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秦文华论文范文写作 秦文华之翻译互文性视角述评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秦文华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9

秦文华之翻译互文性视角述评,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秦文华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秦文华论文参考文献:

秦文华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文档政论文范文辩论文格式毛概论文格式

[摘 要]笔者曾以对 析手法,概要述评过秦文华和罗选民两位博士论文,其时以罗文为倚重,皆缘于罗文和秦文相比,更侧重于翻译的实践指导.然综观来看,在“互文”理论和翻译的关系辩证研究中,秦之《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亦有其过人之处,本文拟尝试再度对此著作作以述评,浅显之处,仅作抛砖引玉.

[关键词]对 析;述评;互文;翻译

引言

《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该书于2006年10月于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和罗选民博士论文答辩(2006年10月)在同月份,系南京大学博士秦文华的博士论文的修订、扩展而成.依本文之见,该书予人以总体印象是,一部具有哲学味道,颇具文学批评理论的翻译互文性研究著作,具有文字流畅、涉及面广等特点,以本文自有的视角来看,可谓一部少见的博士论文精品.

一、概要述评

该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审视我国翻译研究现状,阐述互文性术语的缘起及该理论的发展流变,提出互文性视角研究翻译的新方法;第二章为互文性翻译研究入口:解读文本,从狭义到广义阐述文本,讨论文本写作中的互文性隐喻、从现象文本到生产文本的文本阅读、被视为二度书写的文本翻译等问题;第三章为互文性翻译研究视点拓展:多重主体交互,着重于作者(在互文性记忆中写作)、读者(识别记忆和自我阐释)、译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另类反思(力争主体席位的语言)等角度阐发互文性理论;第四章为在翻译的互文性运动之“场”中:语言、符号、文化、文学互动(本文想要提出的是,语言符号属于符号系统的重要成员,符号又属于文化范畴的重要媒介,这里产生多重交叉关系,不如将语言放在符号范畴,将符号放在文化范畴内展开论述;此外,雅克布森从语言符号角度对翻译提出的分类,也或多或少存在交叉的问题,即语言属于符号范畴,同一门语言内部的转换行为为语内翻译,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行为为语际翻译,符号和符号间的转换行为为“符际翻译”,其实汉语和英语间的翻译也属于符号间的转换行为,而雅克布森可能要表示的是语言以外符号间的转换,如此,不妨将符际翻译改成“非语符翻译”,但这样也存在一个问题,即:语言转换成画面类的翻译行为就被排除在外了.),探讨翻译概念的互文性延伸、最为互文性转换活动的翻译:重建巴别塔的努力、翻译的快乐和极乐:面对异质文化、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的互动生成等;第五章为翻译研究或实践中难以回避的维度:对社会历史关系作用的再度把握,探讨了超越理解的屏障(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解蔽)和遭遇双重权利话语操控的翻译;第六章为宏观视域下的微观应用:返回文本,讨论了解构性和建构性(宽泛思考和具体操作)和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考察翻译文本的互文性);第七章为结语:无法终极的终极意义.

通过对 析,本文以为,该书可以和罗选民的博士论文互参阅读,可以相互补充,但两种文本的研究对象虽然都为翻译,但不属于同一研究层面.概要说来,罗文关注的是译文、理论和实践,秦著关注的是广义范畴下的“翻译”,包括写作行为、翻译行为、阅读行为、写作过程(编码过程)、翻译过程(解码过程)、阅读过程(解码过程)、翻译标准等,但没有囊括翻译的策略、翻译教学、翻译方向等.

二、结语

关于该书的优点和各种启发,笔者读后有所思考,下文概要阐述自我见解,仅作抛砖引玉.

首先,该书虽以“翻译研究”为切入点,但没有对翻译研究给予界定厘清,融合了写作行为、阅读行为、写作过程、阅读过程等非翻译因素,且在翻译范畴内部也没有关于翻译策略、翻译教学、翻译方向等的阐述,反倒是阐述了许多文学文本批评类的成文,酷似文学批评,又颇有哲学著作的味道.

其次,该著虽以译作文本中的互文现象立论,可随着文本分析的深入,则感觉互文性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写作、阅读、翻译,甚至连人类所有思考、所有行为无不带有互文性的烙印,似乎在一定程度过多偏离翻译研究,似乎和宇宙全息论颇有相似之处.

再次,相关处言辞过于绝对.人是宇宙中的一颗分子,人的活动从哲学而言,就是认识宇宙的行为,但一代人只能认识宇宙的一点侧面,一代一代积累下来也只是沧海一粟.同理,互文性用于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文化研究,也只能关注其中的一个层面,而不是全部,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而不是全体.该书55页,作者认为,“在互文性视角下,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就是互文性”,这里的主要原则不如改为主要特征,因为原则为著书立说的要求和原理,是作者的行为规范.

第四,作者从编码角度(写作层面等于作者)阐述文本构成过程中的互文性,也是作者主张文学作品互文性为其根本原则的理论反映.就本质而言,互文性研究属于以文本为对象的研究,因此不论文学研究还是翻译研究,互文性理论比较适合于探讨文本的解码研究,不适合指导文学文本和翻译文本的编码.

第五,作者意图用源自中世纪的普遍理论的延续成果,即美国乔姆斯基的语言普遍理论来证明“语言的共性”,即基本结构占90%,以便证明互文性特征的普遍性.如果语言间的基本结构达到90%的相似,这些语言肯定属于同源语或同类语言.汉语和法语两门语言的差异程度非常明显,法语中的人称代词有je,nous,tu,vous,il,elle,ils, elles, 而汉语是我,我们,你,你们,您,您们,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两种语言间的代词看似相似度较大,但在语句层面的表征差异比较大,因为根据人称代词所统领的性别不同,单复数的差异,都会导致语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产生相应的变化,且汉语的语序、句调差异也很大.普遍语法理论指涉的是语法理论适用于世界上近3000种语言,而每一部普遍语法所采用的语言参数不过三四种,最多不过七八种,显然无法代表世界上的所有语言.

终了,在本文视角下,需要提出的是,在涉猎面如此广泛的情况下,该书能够如此深度地剖析翻译问题,是值得效仿的.

参考文献

[1]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

[2]罗选民.互文性和翻译[D].香港岭南大学,2006.

[3]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01).

作者简介

耿维峰,男,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秦文华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重庆康庄秦文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互文性和儿童文学翻译
摘 要: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对儿童的发展和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呈现出发展之势。然而,在诸多研究领域中,鲜有结合互文性。

解读作者的死亡中的互文性思想
摘 要:自“互文性”一概念提出,罗兰·巴特对互文和互文性就已有所阐诠释和扩大增添,并明确地把互文性主题转移到读书浏览行为中来思考。罗兰·巴特创造。

中英文广告中互文性皇
摘 要:互文性自上世纪 8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后,大量学者对其在文学领域、非文学领域进行分析。本文主主要以韩金龙对互文性的分类,来探索不同种类互文。

文化互文性视域湾文学史书写
摘 要:台湾文学史的书写在两岸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台湾文学史》与《台湾文学史纲》即是最具典型性的例证。文学史的差异反映出文学史观的差异,而构成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