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中华文化论文范文写作 孔老之道中华文化典范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中华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3

孔老之道中华文化典范,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华文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中华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中华文化论文中华文化论坛杂志企业文化期刊

孔子和老子虽然都认同一个“道”,但又各自对“道”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表述,所谓“一道各表”.

谈论中华文化,离不开孔子和老子.孔子和老子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巨人,是一儒一道的两大代表性人物,是中华精神的典范.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它们不同于希腊文化的真理,也不同于希伯来文化的上帝.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它们都基本认同一个根本性的起点,那就是“道”.在孔子思想里,“道”是高于一切的.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等忧道不忧贫”,把“道”放在实利之上.孔子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甚至把“道”置于生命之上,“道”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性意义.老子把“道”作为世界本原的地位,“先天地生等可以为天下母等字之曰道.”(《道德经》二十五章)同时老子还把“道”放在价值的位置,认为人要守道“道”,有些做法是背离“道”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道德经》三十章)

孔子和老子虽然都认同一个“道”,但又各自对“道”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表述,所谓“一道各表”.

孔子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谈论儒家,必须谈论孔子,孔子作为“儒家的集大成者”是当之无愧的,他在儒家文化的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孔子的学说可以说是驳杂的,孔子提出的具体理念和重要理念也是非常繁多和复杂的.

孔子提过五德说: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孔子主张四教说: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主张君子三道说:仁、智、勇.《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认为自己也没有做到,一方面是自谦,一方面也说明仁智勇确实是很难做到的,仁需要极高的人格,智需要极高的能力,勇需要極高的意志.)

孔子推崇文明二向说:礼、乐.孔子终生致力于恢复儒家的两大文明:礼乐文明,所以孔子感叹“礼崩乐坏”,试图重建礼乐文明.

孔子提出了杂多的具体理念:五德说、四教说、君子三道说、文明二向说,那么统领这些具体理念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亦即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孔子必然会想到涉及到论述到这个问题,孔子认为自己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忠恕.孔子将这一核心思想告诉了弟子曾子,而曾子转述给了其他弟子.《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一般认为,忠和恕是两个维度,忠指向有所为,《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向有所不为,《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要做什么,恕是不要做什么.但这就出现悖论,既然孔子谈论的是一以贯之的“道”,也就是谈的是一个核心理念,不会出现两个理念.另外,四教说(文行忠信)里已经有忠了,作为核心思想再次出现忠,就会重复.要解决这一问题也不难,那就是忠和恕并非两大理念,不是“忠和恕”的关系,而是主张“忠于恕”,也就是那个一以贯之的“道”是“恕”.

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当子贡向孔子请教,期待用一言来指导终身的践行,孔子给出的直接答案就是恕,这是非常明确的信息.《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而,孔子一以贯之的“道”也就是恕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明确了自己的核心理念是恕道.恕道是无为法,强调不要做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之无为法,正好和孔子推崇舜的理念一致,舜是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和!”当然,孔子的无为和老子的无为是有所不同的.孔子的无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老子的无为是“人之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恕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能强加于人.这里面还涉及一个理论前提,凭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为什么就不能强加于人?孔子对此也是有自身的理论前提作为支撑的,那就是因为人性是相通的,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别人也是不愿意的,《论语·阳货》:“性相近也.”这一思想在生活中体现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老子无为道:人之不欲,勿施于人

谈论道家,必须谈论老子,因为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不仅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还是中国具有本体意义的大哲学家,也是世界大哲学家.西方哲学家中的黑格尔、海德格尔、哈耶克等,都给予了老子很高的评价.

老子把无为上升到了“道”的高度,认为“道”是无为的:“道常无为.”(《道德经》三十七章)因为“道”是无为的,而圣人法道而行,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德经》二章),圣人是无为而治的.无为作为老子的核心思想,这基本是共识,无为而治成为一句常用语.其争议主要在于无为到底是什么含义.

无为是不把意志强加给别人.为字的原字形是上下结构,上爪下象,从爪从象,原意是人对大象进行驯化,驯化意味着改变本来状态,是强加人的意志,所以“为”的本义是意志的强加,故而无为也包含不强加意志的意思.而不强加意志的前提是自身意志的不彰显,因而无为即无意志、不强加意志于人. “我无为而民自化.”(《道德经》五十七章)不把意志强加给人,也可以表达为:人之不欲,勿施于人.

在老子思想里,对于“为”的问题,有的地方是反对“为”的,比如“为之者败之”;而有的章节又是主张“为”的,比如十六章中的“为而不争”“为而不恃”“为之于其无有也”.出现这种情况,并非老子思想的悖论,而是“为”具有不同的含义.凡是老子在反对“为”时,这里的“为”是强加意志的含义;凡是老子在主张“为”时,这里的“为”是“做”的意思.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中华文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华文化有哪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献给旅行者365日—中华文化和佛教宝典出版
4月15日,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由星云大师总监修的《献给旅行者365日──中华文化与佛教宝典》一书。这是星云大师用了50年时间致力编写的一部圣典,收。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摘 要:我国当前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目前,我国大学开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学校教育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中医文化和中华文化关联分析
摘 要:本文以发展我国中医文化和中华文化为基本点,结合我国中医文化与优秀的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究中医文化的主要含义和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对我国中。

中华文化有容乃大
文化其实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