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刘邦论文范文写作 从刘邦斩蛇看汉初蛇意象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刘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1

从刘邦斩蛇看汉初蛇意象,本文关于刘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刘邦论文参考文献:

刘邦论文参考文献 人之初杂志初党结业论文

摘 要:刘邦斩蛇被视为其承接天命的符瑞,这与当时的蛇意象有一定关系.前人对于刘邦所斩之蛇的本身并没有太多关注.通过与流传于汉初的晋文公遇蛇故事相对比,可以发现汉初蛇意象存在两面性.这种两面性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蛇意象,并随时间不断丰富其内涵.刘邦斩蛇故事既受着汉以前蛇意象的影响,也给蛇意象带来新的内容,对整个汉代乃至后世的蛇意象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刘邦斩蛇;汉初;蛇意象

意象是指客观的现实物象与主观的内心感受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某种情感与蕴藉的东西.动物意象则是指寄予了人类情感后的动物形象.此时,它们身上表现的更多的是其文化象征意义.蛇自上古时代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蛇意象也就此产生并不断丰富.在刘邦斩蛇这个故事中,随着刘邦后来建立大汉天下,斩蛇被视为其承接天命的重要标志.虽然后世对其故事本身的真实性有诸多讨论,但是为何刘邦斩杀一条蛇,就让众人信服他承受天命?仅仅是因为一个若隐若现的老妪说那蛇是白帝之子吗?笔者认为这和当时的蛇意象有关.

一、前人对刘邦所斩之蛇的看法

刘邦斩蛇的故事记载于《史记·高祖本纪》之中: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汉书·高帝纪》对于这段史料,也基本照搬《史记》.对于刘邦所斩之蛇,前人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白帝之子;二是水母之子;三是普通的一条白蛇.

持第一种观点的多是史书.《汉书》、《汉纪》等都采用了《史记》的说法.而相关注疏只是解释秦与白帝之间的关系.但如何判断蛇为白帝之子而非其他帝之子,史料并未提到,也没有说蛇的颜色.即使有说蛇的颜色,恐怕也不能完全确定是白帝之子.这种解释侧重于刘邦本人与秦政权的关系.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前提都要先承认蛇是白帝子.至于蛇为何是白帝之子而不是其他帝的儿子,并没有给出答案.所以这不能代表当时人的心态,反倒更像是后来自圆其说的推测.

将蛇视为水母之子的主要是纬书.虽然纬书流行于东汉,但在这里,多少能找到关于蛇的描写.在《春秋合诚图》中提到蛇为白蛇.在纬书中,白蛇被视为水母之子,可能其父就是白帝.蛇被认为是水母之子可能和蛇的生活习性有关.蛇多出没在水草丰沛的地区.而秦属水德,所以斩杀白蛇等于斩杀水德,也就无异于建立一个新政权了.但如何判断刘邦所斩之蛇就是水母的儿子?有没有可能所有蛇都被看作是水母的儿子呢?谶纬本身就是一种政治预测的隐喻,更是不能代表当时人的真实想法.

对于那些怀疑故事真实性的学者,把故事中的蛇只当做普通的一条蛇.他们指出故事发生的偶然性,批判其中的一些神化成份.如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朱子语录以高祖赤帝子之事为虚.《续古今考》言斩蛇事为伪为神奇,史公好奇载之.凌稚隆《汉书评林》引明敖英曰:‘适然遘蛇而斩之,无足怪者.若神母夜哭,神其事以鼓西行之气耳”.《史记会注考证》将刘邦斩蛇视作刘邦愚弄当时民众的一种手段:“斩蛇事,沛公自托以神灵共身,而骇天下之愚夫妇耳”.既然斩蛇一事,要么是虚构,要么是偶然,自然也没有必要对刘邦所斩之蛇有过多的笔墨描写.

二、汉初蛇意象究竟如何

《史记志疑》在怀疑刘邦斩蛇故事真实性的同时,却注意到另一个关于君王和蛇的故事.在贾谊的《新书·春秋》和刘向的《新序·杂事二》上有记载晋文公遇蛇的故事.《新书》上载:晋文公出畋,前驱还白:“前有大蛇,高若堤,横道而处.”文公曰:“还车而归”.其御曰:“臣闻祥则迎之,妖则凌之.今前有妖,请以从吾者攻之.”文公曰:“不可.吾闻之曰:天子梦恶则修道,诸侯梦恶则修政,大夫梦恶则修官,庶人梦恶则修身.若是,则祸不至.今我有失行,而天招以妖我,我若攻之,是逆天命.”乃退而修政.居三月,而梦天诛大蛇,曰:“尔何敢当明君之路!”文公觉,使人视之,蛇已鱼烂矣.

