下,强调文物本身而非朝代更迭,并不意味着时间本身被消解掉,只是更加注重在时空范畴内突出那些具有地方文化代表性的文物其本身所携带的信息点,对其中的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等元素进行更深一步的分解与联系,进而将点状的信息变成线状、块状,乃至于最终构成系统性的地方文化版图.

以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为例,同样是讲述历史,其叙事线索: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创新与适应、邂逅与联结、我们制造的世界.可以看出,展览抛弃了历史的阶段性分类,借由“解读文物跨越时空所传递的信息”这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从更加本质的角度来讲述历史进程中人类的进化与堕落.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展览前言中对这一全新叙事实践作如下评论总结:“‘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是一个极具突破意义的项目.突破之一,在于它不落窠臼,从人类创造的物品,而非本身就带着主观性的文字记载来讲述历史;突破之二,在于它囊括了200万年前到当代的来自全世界的人造物品,打破了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学传统上的学科壁垒;突破之三,也是最重要的,它向我们展示了各个文化独立发展过程中的相似进程,以及这些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互相间产生的联系和冲突,彻底更新了我们对‘全球化’的认识.”杨馆长所说的三大“突破”,也正是在打破通史式编年体叙事逻辑之后,叙事者“重构”地方史的三大关键:文物说话、学科交叉、相互关联性.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全球引发热潮的成功实践,正可以为我们打破固化叙事模式,探索新叙事方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英)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M].余燕 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

[2]李吉光.博物馆通史类展览的第三种模式——对信息组团在通史类展览叙事中运用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7(4).

结论:适合陈列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陈列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地方媒体参和国家叙事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个要求已成为国家赋予媒体的使命和责任。地方媒体如何。

严歌苓小叙事方式多样性
摘 要:小说和影视都是叙事的艺术,他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即对“故事性”的追求。以小说为蓝本的影视改编,为小说和影视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契机。

三部委允许采取定向承销方式发行部分地方债
日前,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2015年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2015年地方政府在财政部下达的置换。

城投债到项目收益债论43号文之后地方政府发债方式转变
摘 要:地方政府融资及债务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共财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