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模板>材料浏览

关于日知录论文范文写作 日知录一部讲求经世之学资治之书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日知录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8

日知录一部讲求经世之学资治之书,本论文为您写日知录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日知录论文参考文献:

日知录论文参考文献 经律论文化旅游小镇生物信息学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

顾炎武和《日知录》

顾炎武(1613—1682)是苏州府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此时的顾炎武虽然年轻,却参加了当时的一个政治性团体——复社,提出反对宦官权贵专权的主张,并由此逐渐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关注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国家大事.明亡后,顾炎武参加了苏州、昆山一带的抗清斗争,但以失败告终.此后,顾炎武遍历南北,足迹遍布苏、浙、鲁、豫、冀、晋、陕,于“行万里路”间求学交友,“纪政事,察民隐”,为的是通过具体的历史地理、民间疾苦,研究“实学”,以寻求有补国计民生的道理,为此还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晚年的顾炎武居住在华阴,清康熙时征召博学鸿儒,开明史馆,尽力想网罗他,却遭拒绝.

顾炎武一生著作等身,其中《日知录》一书是他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正如他自己所说“平生之志和业,皆在其中”.

《日知录》是一部笔记体的学术札记.顾炎武把平日的读书心得和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搜集到的材料作排比对照,归纳整理,用一个个小专题写出来,既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又有作者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书名“日知”,出自《论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大意是每天知道一些新知识,每月不忘记学过的旧知识,这可以叫 好学习.这也表明了顾炎武 求知、永不停止的治学态度.

今天通行的《日知录》共32卷,按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兵事、艺文等分类编入,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历史、哲学、法律、宗教、文艺、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众多领域,内容也不同于有感而发的散文随笔,而是十分严谨的考据、研究,就像一部小型百科全书.

《日知录》一书内容丰富、考证详实,却非急功近利,轻率而成,而是经历了积累准备、补正修订的漫长岁月.正如顾炎武自己所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可见,书中的每一条札记都渗透着作者的心血.

关于《日知录》的成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年轻时顾炎武边学边记,到了50岁开始集中精力编撰《日知录》,先后用了8年的时间,在他58岁时初刻了《日知录》八卷.

《日知录》初刻本完成后,顾炎武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精益求精.他把学习求知当作人生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终身不倦.“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一方面不断地撰写新的读书札记,以充实《日知录》;另一方面则对初刻本精雕细琢、纠正讹误.康熙二十年(1681),69岁高龄的顾炎武仍东奔西忙地从华阴到汾州,到曲沃,寻师访友,探究学术,未有一日虚度光阴.

对于写作,顾炎武推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认为它们“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顾炎武提出著书当“采铜于山”,而不可以“废铜铸钱”,急于求成.书写得过快过急,就会条理不清,使谬误增多,这样的书出得快,被人忘记得也快,是难以传诸后世的.曾有人问顾炎武《日知录》又增补了多少,他回答,早夜诵读,反复寻究,只写得十几条.又有朋友敦促他早日将新写的札记和初刻本一起合并出版,他说再等十年,如果来不及,就以我临死前的遗稿作为定稿吧!

果然,康熙二十一年(1682),顾炎武病逝.此前他始终未把已完成的三十余卷《日知录》再度付刻.直到十三年后,遗稿才由其学生潘耒整理,在福建刻印,这就是如今的32卷本《日知录》.

《日知录》的编撰动机

顾炎武为什么要编写《日知录》这本书呢?这一点他生前曾多次谈及.如他为《日知录》初刻本撰序时就清楚地指出,该书的编撰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说得更为明白:“向者《日知录》之刻,谬承许可,比来学业稍进,亦多刊改.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也就是说,《日知录》虽为一部学术笔记,但顾炎武却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他看到了明朝末年社会弊病丛生,风气日益衰败,民生凋敝的景象,于是将自己的“经世”见解寄于学术之中.

正因为如此,顾炎武把《思辨录》的著者陆世仪和《明夷待访录》的著者黄宗羲引为同道.他在给陆世仪的信中说:“昨岁于蓟门得读《思辨录》, 乃知当吾世而有真儒如先生者, 孟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具内圣外王之事者也.等近刻《日知录》八卷,特付东堂邮呈,专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为之批驳,寄至都门以便改正.《思辨录》刻全,仍乞见惠一部.”在给黄宗羲的信中,他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顷过蓟门,见贵门人陈、万两君,具念起居无恙.因出大著《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然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可预信于今日也.炎武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窃自幸其中所论,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

顾炎武去世后,他的学生潘耒在将老师的《日知录》遗稿付梓时也写下了一段话:“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也.魏司马朗复井田之议,至易代而后行;元虞集京东水利之策,至异世而见用.立言不为一时,录中固已言之矣.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作为顾炎武的弟子,潘耒深知老师编撰此书的用意,他的这段话意在指出《日知录》是一部经世致用的书,为的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顾炎武的理想虽然生前没有实现,但日后如有人采用其说,定会对世道人心大有裨益.假如仅仅以考据精详、文辞博辨来评价这部书,则有违顾炎武的本意.

然而,清康熙中叶以后,特别是雍正、乾隆两朝,文字狱大兴,社会上掀起了考据学之风,学者们埋头于故纸堆中,经世致用思想日渐衰微.就《日知录》一书而言,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在为《日知录》撰写提要时就说:“炎武生于明末,喜谈经世之务,激于时事,慨然以复古为志.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短短几句话,使《日知录》陷于“默默无闻”之中.

结论:适合日知录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日知录全文及译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岳麓书院和湖湘经世传统
[摘要] 美国学者米丹尼以岳麓书院为中心,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考察了岳麓书院的发展及所影响的湖南19世纪向经世治国的转变,由此牵出湖南众多文化精英的。

经世思潮和荡寇志的兵治革新思想
[摘 要] 在农民斗争、西方列强侵犯的强烈刺激下,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俞万春关注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军备、军饷。

论陆世仪经世思想在实践中应用
摘 要:陆世仪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理学家等实学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继承和发扬了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努力追求将“内圣。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