吕宗力先生认为此事未见于《左传》、《晋世家》,当是在秦汉时期才开始流传.暂且不论故事的主人公是刘邦还是晋文公,既然在秦汉时期,而且早期记录者贾谊生活在汉初,这个故事也能反映出汉初的蛇意象.只是和刘邦斩蛇的故事不同,此处将蛇视为妖征,遇蛇选择避让,没有刘邦斩蛇时的豪气.而后来蛇又莫名其妙地死去,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晋文公是明君、圣君,而此蛇挡住晋文公的路,就该遭受惩罚.对比两个故事可以看出蛇意象呈现出两面性.一面是高贵的神之子,一面又是妖物.

之所以蛇的意象会表现为这样的两面性,这和人对于蛇的认识有关.蛇外形可怕,又喜欢蛰居阴暗潮湿之地,不易被发现,有些还具有毒性.故在早期,蛇多是代表伤害.蛇的初文写作“它”.《说文·它部》:“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等蛇,它或从虫”.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先民与蛇的斗争多数处于劣势,所以对蛇产生恐惧.也同样由于恐惧,先民希望通过崇敬能减少伤害,一些部族还将蛇视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山海经》一书中,总共载有58个有氏族图腾的部落,而其中8个氏族就是以蛇作为他们的图腾.”同时,先民从蛇的蜕皮、冬眠、卵生中发现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恰好符合上古时期人们对人丁兴旺的祈求.所有这些使得人对蛇产生一种复杂矛盾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蛇意象会呈现出两面性的原因.

蛇意象的内涵随着时间不断丰富.蛇意象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其两面性内容不断扩充的过程.在汉以前,蛇意象的两面性已有一定的积累.多是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恐惧与敬畏的心理并存.因为上古时期,人类在与动物的斗争中多不占优势.蛇既能上树去骚扰当时构木为巢的人类,也能攻击那些居住在洞穴的人类.所以人们才会互问“无它乎”.也因为恐惧,当时人们选择敬蛇.在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了一件彩陶瓶,瓶腹有一条用墨彩绘出的人首蛇身的神怪.这说明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崇蛇.二是蛇对人的伤害与人对蛇的征服.在人与蛇的不断斗争中,人类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但蛇对人的伤害也依然存在.如《甲骨文合集》2235乙正:“壬寅卜,?贞:王 ,唯父乙它”13644:“壬戌卜,亘出,(有)疾齿,唯(有)它”.但和早期的心理不同,此时的人对蛇不再是单纯的敬畏,而是逐渐了解、利用,直至征服.同时,人们发现蛇还有医药价值,不只是蛇肉,蛇胆、蛇蜕等均是良好的药材.三是妖征和祥瑞同在.随着蛇意象的不断丰富,蛇的出现究竟是吉是凶,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汉以前多将蛇视为妖征.比如《左传·庄公十四年》的内蛇与外蛇斗,时人认为这反映当时郑国公子之间的斗争.另外文公十六年时,“有蛇自地下泉宫出”,结果鲁文公的母亲声姜就去世了.这些都将蛇看做是不好的存在.只有《诗经·小雅·斯干》中提到梦蛇是生女之吉兆.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刘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刘邦方面论文范文。

徙民陵邑和汉初政治
[摘 要]徙民陵邑制度作为西汉一项特殊制度,在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继承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项制度的实施与西汉初年的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对汉初。

中西神话传中蛇意象之对照
摘 要:神话传说是最古老的文学创作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然而无论是气势恢宏的中国神话还是浪漫传奇的西方神话,都有很多关。

中西文化中蛇意象比较
摘要:“蛇”在中西文化中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对蛇有着图腾崇拜,而在西方古代却恰好相反,它是邪恶、恶毒的象征;中国的蛇意象通过对传统神话故。

汉初经学之大儒
摘 要:在经过了秦时的巨大灾难之后,经学在汉代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学术与政治的碰撞,使儒家文化发扬光大。但是在汉代的初期仍旧经历了不少的挣。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