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古典诗词论文范文写作 古典诗词中移情现象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古典诗词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6

古典诗词中移情现象,这是一篇与古典诗词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古典诗词论文参考文献:

古典诗词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诗词杂志中国古典园林论文诗词投稿社会现象论文

摘 要:“审美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理论,在我国许多人将“移情”和“兴”混为一谈,其实“移情”和“兴”虽然存在某种相似和联系,但“移情”不同于“兴”.虽然中国古代文论中对于“移情说”很少有论述,但古典诗词中“移情”现象的运用却不胜枚举,因此,弄清楚什么是“移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欣赏古典诗词以及在现 作中运用,从而使“移情”这种方法,发挥最大效应.

关键词:移情 兴 成因 诗词 表现

一、理清概念

1.何为“移情”“审美移隋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创建.所谓“移情”是一种审美意识.正如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所说:“移情作用是外射作用的一种.外射作用就是把我们的知觉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去,使他们变为物的.”简单点说,“移情说”就是将人的主观的情感、意志、动作等心理活动外射到物的身上,使物也具有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心理.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比如,我们在去山水旅游景点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云飞泉跃,山鸣谷应.其实,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山何尝能鸣,谷又何尝能应;我们不过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云、泉、山、谷身上.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移情”现象,那么文学中的“移情”现象的源头又在哪儿?文学中关于“移情”现象的描述当推庄子,庄子在《庄子·秋水》篇中记载这样一段故事: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故事是我们所熟知,也是我们经常玩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就是将自己悠闲快乐的情感投射到鱼的身上.

2.“审美移情”和“兴”不同“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等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兴”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东汉郑玄最早为“六义”做出解说,其中对“兴”的解说是:“兴,见今之美,取善事以喻劝之.”从郑玄的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仅仅是将“兴”作为一种歌功颂德的手段.而在魏晋南北朝,随着人的觉醒和文学的独立,“兴”则向自然感兴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起情故‘兴’体以立”即依照含义隐微的事物来寄托情感.到了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说法被大家所接受;“兴”,也就是“起兴”.“兴”作为古典文学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写作方法,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兴”和“移情说”都在说主体(人)和客体(物)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关系,所以许多人误认为“移情说”就是古典文论中的“兴”,但事实上“兴”并不完全等同于“移隋”.“兴”强调物的再现和人表现的自在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拟物;如果用一个模式来概括的话,便是:客体一主体一客体,也就是“物”引发“人”的情感,“人”又把情感投射到物上,他们之间是一个往返循环的过程;“移情”则是将景物人格化,强调的是主观性、对象化、拟人化,用一个模式来概括是:主体一客体一主体,这就使“移情”下的诗词有这样的特征:(1)融洽或无问.(2)含蓄或者无限.所谓融洽,就是将一首诗的情和景融合在一起;所谓含蓄,就是诗歌所向我们传达的意义和兴味的丰富和隽永.换句话说,“移情”是借有形寓无形,借形象寓抽象,借有限寓无限,借刹那寓永恒,这些是“兴”所达不到的,因为“兴”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想象,而“移情”则会激发我们的想象.

二、移情的成因

人们之所以产生移情,我认为和以下两种因素有关:首先,和人的心境有关.人们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心情.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杜甫《春望》中的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为何会“流泪”,鸟又怎么会“惊心”呢?不过是诗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看到春城残败的景象,而又孤身一人漂泊在外,不禁发出的感叹.同样是漂泊在外的一人,苏轼在《新城道中·其一》却这样写道:“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问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东分吹断屋檐下滴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他吹断了积雨似的.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 彩,而颈联“野桃含笑”则更为精彩.其次,移情现象还和诗人的联想密不可分.如苏轼在《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写雨后的杨花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就是将杨花和思妇、离人结合起来,若即若离,不即不离,达到一种水 融的状态.再比如:“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王维),“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辛弃疾),等等,这么动人的句子,如果离开联想,我们是不可能欣赏到的.因此联想是移情得以实现的桥梁.通过联想,将情投射物,使物具有情.情和物本不相关,但通过诗人的联想,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奇动人的形象.

三、移情现象所借助的表现方式

1.拟人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从全诗来看,这首诗流露作者寂寞、孤独和无奈的情绪,但最后两句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散,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静静地凝望着青翠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和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尤其“厌”字,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山上,和“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和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隋”;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这样,就使得整首诗更加深刻,更加打动人心.王维在《归嵩山作》中写到“流水如有意,暮禽相和还”,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人格化了,仿佛它们也具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茂盛的林木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这样不仅将人的情感和景物相融合,而且达到了借有限寓无限的效果.

结论:关于对写作古典诗词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意境最美33句诗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古典诗词当中思乡情绪表达
摘 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赏并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可以更加深刻的对古人的理念进行认知。就目前的古典诗词研究来看,思念。

人指示语语用移情和离情
摘 要:人称指示语是一种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与语境关系在语言自身结构中唯一的最明显的反映形式。许多学者在诸多方面都研究过人称指示词和移情,但。

浅浮深刻随心见性刀痕法度旨在移情
纸外之美术,可视之外,尚可多面接触,全面观摹,雕塑则为其中重要一种。雕塑,刀锋所指,斫赘去繁,留精存美,是为雕,可谓之减法艺术;殖骨补胎,层层。

跨文化视角下原声电影文化移情
摘要:跨文化交际研究不但能促进文化交流,而且更有利于拓宽学习者的国际视野。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专家学者反复强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