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技师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网白萱华诗歌论文范文写作 语言之网白萱华诗歌中感知和概念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网白萱华诗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1

语言之网白萱华诗歌中感知和概念,该文是关于网白萱华诗歌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网白萱华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网白萱华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论文网文献网邮政报刊订阅网诗歌杂志

摘 要:华裔诗人白萱华认为诗歌创作的过程也是寻求意义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要通过语言来达到,语言这张网是“感知或概念表達的连续体”.她的诗歌在抽象的哲思和具体的观察之间不断往返,并将对于宇宙和世界的认识融入自己的写作当中.

关键词:感知;概念;语言之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7)3-0065-05

谈到华裔美国诗人,我们经常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即她的作品肯定会表达文化身份的诉求、家园难觅的乡愁抑或同化过程的痛苦,这样就往往忽略了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和语言魅力.带着这种观念去研读他们的作品难免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窘境,评价亦难免失之偏颇.白萱华①(Mei-mei Berssenbrugge)就是一位需要特别对待的华裔诗人,在她的作品中,她并未将她的中国背景和文化冲突、族裔身份联系起来.正像张子清教授所说:“她认为中国文化和华裔身份对她来说是间接而丰厚的基础,她把身份看成是持续变更的统一体,更多地像一份全息图,而不是什么基本的或特殊的东西.她考虑的是超越时空的普遍的能量统一体的一部分.”②也许唯一能够反映白萱华对于家园和语言关系的诗是《巢》.她在这首诗中写道:

我想告诉你,承认远离家乡是很难的.

母语的改变在我们之间产生了免疫,分不清居住和旅行的边际.

朝着光的方向抛掷的人工制品没有变成意义.

告诉你不是光线的边缘.

没有影子的边缘预示着内心.

儿时,我的房子有一个深深的覆满葡萄藤的门廊.

白萱华知道她的“家”,或者说她的根在中国,那里的门廊覆满葡萄藤,“我听见外婆在花园里/朗诵诗歌/五言,七言/我很天真/我去看蔷薇枝上的/蜂巢/可是已经被捣毁.”(《发情鸟》The Heat Bird)因此在谈到汉语时她说:“我真觉得我的第一语言是汉语——我的母语.所有的语言结构都通过汉语来热身.我相信让我成为诗人的一个体验就是汉英语言的转换,因为这样你会觉得一切都是有联系的,我将诗歌看作一系列的比例和对等.语言就是由这些对等组成.”③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用近似科学一样的语言描述了她的文化身份,丝毫看不出任何的文化焦虑.没错,她的确出生在北京,她的妈妈也是中国人,可是她一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中国,完全在一个英语的环境里长大,她能够熟练运用的语言是英语,语言的改变让她很难确定哪里才是故乡,因为“居住和旅行的边际并不清楚.”

