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志丹论文范文写作 朔州扇鼓舞蹈艺术和志丹扇鼓舞蹈艺术的对比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志丹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8

朔州扇鼓舞蹈艺术和志丹扇鼓舞蹈艺术的对比,这篇志丹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志丹论文参考文献:

志丹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导论论文领导艺术论文艺术期刊艺术教育杂志

【摘 要】在《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说明鼓的出现,使舞蹈艺术做到到质的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初始.鼓与舞的结合开创了舞蹈文化之先河,譬如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以及将在本文提到的汉族扇鼓舞都为鼓舞文化的绚烂增添姿色.笔者特选取朔州扇鼓舞与志丹扇鼓舞作为汉族鼓舞文化的范例来进行对比研究,剖析同一民族,不同地区和文化下产生的两种形似神非的鼓舞蹈类型,从而达到对汉族扇鼓舞更为深刻认知和解读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鼓舞文化;朔州扇鼓舞;志丹扇鼓舞;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一、舞蹈的起源对比

朔州扇鼓舞最开始是由当地“喜乐”艺术发展而来.“喜乐”在当地是一种驱邪祈福的祭祀活动,以说唱为主,扇鼓舞蹈为辅.随着时代的发展,“喜乐”内容的充实,扇鼓舞蹈在“喜乐”艺术的表演比重逐步增加,扇鼓舞逐渐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形成一种艺术形式.“合时彩,分时精”即扇鼓舞与“喜乐”其他艺术一同展示时出彩夺目,独自演绎时精彩纷呈.但“喜乐”艺术的源起并没有正史考究,多是老一辈艺人口传艺授,这对朔州扇鼓舞蹈的发展和研究留有些许遗憾,有望能在之后的研究中寻求突破.

志丹扇鼓舞的起源则是有史料为证的,其历史可追溯至宋朝乃至更久.在20世纪70年代的志丹县附近发现的北宋古墓中出土的石砖上刻画着一名手持扇鼓而舞蹈的人像,生动活泼,这对志丹扇鼓的研究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志丹扇鼓最早的起源是当地百姓为了驱赶野兽狼群而制作的打击工具,随后又因生存环境恶劣,干旱无雨,靠天吃饭的百姓为祈求雨露,以敲击扇鼓为祈祷途径,逐渐形成了一种祭神娱人的艺术形式,最后逐步成熟.

两种扇鼓舞蹈艺术的起源共同点皆是由歌舞逐步分离成独舞的艺术形式.可见“歌”“舞”艺术是无法分离的,这也提醒我们在研究舞蹈其本身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歌曲乃至其他艺术的研究考究,全面看待艺术形成的过程和方式.

二、舞蹈的道具对比

朔州扇鼓舞属于当地“喜乐”艺术的一部分,担任“伴唱者”一角,皆由女性左手持“扇鼓”,右手拿“鼓槌”进行演绎,最多四人,人数较为单薄,舞蹈队形单一,但技艺性表演更加出彩,舞蹈动作丰富花俏.朔州扇鼓其状似椭圆,鼓面用羊皮经过加工粘于鼓圈上.鼓圈用铁打制而成,铁圈宽一厘米二,厚三毫米,在确保鼓面形状不变的同时控制鼓的重量.鼓柄由木头穿置,轻巧易于抓握,柄尾分三股铁钩圈,铁钩圈上套有六个铁环,每个勾上套两个.鼓槌用藤条做成,长20厘米,宽一厘米半,厚三毫米(如图1.1).

志丹扇鼓舞,通常由男女各50人的队列方阵组成.舞时男女双方左手拿鼓,右手拿槌,因人数之多,鼓舞气势恢宏,舞蹈性和队形表演独树一帜.整个舞蹈场面奔放激烈,鼓声宏亮高亢.志丹扇鼓形似扇形,鼓面绘有图案,鼓边选用铁条弯成扇面形;鼓面为了表演时击鼓声响亮,特选用春羊皮而制,羊皮紧绷在铁圈上,无需钉子固定,制作工艺独特精湛;鼓柄上端装饰有龙眼雕刻;鼓柄下方分至有三个铁圈,每个铁圈上套着三个铁环,取九连环之意,这些铁环有圆、扁两种,内涵图腾寓意,铁环不需焊接,但又不留缝隙(如图1.2).

对比两类道具,朔州扇鼓舞在道具制作上更注重对道具重量的控制,兼顾了乐器打击与舞蹈技艺的双重效果,使舞者技艺做到到更好发挥及合理调配.但就装饰和美观而言,志丹扇鼓的制作则更为讲究,无论是鼓面的选取还是手柄的装饰,还是铁环的寓意都显示着志丹人民对艺术表现的完美追求.

