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风物絮语论文范文写作 风物絮语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风物絮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3

风物絮语,本文关于风物絮语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风物絮语论文参考文献:

风物絮语论文参考文献

在秋的画框里

秋天到了,照例让街树色彩斑斓起来.尤在东北,这是一座城市里最好看的时光.断不可以在家里枯坐.推开栅栏门,出去走走吧.

我喜欢漫步在大街上.先前,街两边都是榶戚树,秋天将树的叶子染成了金和朱红色,配上固执的老绿色的叶子,远看像一幅多彩的油画.早年,这座城市真的就像花园一样,当时外国的侨民也很多.

我所说的“早年”,是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个时段,侨居在哈尔滨的外国人,特别是犹太人是很多的.有道是“民以食为天”.侨民也是民呀.这些侨居者对面包、红肠、啤酒、牛奶的需求量是很高的.这些是他们平平常常的食粮.而且侨民们对大面包、红肠和啤酒的质量,以及鉴赏都很内行.这种普遍的内行,自然促使了哈尔滨大面包、红肠、啤酒制作工艺的提高,或者说一直保持着相当的水准.不仅在这里侨居的外国人多,洋式的商店、饭馆、洋房和教堂也很多.如秋林商场、莫斯科商场,等等.从四十年代起,城市里就已经有专门运送这些洋食品的高头大马车了.西味东渐,许多当地的中国人,包括我本人和我的父辈也开始喜欢品尝这些食品了.学洋人的样子,不知缘由地在大列巴抹上奶油、果酱,奢侈一点儿的,还要抹上红玛瑙色的大马哈鱼籽.这样边吃边喝牛奶,或者戈瓦斯,或者啤酒.日子久了,便渐渐地爱上它们,有了感情,恋人似的,一旦分开久了,会想念的.

当时,制作这些洋食品的师傅大都是俄国人或者法国人.只是他们的徒弟就不一定全是俄国人和法国人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地的中国人,而且多是少年.不知道为什么.当这些外国侨民陆陆续续离开这座城市回国之后,他们的徒弟继承了他们的手艺,以满足那些喜欢吃大列巴、红肠、啤酒的中国人的需求,也满足那些在哈尔滨援建的苏联专家及外国游客的需要.这些洋食品的品质、特色和水平就这样一直被传承和保持下来.没听说有谁对此提出过异议和批评,只是对牛奶的纯度略有微辞,说兑的水太多了.然而比今天的“牛奶”质量无疑是值得信赖的.

尽管后来,这座城市也像其他城市一样,也经历了那场荒唐的运动,但哈尔滨却依然保留着像华梅西餐厅、红肠加工厂、啤酒厂这样一些洋食品的加工业和餐饮业.

斗转星移,接下来的事情就有些变化了,制作洋食品的中国师傅的徒弟,自然是中国人,只是“徒二代”的手艺就有些不那么纯正了,大列巴、牛奶似乎都不如先前的好、先前的纯了.

不过,截止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座城市几乎所有的原住民都曾在西餐馆吃过西餐.这几乎成了该城市的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只是这种事似乎也渐渐地淡了.尽管像波特曼、华梅、欧罗巴等西餐馆常常是人满为患,但我绝对不敢保证这些人是纯粹的哈尔滨人.有趣的是,那些老哈尔滨人对这些洋食品依旧是有感情的.商家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还继续保持着秋林、华梅产的老式面包的风味.只有这种老式风味的面包才是用木柴烤的.只是量很少,买这种大列巴和“色克”(船形面包),需要早一点儿去排队.

