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王守仁论文范文写作 明中叶道德危机和王守仁哲学诉求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王守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2

明中叶道德危机和王守仁哲学诉求,本文是一篇关于王守仁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王守仁论文参考文献:

王守仁论文参考文献 道德的力量论文关于道德的论文法律和道德论文危机公关论文

摘 要: 王阳明哲学是在明中叶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失灵、官场腐败渐滋、士风不端、社会出现深刻的道德危机背景下出现的.他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命题意在救治人心痼疾,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士人道德自律以及社会良善风气的形成.在需要重新确立道德理性的时代,王阳明不仅建构了良知本体世界,高扬心灵主体,而且对存理去欲、净化人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修养方案.阳明哲学是对时代问题的坚强回应,只有从历史的场境着眼,才能深化阳明哲学的认识.

关键词: 道德危机;王守仁;哲学诉求

王守仁(阳明)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命题,集心学之大成,是道学史上区别于程朱理学的又一座思想高峰.阳明哲学是在明中叶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失灵、政治腐败渐滋、士风不端的背景下出现的,他的立论另辟蹊径,从攻讦朱学入手,建立起全新的思想体系,意在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正人心,息邪说”,试图挽救一个时代的道德堕落和人心危机.历来研究阳明哲学者,多侧重于讨论其哲学思维对前人的突破,而忽视其历史的在场感;而实际上,中国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多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坚强回应.只有从王阳明所处的历史场境及其他对现实的关怀着眼,才能深化我们对阳明哲学的理解.

一、明中叶社会腐败和王阳明的“补天”忧患

王阳明生活在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上半叶,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日渐窳败和商品经济渐趋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已露端倪的时代.自正统至嘉靖年间,皇室、宦官、勋戚、官僚地主愈来愈贪得无厌,竞相兼并土地.弘治二年,据户部尚书李敏统计,仅北京周边,就有皇庄一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宦官占三万三千顷.[1]1887正德朝大学士梁储的儿子梁次摅和杨端争民田,杨端杀死田主,而梁次摅又仗权势杀杨端全家二百余人[1]5034,足见官僚地主兼并土地之疯狂.这些权贵势家田连阡陌,却无须承担赋税,而明政府征求的税田额数就只好转嫁到平民头上.不少地方大户科举不成功,就纳捐买官,而后地方政府就须“以礼相待,不许随便差使”,致使普通农民所承受的差役愈加沉重.如正德时福州地区“郡多士大夫,其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而徭则尽责之民”.参见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在土地兼并中失地农民不得已沦为佃农,而地主收取的地租占农民收成的一半甚至达到七八成以上.在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社会环境下,广大失地农民生活无以为继,便走向公然武装反抗政府的道路.明中叶时期,全国各地爆发的较大的武装起义就有浙江叶宗留领导的矿工起义,福建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广东黄萧养领导的农民起义,荆襄流民起义,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南安府的横水、桶冈、左溪等地的农民起义,大藤峡地区瑶、壮族人民的起义等.这些农民起义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沉重地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根基.

和明初吏治较为清廉相对照的是,明中叶官场腐败滋生,贪贿公行之风日烈.明英宗、宪宗、武宗都宠信宦官,官员要想升迁,就要巴结、行贿王振、汪直、刘谨等权势太监.如天顺八年,南京给事中王徽等人上书:“近有无耻大臣,结交内宦,或行叩头之礼,或有翁父之称.”[2]卷29司礼太监黄赐的母亲死了,居然“廷臣皆往吊”.[2]卷31武宗朝的太监刘谨权势熏天,各省地方官进京办事,“畏(刘)谨虐焰,恐罹祸,各敛银赂之,每省至二万两.往往贷于京师富豪,复任之日,取官库贮倍偿之,名曰‘京债’.上下交征,恬不为异.”[3]651这些官员人身依附刘谨之后,无不虎假虎威,纳贿渔色.如进士出身的张彩因投靠刘谨,一年之中就由郎署升吏部尚书.全国各地官员以对待刘谨的礼节对待张彩,并且争相给他送礼:“馈遗金帛奇宝,相望途巷间.”[4]卷24张彩性喜渔色,他听说老乡刘介续娶的妻子有“国色”之称,于是就帮刘介升官,然后问他:“子何以报我?”刘介惶恐地说:“一身之外,皆以奉公.”张彩立即派人直入其内宅,将刘介妻硬拉上轿子,扬长而去,而刘介只是“错愕挥涕而已”.[4]卷24又听说平阳知府张恕妾甚美,“索之不肯,令御史张禴按致其罪,拟戍.恕献妾,始得论减.”[1]7841吏治的腐化自然影响了士风,如程敏政论成化朝的风气云:

