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贫困治理转型论文范文写作 贫困治理转型和治理型贫困的兴起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贫困治理转型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8

贫困治理转型和治理型贫困的兴起,此文是一篇贫困治理转型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贫困治理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贫困治理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连续型电子期刊可以评职称吗连续型电子期刊公司治理论文关于公司治理的论文

[摘 要]中国的贫困治理经历了“发展式扶贫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和“综合性治理阶段”三次转型,每个阶段展现出来的贫困特征与国家的治理手段各异.在进入综合性治理阶段之后,政府的干预性逐渐加强,其治理手段也愈发精细化和技术化,但是却遭遇了由这些治理行为本身所引发的“瞄准偏离”、“精英俘获”、“扶贫致贫”、“门槛效应”等一系列“治理型贫困”的困境.化解“治理型贫困”的困境,应该减少过度干预、调整识别方法、进行基层赋权以及尊重地方知识等.

[关键词]贫困治理;治理转型;治理型贫困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来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关数据显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按照中国的扶贫标准,我国贫困人口在1978-2010年累计减少2.5亿,按照国际扶贫标准,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共减少6.6亿,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93.3%来自于中国的贡献.其中仅2014年一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就减少了1232万之多.但是,当前我国扶贫治理工作却面临着扶贫投资边际效应递减、扶贫治理体系架空悬浮、农村贫困地区内部分化加剧、扶贫效果缺乏评估与监督、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等诸多困境.甚至有学者认为,过去10多年中我国社会中贫困群体与富裕群体之间的福利差距不是收敛,而是呈平行移动和放大的趋势,并使贫困人口陷入了“结构性的贫困陷阱”.从政府治理层面来讲,我们需要对贫困治理本身进行反思:我国扶贫治理困境的表现及机制是什么?贫困治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越扶越贫的现象?本文首先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治理的三次转型,并提出了“治理型贫困”的概念与分析框架,结合笔者在滇南南县的调研情况阐述其产生与运作机制,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二、贫困治理转型与贫困治理困境的出现

(一)贫困治理的三次转型

从历史上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的贫困治理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制度变革下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式扶贫阶段”(1978-1985),政府主导下大规模的农村“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2000),开发式扶贫与多项惠农减贫政策并举的“综合性扶贫治理阶段”(2000以后).其中每个阶段的贫困特征、扶贫治理手段及代表性政策各不相同.

1978-1985年的“发展式扶贫阶段”,主要依靠体制改革后经济快速增长促进贫困人口的迅速减少.首先政府调整经济结构,确立了优先发展消费品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农业方面建立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购销体制和农村商品流动体制,提高了农产品,大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在这个阶段国家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村贫困制定大规模扶贫计划,扶贫治理和经济发展治理高度重合.该阶段,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85年的1.25亿,占农村人口比例由1978年的30%左右下降到1985年的15%.

在1986-2000年的“开发式扶贫阶段”,中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扶贫开发.此前的扶贫政策可以认为是救济式扶贫,以发放救济金,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问题为主,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之后的开发式扶贫则是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利用贫困地区现有的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形成独立的生产和发展能力,依靠地区自身资源来解决脱贫和发展问题.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6年国家成立专设扶贫机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相关省、市、县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扶贫开发工作被正式纳入到国家正式体制中,此后各种专项扶贫资金与扶贫项目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向贫困地区.

2000年以后中国的贫困治理进入“综合性治理阶段”.在经历3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20多年的农村扶贫开发之后,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从原来经济普遍落后的生存性贫困转化成为以相对资产和福利剥夺为主要特点的相对贫困.农业增长减贫空间的减小、致贫原因的多样化以及开发式扶贫主体缺失等情况,更需要多部门协调参与以及政府转移支付的支持,为了确保扶贫资源分配以及使用的公平性,瞄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瞄准单位由过去的贫困县缩小到贫困村,并大范围开展“整村推进”等综合性贫困治理项目.在这个阶段,政府在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同时,出台了多项惠农亲贫政策,形成了多部门、多政策共同参与综合治理的“大扶贫”格局.

(二)贫困治理困境的凸显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扶贫进入综合性治理阶段以后,贫困治理的手段也越来越技术化、精细化.但从基层扶贫实践来看,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以扶贫项目瞄准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09年的项目村和项目户中,当年希望得到的扶贫项目与2010年本村实施的项目保持一致的村只占项目村的5.7%,说明项目安排与项目需求有较大差距.荀丽丽研究发现,内蒙古某地政府主导移民搬迁项目由于忽视地方知识与农民需求而成为失败的实验.马良灿在贵州调研发现,政府在当地推广的大棚蔬菜种植项目、畜牧养殖项目等都遭遇失败.

可以说,贫困已经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单一层面的问题,逐渐转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理难题,贫困治理面临的已经不只是能否精确瞄准以及基层政府之间的资源竞争,而是愈发技术化与精细化的治理方式所带来的治理困境以及对于国家干预方式本身的反思.

三、“治理型贫困”及其产生的机制分析

(一)“治理型贫困”的产生背景与具体表现

治理(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本意是控制、引导和操作.目前全球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在治理结构、功能方面正发生重大转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不足,但是治理并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诸多缺陷,它并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政治强制力,它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仅存在国家的失效和市场的失效,也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因为随着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不可能实现对治理对象的总体性控制和完全准确的预测,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治理都可以达到“善治”(good governance)的目标,治理行为背后也隐藏着很大的失败风险.“治理型贫困”就是治理失效在扶贫领域的突出表现.我们认为“治理型贫困”有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从宏观层面来讲,指的是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对减贫的涓滴效应逐渐减弱的情况下,扶贫工作面临着治理困境;第二,从微观角度来看,是指随着政府治理功能的转型,国家的扶贫政策与手段也越来越精细化和技术化,但国家的干预行为也产生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后果,即治理行为本身所造成的治理困境,本文主要从微观角度对后者展开分析与讨论.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贫困治理转型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贫困治理转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河北省贫困治理标准化体系构建和实施
摘要:论文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河北精准脱贫为例,结合实际对建立河北省贫困治理标准化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贫困治理标准化体系构建。

迈向治理型法治
身处我们今天所在的时空,法治并不陌生。无论是在媒体头条,还是官方公文,或知识界的对话以及大众的呐喊中,法治都是当之无愧的关键词。不过,稍加观察不。

高水平小康时期农户权利扩展和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摘 要]进入21世纪,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农村的九亿多贫困人口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中国与世界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基本温饱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中国。

论我国改革开放后基层政府治理转型
[摘 要]基层政府治理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从各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基层治理的形式却不拘一格。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基层政府的治理模式发。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