正因如此,她和其他华裔美国诗人创作的主题和风格完全不同,她没有被边缘化,完全融入了美国诗坛的主流.白萱华所生活的时代,美国的纽约派和语言派风头正劲,他们不断和艺术家合作,进行语言和艺术的创新.纽约派诗人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将大都市的瞬间体验写入诗歌,约翰·阿胥伯莱(John Ashbery)的诗歌充满哲思,被尊崇为今日的艾略特.以查尔斯·伯恩斯坦(Charles Bernstein)、罗恩·西里曼(Ron Silliman)等人为代表的语言诗派则相信“语言不能用来再现某一特定的世界.相反,语言可以用来更新世界.诗歌是阐释也是错觉,是现实也是幻觉.诗歌决不会脱离政治而存在,相反,它是纯粹的终结,是想象的开始等诗歌的真谛不在于情感而在于感觉,诗歌的功能在于强化审美体验.”④也就是说,语言不再是现实的模仿,语言本身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诗歌不再是情感宣泄的产品,而是认知的工具,诗歌可以强化我们的审美体验,帮助我们来认识这个世界.白萱华经常来往于纽约,和美国纽约派诗人和语言派诗人约翰·阿胥伯莱、詹姆斯·斯凯勒(James Schuyler)芭芭拉·格斯特(Barbara Guest)、安妮·沃尔德曼(Anne Waldman)、查尔斯·伯恩斯坦(Charles Bernstein)等人过从甚密.她的作品受到了纽约派和语言派诗歌的影响,她同样关注语言本身在诗歌中的作用,他告诉伯恩斯坦,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寻求意义我用语言编织一张网,这是感知或概念表达的连续体.网、格栅、筛子经常出现.我的声音属于自己,我想无拘无束地运用它.我唯一做的就是传递词语.用词语来编织这张网.”⑤浪漫主义已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诗歌或是一种自我情感的宣泄,或是在象征的体系中探讨世界、历史、文明诸种关系.白萱华的诗歌却突破了这个框架,她所强调的二个关键词感知、概念涉及了外在和内在、主观和客观、意识和感知、自我和世界、具体和抽象之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需要用“语言编织一张网”,这张网就是诗歌中个人的感知和世界万物的交流和对话.

白萱华的诗歌非常关注人的感知,本·勒纳(Ben Lerner)这样评述她的写作:“(她的诗歌)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在简单的描述和正式的词汇之间微妙和突然的运动等力求让人们能够感知到感知的过程.”⑥著名诗歌评论家苏珊·舒尔茨(Susan Shultz)认为,她的写作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她的诗歌在抽象的哲思和具体的观察之间不断往返,但是她往往可以将对于宇宙和世界的感知融入自己的写作当中:

蓝色鼠尾草中不停息的矩阵逐渐消散/角蟾在灌木丛中跳跃,我坚持说那是一只/幼鸟,接着一只幼鸟和角蟾/跑了出来.现在,在一座我从未注意到的山上在/我们爬过的相邻很近的山之间,我变换了角度/看见了这座山,折射微小的转变/让整个平原颤抖变得不友善.

(《蓝玉米地组诗》)

眼中所见的鼠尾草中蕴藏着抽象的矩阵,鼠尾草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矩阵则十分抽象,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思维很自然地在这一句中融为一体,这样的组合想要表达什么?作者是想说鼠尾草生命的凋谢呢,还是想说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符合数学的规律呢?这里完全没有情感的宣泄,反而冷静得可怕.鼠尾草是真实的外物还是心灵镜子中折射出的意识的产物,抑或是外物折射到心灵的影子?跳跃的角蟾是那样的真实,可是作者却说不是角蟾,而是幼鸟,接着幼鸟的确出现了.这样的描写显然很不真实,“这个现实由于它不是自然的翻版,由于它是经过诗人的分析和再综合后,有着自己的秩序和结构的现实,就被称为第二自然,或‘艺术的真实’.”⑦而抽象的词汇再次出现,“折射微小的转变”,“折射”是心灵的折射还是光线的折射,平原为什么“颤抖变得不友善”,整个诗歌的叙述过程看起来并非自然的叙述,而是外在和内在、主体和客体、意识和感知的某种互动.意识折射到了外物上,外物又折射出意识的光芒,诗歌就在这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中展现了人的感知过程.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网白萱华诗歌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梧桐华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阿华诗歌
行到水穷处芦花铺满了两岸,白茫茫一片它们愿意把所有的美好都用在开放上面微风和浮尘,俯瞰这世间的寂寞与苍凉,拟歌先敛,欲笑还颦但我并不讴。

吴兴华诗歌创作转变管窥
摘要:吴兴华的诗歌创作以1941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这在他的十四行诗组诗《画家的手册》的修改上有着明显的体现,此诗的修改大约发生在194。

论余秀华诗歌中的古典意象
摘 要:湖北钟祥女诗人余秀华的“新诗热”近年来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相关研究也随之展开。余秀华诗歌的创作一方面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一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