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写作 日本文化资源的传承和海外传播路径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日本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5

日本文化资源的传承和海外传播路径,本文关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日本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日本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有关日本文化的论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日本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期刊

摘 要:日本文化资源来源复杂,但经选择性汲取、相互融合、嫁接后发展为具有特色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的表现形式“仪式化”且仪式“精神化”、重视内心的直接体验以及注重结果的“唯美化”是日本文化的三个共性特征,而这也正是日本文化易于被民众接受并被持续传承的主要原因.只有在实现了内部的文化传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后,才有可能进行文化的外部传播,日本文化资源在海外传播过程中,表现为“传播→反馈→再审视→提升→再传播”的路径,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海外传播模式.

关键词:文化资源;传承;海外推广;螺旋式;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6)03-0067-08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6.03.008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文化吸引力是软实力所表现的三种力量之一①,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将文化提升为国家软实力,是作为国家主体的日本通过对特定文化资源因素的占有、转化和传播,用以吸引他国等客体来获取价值认同的一种能力提升过程.

一、日本文化资源的三个共性特征

文化能否提升为软实力,前提是一个国家是否拥有特定的文化资源.日本文化资源要素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舶来之文化;其二是本土生成之文化;其三则是前述两者融合、嫁接而成之文化.从日本文化史的视角而言,主要体现为习得外来文化以及对文化“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日本文化资源要素的积淀过程.不同源流的文化资源要素相互融合而成的日本文化,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具有如下三方面的共性特征,而这三个共性特征直接影响着日本文化的传承以及传承的效果.

(一)表现形式“仪式化”与仪式“精神化”

日本人非常强调“形”,认为动作是心的一种表现.“形”的过程有一定的规矩,它是长期以来日本人进行心际交流最正确的方法,是不容随便改动的[1]40.而这种“形”即是“仪式化”的外在体现.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S.N.艾森斯塔特认为日本的许多文化活动都存在将形式神圣化的强烈趋向,最能表现日本文化中形式“仪式化”的便是茶道,他指出“至少是在茶道中,或许也在其他仪式中,那就是靠与超验的可能性所存在的规则逐渐合为一体.等形式将仪式与日常生活,将即席喝一杯茶与茶之汤——茶道区分开来.通过其仪式程序的精确和谐的组织与在不同感觉模式的象征中之相互联系,茶道便明确地表达出情感和思想,创造出一种与世俗界分离的精粹的经验形式”[2].日本文化学者中西进认为日本能乐的表演同样“更重视形式而不是意义”,能乐要求观众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能乐绝不会为了妇孺皆知而通俗化.能乐在大约七百年的历史中,“一心追求形式的完美,在表演时不做任何解说.如果不理解这种形式主义的极致,就无法进行欣赏”[3]34.

不仅如此,日本的插花、相扑、剑道乃至和食也都具有注重“形式”的特征.形式经固定化、仪式化,并被赋予其一定的精神内涵后,便会成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具有强烈形式感的文化载体经反复出现并被人们所接受,就会渐渐固化、定型为一种文化象征.

(二)重视内心的直接体验

重视内心的直接体验,是日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共性,这在日本的佛教中多有体现.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谈到,“禅宗和茶道、能乐一样,完全成了日本式文化”,“主张从内心直接体验,而不是从经典中寻求真理的冥想”,“三乘十二因缘教都是一堆废纸”,“研究它虽不能说毫无益处,却无法使自心灵光一闪,唯有这灵光一闪才能使人顿悟”[4].新渡户稻造在谈及武士道时也指出,武士道只是武士们应该遵守的“规章”,而“并不是成文法典”,或者说是“一部不说、不写”、“铭刻在内心深处”的法典,“唯其不言不文,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看到更加强有力的功效”[5].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更是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实际体验的重视,并由此使日本人具有了对自然造型敏锐的感觉以及日常生活中思维方式的注重经验性特征.例如日本式的庭院“相比欧洲而言,更注重站在观赏者、享受者的立场考虑事物,是为在庭院漫步的人而建的,其构造之妙在于让人在悠然信步时自发地发现某个景物.”体现着一种“暗示”,只有人们亲身体验,才能够有一种“令人体味发现的喜悦”[6]77.两者都强调了直接体验的重要性.

(三)注重结果的“唯美化”

加藤周一认为日本人如同一个美术家,在诸如建筑、雕刻、绘画、园林等几乎所有的工艺领域,都“开辟了独特的境地,形成了固有的风格.”他还进一步指出在造型艺术上,日本人“有着民族固有的敏锐感觉”[7]5.插花便是如此,“剪下梅枝,用其象征天、地、人,并将其折弯,认为折弯交错之中深藏难以言表的美学价值,这样的审美观是欧美人无法理解的”,插花“不仅具备艺术之美,也是某种思想、文化的表现”[6]24-28.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很多人都认为日本人追求自然,但其实日本人所追求的是“人工精雕细琢的自然”,是“人为的精致”[8].“折下自然界的一枝梅花插入花瓶后,梅枝虽然仍呈自然状态,但花瓶、摆设等均为高度人工化产物,西洋人或许会说这就是人工中蕴含着自然造化.”[6]78这种人工的“自然化”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以茶道为例,茶道的茶碗并无细致的花纹,显得很粗糙,有些还能看到表面的砂粒甚至留在茶具上陶工的指印,但这种茶碗往往被视为上乘之作,茶室内所挂的字画也追求一种“雅拙”的意境.日本借助外来思想、文化的智慧来“人工培育文化,此乃日本文化的本质之所在”,而“大自然起到了培育者的作用”,因为“自然的启示应该是全球性、普遍性的”[3]5.

注重结果的“唯美化”使得日本对于各种手工技艺的推崇与传承成为自然,赋予了其特殊而强大的文化基因.中国对于“道”的解释,有道路、方向、道理、道德、学术或宗教思想体系还有道教等含义,而在日语中的“道”还指称“专门的技术、学问”.“道”在中国是形而上的,代表精神、思想、境界,而“技”是形而下的,代表物质、肉体、技能,日本将二者合成为“道”.日本强调实用的技能,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有人认为“日本人的弊病就在于他们一旦开始做某件事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停止”[9]5.但正是这种注重结果的“唯美化”,将技能发挥至极致的理念,造就了日本的“匠人精神”“职人精神”.

结论:关于日本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日本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应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对少年儿童进行传承教育
本文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省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研究》(编号:2319)阶段性成果【摘。

地域文化资源和盐城城市形象传播
摘 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城市个性的标志,没有优质的城市文化资源作为支撑,城市的发展就缺乏动力,就无法形成城市形象。。

知青文化历史和传承
摘 要:知青文化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初期发展阶段中的特殊产物,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政治和经济的特征,也形成了新中国农业和农村的独特文化形态。伴随着20世。

浅探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广西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是在文化全球化、全球城镇化的背景下,广西传承了千百年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始逐渐消失。除了广西的少数民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