三、舞蹈的动作对比

朔州扇鼓舞更为注重个人舞蹈技艺的展示,需要随扇鼓节拍而舞,有快有慢,刚柔相济.表演者一手持鼓,一手握键,击鼓时急缓有序,快慢有致形成扇鼓独有的节奏效果.扇鼓是表现欢乐、吉庆的,整个表演欢快明朗,活跃向上.在舞蹈动作上,朔州扇鼓舞讲求“上抖下扭”即击鼓必须抖动腕和大小臂,带动全身抖动,步伐必须扭开,方可配合默契.其中,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有“金丝缠腕”“苏秦背剑”“插花盖顶”等,技巧性的动作有“平峁”“立峁”“平立峁”等.

志丹扇鼓舞,注重舞蹈动作的互动性和队形的流动性,需要将多人共舞的舞蹈气氛灵活变化,在舞蹈动作上需要双人和多人的默契配合.例如,舞蹈套路“对鼓”需要男女演员面对面表演,以及“跑鼓”舞蹈套路用于队伍间的衔接契合,其基本动作多为边跑边跳等.此外,还有一些大幅度的舞蹈动作例如“鞔头鼓”“踢腿转身鼓”动作激烈向上,节奏欢快,气势磅礴,还有其舞蹈队形的变幻莫测可谓志丹扇鼓舞的一大特色.

四、汉民族扇鼓舞的现状与发展

作为时展的产物,汉民族扇鼓舞艺术逐步消逝,无论是山西朔州扇鼓舞还是陕西志丹扇鼓舞皆因社会不断发展,加之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做到人们更乐于享受当下潮流中的元素魅力,而对于扇鼓舞表演缺失了兴趣.还有老一辈艺术家的传承发展滞后,一些技艺娴熟的老艺人因年事过高逐步退出艺术舞台,而一些年轻艺人并没有一定技艺和威望,更流失了大量“老一辈人”对扇鼓的喜爱,甚至还有不少年轻人无法踏实钻研扇鼓舞艺术,将扇鼓舞原生态技艺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和魅力等原因,迫使扇鼓艺术逐步消沉.最为致命的一点就是缺乏对于汉民族扇鼓舞的创新,虽说兩个地区对于当地扇鼓舞文化都有所传承和发展,但对其整合与创新工作缓慢,一些单一的表演形式无法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去挽留即将消逝的原生态艺术.首先,应当更为深入地对艺术进行剖析、整合、创新.最后,加大对原生态扇鼓舞文化的宣传,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政府可以通过视频、期刊、报纸等传媒途径让大家重新认识到扇鼓舞艺术的魅力,甚至可以利用当地旅游产业带动艺术文化的形式去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扇鼓舞文化的传播.

五、结语

汉民族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其艺术文化是绚烂多姿的,其中扇鼓舞文化作为极具艺术特色的民俗原生态艺术也是对汉民族人的真挚描绘和反映,在历史和人文积淀下的扇鼓舞艺术也是这片大地结出珍贵果实.山西、陕西两地的扇鼓舞虽有些许不同,但两者艺术的血脉是相通的.任何一类扇鼓舞的消逝都将成为人类艺术的一大损失.本文通过同一民族不同地区扇鼓舞艺术的浅薄对比和分析,试图为之后的汉民族鼓舞文化艺术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让汉民族鼓舞文化做到以更好地发展,使扇鼓舞艺术能够更加绚烂多姿,光彩夺目.

作者简介:王佳慧(1992—),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硕士(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艺术教学研究.

结论:关于志丹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志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汉魏六朝扇文化的流行与其艺术表现
摘 要:扇本是一常见的生活器物,但在汉魏六朝时期它逐渐成为士人儒雅风度的体现。而文学作品中扇意象的形成和东晋扇书、扇画的兴起,则使其文化意蕴更为。

一扇玻璃革新
新能源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或许将在建筑及汽车行业引发一场“玻璃革命”如何在不耗费宝贵能源的前提下获得电量?最新答案是,利用玻璃。最近,一项能借。

制扇文心总相宜
折扇从来不是单纯为了取风而用者。单纯为了取风,可以用蒲扇,即使是有钱人也可以差使下人来扇风,无需亲自执一把折扇。然而,折扇上有扇骨,我个人甚至更。

店铺橱窗销售另一扇门
橱窗陈设的方法很多,但除了要具备“艺术”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消费者的目光,让其进一步产生购买欲望。一个成功的櫥窗陈设对提高店铺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