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拉康论文范文写作 拉康镜像理论视角下电影卡波特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拉康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3

拉康镜像理论视角下电影卡波特,本论文为您写拉康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拉康论文参考文献:

拉康论文参考文献 电影世界杂志理论月刊电影杂志军事理论论文2000

摘 要:本文运用拉康镜像理论分析美国电影《卡波特》.影片中主人公卡波特建构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自我”:一个是在社交场合性取向“正常”的成功人士,另一个则是备受屈辱和不幸的罪犯佩里.这两个小他者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以前者消灭后者告终,影片这一结局揭示了主体的虚幻性,以及大他者在自我构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关键词:镜像理论 小他者 大他者 《卡波特》

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多项提名的美国电影《卡波特》(Capote)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传记类影片.和传统传记类影片侧重于人物经历和事件不同,《卡波特》聚焦于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堪称是一部心灵传记.

电影中的主人公杜鲁门·卡波特是一位因为“缺乏阳刚之气”从小便深感自卑的天才作家.在他心中一直渴望成功,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1959年,堪萨斯州发生了一起离奇灭门惨案:一个身世和卡波特同样坎坷的青年佩里,以异常冷血的方式伙同狱友迪克杀害了当地有名望的农场主一家四口.敏感的卡波特嗅到了这桩新闻的写作价值,于是前往案发地调查关于杀手的一切.卡波特在佩里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并对他产生了一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情愫.和此同时,通过纪实文学创作而一举功成名就的也在他内心翻腾.他开始聘请律师为这两名罪犯上诉申请缓刑,以便赢得自己搜集素材、进行创作的时间.最后,当卡波特在从佩里口中得到了自己想知道的所有犯罪细节后,就无情地拒绝再为他提供帮助,并亲眼见证了他走向绞刑架等

电影再现了同性恋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创作小说《冷血》(In Cold Blood)的历程.带有讽刺意味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冷血的故事.我们可以将电影视为一个拉康意义上的自我寓言:作家对凶手调查走访最终完成写作只不过是影片的外壳,而其实质则是一个多重镜像的故事,一个自我和镜像既相互依存又不断冲突的故事.本文拟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电影中主人公卡波特的自我构建进行解读,并由此揭示自我镜像之间的冲突和大他者在自我构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镜像理论概述 法国思想家拉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由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直接促生了精神分析电影符号学的产生.所谓“镜像阶段”是指六至十八个月的婴儿产生最初自我意识的过程:镜前的孩子从一开始无法识别镜中的自己,到后来逐渐认出自己的形象,并开始迷恋自己的镜像.可以说,镜像是自我的开端.由于尚处于婴儿期的人既无法完全自由主宰也无法整体感知自己的身体,而自我的镜像让婴儿初次体验到了完整的生命形象.“镜像在其迷人的统合性中俘虏住主体,人则疯狂地在形象中和之认同.”{1}按照拉康的说法,主体就是围绕着他者建构起来的,正是他者给了主体其统一性.然而标志着自我意识觉醒的“镜像期”又蕴含着深深的悲剧性,因为自我身份的形成要依赖于对他者的参照.在拉康的表述中,主体不同于自我,而是自我形成过程中建构性的产物.主体的构建过程是把自我想象成他人,把他人指认为自我的过程.拉康将这种以自我为代表的想象秩序称之为“想象界”(L’Imaginaire).“镜像期”经验开创的自我想象不会随着“镜像期”的结束而终结.相反,它作为人类主体不可或缺的能力将贯穿人生命的始终.

经历“镜像阶段”后的婴儿已经开始获得了自我意识,“母婴关系也就成了自我和他人的一种想象的对象关系.”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婴儿为了独占母亲的爱,于是渴望成为母亲的对象,然而这一位置已经被父亲占据.由此,儿童希望通过认同父亲的法律,接受父亲代表的语言文化秩序,以此弥补的空缺.人脱离了镜像阶段的想象,语言的获得标志着人进入了拉康所说的“象征界”(Le Symbolique).“象征界”的集中代表是“能指”(signifiant).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拉康把索绪尔的s/S公式(所指/能指)颠倒为S/s(能指/所指),以突出能指的至上性.“象征界”如一张硕大的抽象符号之网,又如一架庞大的自动机器,被其捕获的主体必须服从其支配,从而完全丧失了自主的地位,沦为能指的奴隶.

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提出了小他者(l’autre)和大他者(L’autre)两个概念.“在获取了镜像经验之后,依据于镜像经验,主体和外界的关系就体现为自我和他人或小他的一种想象关系.”{2}小他者并非真实的个人,而是主体投射的自我.小他者是一种想象因素,属于“想象界”的范畴.而大他者代表一种象征因素,是社会符号网络,道德秩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都涵盖其中,属于“象征界”范畴.尽管小他者和大他者都标志着主体的异化,但“大他者指示了一种根本的他异性(otherness),它绝不是主体可以认同的对象,而是主体服从/取悦的对象等大他者就是一个作为命令的超我”{3}.

二、“正常人”和“成功人士”的镜像 在影片的一开始,主人公卡波特就在社交聚会觥筹交错间大谈“诚实地面对现实”以及对自我诚实的重要性,甚至讲起了涉及种族和同性恋等敏感话题的笑话.他言谈间赫然以观念传统的南方白人自居.(比如他说:“我认为你其实不必诚实,但别问一个来自南方的白佬.”)当有人问他本人是否是同性恋时,他以轻松的语气回答:“我不是!我不是!我没那么有争议啦.拜托!”然而这番笑谈不过是欲盖弥彰,因为影片多次暗示卡波特本人正是一名为南方正统观念所不容的同性恋.

此时的主人公完全处于自我编织的幻想之中.拉康认为,形成“镜像阶段”的前提性因素是匮乏(lack)的出现.所谓匮乏,指的是对象的缺失,的难以满足.在影片中,世俗社会要求的性别身份乃至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社会行为规范(比如说话时充满阳刚之气)是主人公永远无法达到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自己从小就因为说话方式和普通男孩的差异被当作异类.)于是,现实中的缺憾和尴尬只有靠凝视“镜中的自我”得到虚幻的满足.在电影中,那些围着主人公哄堂大笑的听众如同一面“镜子”,而主人公口中所谓“(传统)南方白人”不过是主体的投射而已.这个由幻觉和错觉拼成的镜像既像盔甲一样保护着主体,同时也造成了主体的异化,因为主体必须在众人的凝视中预期自己的形象和理想,自我的其实是他人的.

结论:关于拉康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寺庙里拉康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雅克·拉康镜像理论视角解读盆栽女人中华裔女性文化认同
摘要:《盆栽女人》是华裔女作家余培创作的第二部小说,书中描述了女主人公在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时由冲突到平衡到最后放弃虚荣、找回自我的心路历程,本文。

拉康镜像理论看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悲剧
摘 要: 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叙述了男伶段小楼和程蝶衣一生的爱情悲剧。程蝶衣一生悲剧的原因,按拉康的镜像理论三阶段进行解释,可以分为最初镜像的受。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国家制度。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作为养老制度的关键环节,在筹资模式的选择。

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看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
摘要:“统账结合”模式是在充分结合现收现付制以及积累制优点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以解决养老金支付缺口大、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由于制度漏洞、经济环。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