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少年论文范文写作 社会转型下农村留守少年犯罪之社会学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少年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6

社会转型下农村留守少年犯罪之社会学,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少年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少年论文参考文献:

少年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新技术杂志中华少年杂志少年文艺杂志社会心理学论文

内容摘 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少年犯罪问题凸现,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留守的少年犯罪问题也日趋严峻.农村留守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如何预防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越轨行为的发生,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留守少年;犯罪;流动;预防

近些年来,农村留守少年已经成为未成年犯罪的高发群体,是未成年犯罪的重灾区.农村留守少年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往往是由隔代或亲戚代为照顾的特殊群体,他们与非留守少年相比,缺少正常的家庭结构和功能.截止到2016年3月底为止,民政部、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儿童摸底排查工作,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而农村留守少年犯罪问题成为了转型期社会发展绕不开的阵痛,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曾做过相关统计,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少年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农村留守少年犯罪 事件的频频发生,这是转型期下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犯罪现象,已经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农村留守少年因留守而引发的犯罪悲剧不断不演.2012年4月13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12岁的留守少年小岳因为琐事先后杀死表弟、表妹和最疼爱自己的姑妈,三年以后悲剧再次上演于此地,2015年6月10日下午,衡阳县一个名为界牌的小镇上,年仅12岁的留守女孩陈晓雯投毒杀害了从小到大陪伴她的唯一的好朋友.

社会转型内涵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意,意味着我国的结构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都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而变革过程中引发的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既有社会化不完全或社会化错误的原因,也有个体自身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某种意义上说,留守少年是我们社会转型时期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利益受损者”,这些少年原本应该和其它非留守家庭的孩子一样,有着父母的陪伴和幸福的家庭生活,但由于地区和城乡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是跨区域的、离土离乡的转移,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悄然发生着变化,转型中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都会造成留守少年社会化程度低下,形成不良的犯罪心理,为他们违法犯罪埋下了隐患.美国学者萨瑟兰曾指出:“对于某些特定亚群体来说,少年犯罪行为是正常的,对于那些下层阶级以及都市青少年群体来讲更是如此.”

一、家庭结构不完整,社会化过程不完全

人类的最重要社会化途径就是家庭,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最重要的,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又是核心关系,家长对子女的社会化责任尤为重要,让子女在融入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学会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行为观念,扮演好社会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等.家长的责任不可小觑,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本身就是失职.每个犯错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留守少年犯罪行为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于家长责任的缺失或不到位,因家庭社会化功能的不合格而导致犯罪分子在成长过程中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角色责任等都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中的越轨分子.就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曾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只有36.3%的未成年犯在犯罪之前能够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

(一)缺乏社会行为规范的引导

留守现象是中国大量农村贫困家庭现阶段最难改变的一个现实,一个正常的家庭结构是父母子女一起共同生活,而农村留守少年的家庭则是父母远离家乡打拼,把子女托付给祖辈或亲戚代为照管的托养或寄养方式,留守少年的家庭结构处于不完整状态,造成了留守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少年时期是个体正处于社会化关键阶段的时期,需要正确的教育、示范和指导,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每个人生来内心里都有个“本我”,它遵循着“我行我素的快乐原则”,不受道德和社会的约束,只要受到外界刺激,兴奋就会增加,这是人的生理本性;而人后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和“超我”,控制人的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少年时期正处于学习社会规范的关键时期,需要成年人给予正确的教导和规范.作为家庭社会化的主体,家长对子女以身作则的示范和规范引导作用显得相当重要,不仅要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教给他们社会行为规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不能只依靠自己的好恶来行事,而农村留守少年因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无暇对其进行相关的教导和规范;临时监护人因自身身体、经济、精力、能力等限制,对留守少年的监管又不到位,只关注其基本物质生活,没有担负起对他们社会规范的引导作用,家庭成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留守少年存在的不规范行为,无人告诫何为对错,导致留守少年就像无人管理的花草,长期在无人修剪和管理的状态中任意发展,社会规范意识模糊,不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加之少年本身是非分辨能力比较差,自律能力也欠缺,在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状态下,留守少年的行为就可能出现偏差或异常.留守投毒杀人少女陈晓雯,在她的内心世界里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杀死对方.

(二)情感社会化的缺失

每个正常人都需要亲情的呵护,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更是如此.正常的亲子关系表现为自由地向父母表露心声,父母也会把对子女的关爱向其表达,双方能够理解对方,相互交流毫无沟通障碍,亲子之间有着良好的信任和依赖关系,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就会使子女失去健全的家庭所能提供的情感支持.“我的家庭就是这样,没有红,没有绿,眼前只有一片灰黄”,一名留守女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情感缺失成为留守少年内心最痛的伤,社会心理学家霍妮将父母不能给子女真正的爱、不能满足子女的安全感的行为称为“基本罪恶”.留守少年的情感社会化状况不容乐观,父母长期的缺位导致家庭结构不完整,同时也造成留守少年亲情关系的缺乏,亲子之间的亲情正在日渐疏远,造成了现代农村家庭*的缺失,留守少年就可能生活在冷淡而缺乏父母关怀的环境中,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子之间的关爱,而临时监护人毕竟不是父母,不大可能和少年建立像父母式的亲密感情,留守少年父母关爱的缺失会造成他们的情感冷漠,会变得没有安全感、多疑、冷漠、无情、没有同情心和爱心,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以后情感社会化的良好发展,这就很好解释12岁的留守少女陈晓雯为什么把老鼠药混进了可乐瓶,然后递给了几乎是整个童年唯一的朋友.对于这些犯罪的留守少年,孩子的父母应该怀有一份歉意,是因为父母没有尽到责任,才使这些留守孩子还没有长大成人就已经成为犯人.留守少女陈晓雯整个“杀人”过程很冷静,整个过程,前后也都很平静,只有当问及她父母情况的时候,陈晓雯则表现出异常激烈的情绪,“不要提他们,我恨他们”.在陈晓雯的心里,已经积蓄了太多对父母的不满,从社会控制理论来说,留守少年家庭情感的缺失,同父母亲情关系的弱化,会造成他们社会化过程受阻,直接导致他们随心所欲、毫无顾忌,更易出现犯错误或者走向歧途,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结论:关于少年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少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少年初二现象
=【摘 要】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所得的203份数据,归纳了农村留守少年“初二现象”的表现,分析了农村留守少年成长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社会工作介。

农村学校行为偏差留守少年的教育和管理探究
【内容摘要】外务工人员中绝大多数由于多重因素,导致了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作为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特殊群体,行为偏差的留守少年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围。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引导教育管理
【摘 要】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爱。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主要阵地,有责任和义务。

社会转型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犯罪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曾是留守儿童,曾是随着父母(第一代农民工)进城追寻梦想的无根儿童,现已成为在城市务工的庞大群体。有效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是非常。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