这天,我恰好从这里路过.看到排的队伍并不长,便也加入进去.我的前面大约有二十几个.自然,队伍当中有一部分是外地人,他们打算买一些哈尔滨的特產带回去给亲友,只是他们不太知道是大列巴好啊,还是色克或者果脯面包好.我注意到,他们喜欢的是那种果脯面包,即小甜列巴.其中有一个外地人问,大列巴是不是有点酸啊?排在我前面的那位老年妇女冷冷地说,不酸就不纯了.接着,我和那位妇女聊了起来.她说,我家就住在外国二道街(旧称),住了32年,后来才搬走的.我说,您可是老户了.她说,我呢到这儿排队买大列巴,我老头在家做苏波(汤)呢.他事先把大头菜、柿子、土豆都弄好了.我说,做苏波恐怕还得加点儿洋茴香和桂叶是啵?她说,桂叶好,但现在洋茴香不好弄了.妇人说,唉,现在西餐馆卖的苏波汤也不那么纯了.我说,恐怕在汤上面还要加点奶牛皮儿.她说,是啊,我老头就在经纬街那边买到了,还有奶酪、奶油、红肠、果酱、甜酒.我们两口子年轻的时候常在西餐馆吃,有感情了.你看,对面的马迭尔原来叫马尔斯,也是个西餐厅.我们常去那里吃.我说,那里还有一种小糖列巴,四分钱一个.她说,不,五分钱一个.我说,那可能是涨价了,我记得一帘儿四个,四四一毛六.她说,我姑娘说,现在的小列巴也不是原先的那个味了.我说,不过还行,只是个头小了点.她说,前些日子,大列巴卖到15块钱一个,现在18块了.我说,我在德国看到卖大面包的,馋得不想走哇,大列巴的蜂窝眼儿像枣子那么大.这时,排在我后面那个外地的年轻人说,那我就买大列巴.我问,你是送人吗?他说,不是,在火车上吃.我说,那你还是买小糖列巴,又软,又甜.那个老妇人不屑地说,过去只有小孩子才喜欢吃这种.啧.

轮到了我了,我买了一个大列巴,三个色克,两个小糖列巴,都尝尝吧.一个人能够利用食品回忆过去的美好生活,难得,也难碰,得抓住机会,当然也得有个好心情.

雪 乡

这些年我一直惦记着去“雪乡”看一看.毕竟是黑龙江人,作为一个黑龙江人没去过雪乡,如同法国人没到过凯旋门.都是终生的遗憾,是永远的跌份.

苍天不负有心人.恰好寄来了一个参加“论坛”的机会,阿弥陀佛,终于可以去雪乡了.

“雪乡”这个名字源自于一帧摄影家的作品之名.因这个名字太有个性与特色了.这样,久而久之,便没有人再叫它的原名“林场”了,都称它“雪乡”了.

其实,去雪乡的路并不好走.在先前的感觉里,一直莫名其妙地以为它很近,以为个把小时的路就到了.其实不然,坐中巴去那里要走四个多小时的路呢.

例行的“论坛”之后,我便踏上了去“雪乡”的路.

途中过一“小镇”,大家就在那里“解手”(戏称“唱歌”).小镇虽然不大,但颇有地方风情,飘着红穗穗儿“幌子”的小馆子,挂着如“小河鱼”“脊骨酸菜”“尜尜火锅”之类的招牌,看上去非常馋人,让人冲动.什么叫“尜尜火锅”呢?往深里一想,乐了,原来“尜”是“转”的意思,打冰尜儿,抽冰尜儿,不就是可以转的“尜儿火锅”么.自然,外地人就不见得懂得其中的奥妙了.可是行色匆匆,只好收回妙想,继续上路.

结论:关于风物絮语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风物絮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乡村风物
冲担如果以性别划分,冲担当属于男人,硬朗是其必备的素质。但硬朗不是糙粝,木质必求细腻,这就注定制作冲担的材质有别于一般的树木,至少容易折断的杉木。

编者絮语
春寒料峭的3月,大地在拔节。暖阳普照、春暖花开……万物都在萌动。本期《回族文学》适时地把写作方向投向亲情关照与大美新疆两大主题。亲情是文学创作。

低调絮语
1所谓低调,就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后,不得意忘形、盛气凌人,不忘乎所以、目空一切,而是以平淡的心态对待成功,谦和待人,谦虚处世。博学多才的。

小村风物史(散文)
山马盐场:世界最后的盐和蓝味我走出了空调房,外面热浪滚滚,天空湛蓝澄清无比,在两座房屋之间的空隙地带划出刀一样深刻的划痕来,这伤口便是高温热天。

相关频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