为士者视合污为常情,诋好修为要誉,天下茫然不知儒道之可遵等风俗之不厚,由士习之不正也.且苞苴往来者进用而不能,书抵政府者或至于摈斥;左右先容者登庸,而同巷不求见者或至于罢归.以致士夫之间,正色自持者见疏,谀言取悦者得志.天下靡然不知名节之可重.[5]卷九,《制策》

又如嘉靖十八年六月,左都御史王廷相描述当时官场士大夫的风气:

大率廉靖之节仅见,贪污之风大行.一得任事之权,即为营私之计.贿赂大开,私门货积.但通关节,罔不如意:湿薪可以点火,白昼可以通神,夫岂清平之世所宜有乎?昔在先朝,盖有贿者矣,然犹百金称多,而今则累千巨万以为常.盖有贪者矣,然犹宵行畏人,而今则张胆明目而无忌.士风之坏一至于此,真可痛也.《明世宗实录》卷二二五,嘉靖十八年六月壬寅,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抄本.

王阳明更是痛言追求功利之风弥漫于整个官场,社会风气是如此的败坏: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性成也,几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其出仕也,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和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6]56

可见,王阳明所处时代,士人大都利欲熏心,以智谋、权势相倾轧,做事热衷于沽名钓誉.官员一心想往上爬,而且得陇望蜀,贪得无厌.管财政的想兼管军事、刑法,礼部管教育的还想干预吏部的官员铨选工作,州县官想爬到省级的位子上, 级的官员则又紧盯着宰相的位子.这些人学问广博,只助长了其傲慢和巧辩;知识不少却成了他们行恶的工具;能写一手好文章,恰好用来掩饰他们的虚伪.

明代的官方意识形态是程朱理学,科举取仕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为教科书,在学术政策上“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7]卷二,《高攀龙传》程朱理学本来是一种关于修身的道德之学,所说无非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并将这些道德原则视为“天理”.在程朱看来,认识这些天理要通过格物的方法,而读书是格物的重要途径.朝廷以朱子学取士,一旦做官便意味着富贵.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程朱本来是讲“存天理,灭人欲”的,其学说原本和功名富贵对立,但现实却是读好程朱的书,作好八股文即可 发财.于是官学化的程朱理学便成了叩开功名富贵的敲门砖,士大夫多所学非所行,所行非所学;口谈仁义,行同狗彘.即便是那些志不在富贵,专心做学问、写文章的一部分士人,其目的也是为了成名夸俗、炫耀世人,其知识文章和天理道德隔成两层皮,和修身实践全不相干.学术界出现了知识主义的流弊,而价值理想成了废墟.王阳明痛切地指出:

结论:关于王守仁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王明阳的心学为何被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王守仁早期教育思想
【摘 要】 王守仁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自然主义的儿童教育观;“尊重天性、顺应性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培养兴趣、乐教乐学”的教育原则。

王守仁遗风
新建伯文成王先生守仁,今制刑部有提牢厅,置狱吏若干员,典守狱囚[1],月更一主政总其事。凡囚自大辟以下系狱中者,日给粮饭之[2]。往狱吏相沿,。

王安忆笔下城乡道德危机
摘 要:王安忆的《小鲍庄》和《遍地枭雄》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传统乡村普通村民的生活状态和现代大城市边缘地带另类人物的生存方式。比照解析两。

王守清PPP绝非天上掉馅饼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有关中央部委的大力推动,PPP的热度逐渐升温,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于上马PPP项目开始蠢蠢欲动。针对此,清华大学教授王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