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化遗产论文范文写作 微观地理视野下文化遗产认知其表征语言解读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文化遗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9

微观地理视野下文化遗产认知其表征语言解读,关于免费文化遗产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文化遗产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企业文化的论文健康大视野杂志企业文化期刊

以云南怒族传统聚落建筑为例,通过文本分析、空间模拟、图纸分析等方法,详细论述了原始民居的独特价值及其基础性的表征语言:其一为形态语言,包括原始住屋的基础、围护界面和坡屋顶;其二为空间语言,包括堂屋和廊下空间.两者共同表征了怒族民居建筑中的人地关系.论文揭示了两种表征语言和微观地理、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同时,阐明了微观地理对于建筑文化遗产认知表征的积极意义——尤其对于民居建筑的共性及其地域多樣性的研究具有创新启示.

文化遗产;微观地理;民居建筑;形态;空间

K928.5;TU023A007710

一、 引言

当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重的脱地性(placelessness)①,一些文化遗产完全沦为了一种他者的经济印章或者旅游产品,脱离了根植场地,抛弃了原有群体,丢失了内在的文化精神.事实上,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正在发生着变革,保护对象从单个要素保护走向整体语境保护,保护范围从精英层面的遗产转向普通群体的记忆场所,保护维度从展示遗产的“过去之美”(aesthetic of past)到挖掘多样化的社会文化价值(cultural value)[1].这些变革需要我们重新认知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attribution),特别是从人地关系(manland)视野下去考察文化遗产和地理场所之间的关系值得业界重视.

国内外的数据库显示,这一方面有待深入研究.在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关于“heritage”和“value”的研究成果有3千多条,但是以“heritage”“man land”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发现相关论文只有45篇,无论是建筑学,还是地理学,均缺乏相关的系统研究.在国内知网CNKI数据库中,主题词为“遗产”和“人地关系”的相关论文有153篇,主要分布在文化、建筑环境科学和地理科学领域;相关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中观尺度上遗产旅游资源和人地关系的耦合关系以及非物质遗产精神层面的人地关系诠释,但是从普通群体记忆载体——“民居建筑”来研究“遗产”和“人地关系”的成果甚少.而这恰恰是“民居建筑”遗产在地性的重要价值,也是微观地理学所要揭示的本质之一.

“微观地理”这一概念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民族 运动的推动,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微观尺度中的人口分布、公共空间、城市景观等问题.2000年之后尼古拉安思尔(Nicola Ansell)等人文地理学者更多地关注邻里空间、残障儿童空间、步行路线和景观价值等命题[2].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微观地理”的研究更具广泛和多样性,包括后现代主义建筑景观、居住空间.比较突出的是英国伦敦大学UCL建筑学院希列尔(Bill Hillier)和他的团队(1984),他们通过运用计算机语言模拟视线和流线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传统居住空间及其典型街区场所的社会逻辑,并首创了人和空间属性关系的分析方法——空间句法(space syntax)[3].结合伦敦地区的住宅案例,通过可见性(convex isovist)、关联度(convex)、整合度(integration)等属性来图解不同时期的家庭空间组构方式,例如入口、家具、功能布局等,并且揭示其背后维多利亚时期工薪阶层和新工薪阶层等不同群体和其文化习俗、家庭活动的关联机制,构建空间组织的原则——*(code)[4].这一理论推动了人居空间和社会关系的互动研究.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尺度的微观化已是一种国际趋势.加拿大学者菲利普(Philippe PoullaouecGonidec)等以小城镇中的公园、街道、村庄、自然绿地等日常景观(ordinary landscape)为研究对象,围绕“人们如何穿越城市,有什么规律性的路径”“哪些场所最吸引人,为什么”等问题,利用对话叙事关系(a nexus of narrative)、视觉图像和地理数据(visual and geographicaldata),对日常景观形态和当地居民沉浸感知的主题、内容和地点(theme/connotations/location)进行了考察,揭示了微观地理中所隐含的社会阶层、社区关系(community ties)及其价值、意图、 (value/intention/desire)[5].雅斯佩尔(Jasper Knight)进一步研究认为,景观地貌和文化遗产之间的界面呈现了一部人地关系的发展史:一方面地理景观资源影响着人类开发的空间模式,另一方面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着地理景观的形态[6].由此可见,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已经通过理性的分析工具以及质性的考古调研来发现微观地理环境中的人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场所感的建构.

在国内,朱士光先生在对汉唐长安都城布局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山环水绕,利于防守”“原野开阔,可建大城”“八川分流,水源丰沛”等微观地理特征对于都城的营建有着重要影响.他认为“高低起伏富于变化的地形,显然有利于都城中多种类型的建筑物的布设兴建等未央宫等主要宫殿区就修在全城地势最高的龙首原上等这既可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又有利于皇宫乃至整个都城的安全保卫工作”[7]95.这些描述清晰地呈现了微观地理对于建成环境的政治、社会意义的积极作用.景贵飞则从地理信息和经济行为角度提出了“微观信息地理概念”,认为“微观地理信息是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微观环境中的地理信息, 它具有面向社会大众应用的特性, 主要研究微观地理世界的信息表达和规律”以及地理信息的微观经济行为.当下,微观地理研究还涉及小尺度空间中的社会行为和文化心理的研究[8].2013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就涌现了一批关于微观地理的多视角研究论文,涉及文化遗产、环境行为、性别等问题.

上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表明,微观地理的研究视角拓展了文化遗产的研究维度,尤其是对于遗产的环境*、社会关怀方面的拓展.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日趋受到重视.鉴于此,笔者使用“微观地理”一词,意指人居环境中小尺度的地理事象及其内在规律,特别关注(村落)社区景观、(民居)建筑和其微观地理的关系和社会文化意义.

结论:关于对写作文化遗产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世界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可移动文化遗产视野下考古发掘品保护和利用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文化遗产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但是在文化遗产的体系当中,却还有一种没有受到重视,那就是考古发掘品。从考古发。

郑州、新乡两地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调研
摘 要:目的 调查河南省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在2017年12月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郑州、新乡两地大学生,抽样方法为单。

官渡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 传承 途径非物质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新的旅游要素中的“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盐城杂技文化旅游开发
摘要 盐城被誉为杂技之乡,杂技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它的萌芽、发展到繁荣,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笔者认为,新时期在杂技文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