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随想论文范文写作 行走在老城里节日记忆和随想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随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9

行走在老城里节日记忆和随想,该文是关于随想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随想论文参考文献:

随想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

那天是祖国的第58个国庆日,没有回家,因为要带队参加芝山大院的升旗仪式,便早早地起床,按照前一日的计划,带上相机扫大街,寻找和记录这个城市的记忆.这一天的行走记录我发在博客里,第二天就被推荐到了新浪首页.十年过去,当我用文字代替图片重述这段记忆,发现我记录的城市记忆已经不再是我一己之记忆.而我扫过的主城区,除了古城在拓展,其它的几乎恍如昨日.

那时,我住在大同新巷,第一个闯入我镜头的,是巷口对面大通北路西侧的两头羊.一头站在人力三轮车上,一头趴在车边.一对中年夫妇,站在它们的旁边,女的手上提着一矿泉水瓶羊奶.他们在现场挤羊奶卖.太早,街上就我和他们(它们).羊知道我拍下了它们,就像那对夫妇知道我拍了他们,但羊会记住或者说以后会回忆这事吗?(想想,那俩头羊现在应该寿终正寝了吧.)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类的记忆,包括这两头羊的记忆(假如它们有记忆的话).就是喝下不添加任何东西、现场挤出的羊奶,人类也记不住动物本身的快乐和悲哀.树可以用年轮记住生长过程中每一年的冷暖和干湿,动物也肯定有它们的记忆和对我们评价,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从大同新巷路口到新华都这一段的大通北路上,最多的就是一中的学生,最有特色的就是卤面.和平里小区旁的阿蛤洋老洲卤面是漳州最正宗的卤面之一,每天早上都有人在店门口排队等卤面,蹲在行人道上吃卤面.小吃,历来是人们有关城市记忆中最有味道的一笔.而一中,哪里都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不同的是,漳州一中的地盘上,曾有宋代的“龙江书院”(后称“芝山书院”),清末改称的“漳州府中学堂”,这一区域,早已成为漳州的文脉所在.

升旗仪式就在大院里按时进行, 战士的动作很专业,也很敬业.我们在一年一年的仪式中,也不断强化着自己的记忆.所有的节日都是为了纪念什么,而纪念的目的是为了记忆和延续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记忆起初都是历史的参和者光荣地回忆,之后就成了制度性的记忆.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能放假休息拥有自己的记忆,总是快乐的.站在我们左前侧的,是一队来自漳州一中西藏班的学生,她们肃静地站立着,眼神里有着庄重.芝山大院里,就在和升旗台同一个平面上,有属于红色记忆的芝山红楼,和红军入漳纪念碑.几个小孩在碑下非常投入地做游戏,此时的他们是舞台的主角,碑和和楼都只是背景.历史,从来都是胜者有选择的记忆(失败者的回忆录也一样是有选择的记忆).但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很多人就认为这就是历史.其实历史本身远比史书上的历史记载内容更丰富,色彩更多样.

民以食为天.升完国旗,必须填饱肚子,才有精神去寻找城市的历史.胜利路上,一中旁边,永和豆浆,从台湾到上海,再到漳州,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就像对座*甜美的笑容,温暖着城市的记忆.早餐时分,从胜利路到女人街,不少巷口都有早餐车,卖豆浆油条,摊主都是中年妇女.有一个白发老人摆摊卖的是本地米稞,他的年龄让我心有戚戚.中山公园西门的小店里,有红男绿女在排队等吃锅边糊.

中山公园在漳州城的中心,20世纪20年代改建的“中山纪念亭”里,有孙中山的《总理遗嘱》和何应钦《中山公园记》的碑刻.那时候的官方用词和流行用语,和如今大为不同,如果没有解释,很多人可能看得懂字,却不一定懂得其意.但这些碑文和碑石是打开历史的一扇门.曾经叫漳州第一公园的漳州中山公园是漳州最老、最繁华的公园,这里有漳州最集中的民国碑刻,也有漳州最艳丽的花树凤凰木,最苍老虬劲的木棉树,还有最多的老人,自弹自唱的芗剧也是晴日里的必有项目.中老年人在公园的草地上晨练,遛鸟;一个穿着白色短裤、黑色背心、红色拖鞋的年轻秀*子,右脚自然地弯曲着,趿拉着拖鞋,抱着双手,依靠在树上,甜甜地笑着看着什么.古老历史的旁边,每天都有新的记忆,属于芸芸众生的历史.多年后,这些图片和生活也许就成为历史的一个花絮.

漳州城里每个社区几乎都有小庙,佛教讲究随缘.城里的庙宇修得很精致了,却依然不张扬.就像中山公园南面,古城香港路上的伽蓝庙,我国最小的空中伽蓝庙,进庙还得穿过民居,爬上二楼,空间也就3平方米左右吧.没人知道它建于何时,也不知道缘起,毫不起眼的它,和周遭毫不违和地存在了至少上百年.它的历史也许比香港路上那“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两京扬历”两座牌坊还早.横跨整个路面的牌坊,两边紧挨着两层楼的民居,石雕精美,高大威严,有着官家居高临下的教化之仪表.在牌坊下走过的,现在多是游客,眼里只有风景.不知住在民居里的人,会不会感到牌坊带来的压抑和压力?我也许是杞人忧天了,鱼米之乡的漳州人,悠闲自得,更懂得自我放松.挨着中山公园的芳华路上,石板路泛着青光,修旧如旧的家门口,三两人坐在简易的小凳上,围着简易的小桌泡着功夫茶闲聊,那是漳州本土市民典型的生活缩影,一部活的历史场景,一个宜居的城市.

香港路连着东西向的台湾路,漳州人从香港到台湾,是一瞬间的事,可以用脚来完成.民国时,把漳州城里最繁华的两条街道命名为台湾路和香港路,也不知是为什么.清朝时移民台湾的漳州人多,但去香港谋生的漳州人不多.走在台湾路的条石上,我这个客居漳州的客家人的拍摄和漫步都变得和漳州一样随性.这条街的骑楼店面,有“西欧风情”,也有“南洋风格”,还有典型的保留有隋唐 “中原风韵”的闽南民居,让人难分南北中外.依然镶嵌在墙上的老字号招牌,“天益寿药店”“至人药房各色洋货”“有大道华洋杂货”“洛阳楼”“黄合德中外靴鞋”“万圆钱庄”等一个就足以说明当初漳州的富足和繁华.“商务印书馆 处”这大大的招牌也使人窥见漳州早期文化事业发达的一斑,书画家的最爱——八宝印泥也是漳州一宝,但一再搬迁的晓风书屋,可能又要离开府埕了.还好即便地点变换,但仍会有许多喜爱读书,喜愛打开一本纸质的书一页一页翻过去慢慢读的人会追随而去.

以台湾路、香港路为中心的漳州老街,并不上镜,也不精致,甚至还保持着一种原生态、生活化的无序,住的是老居民,大部分店铺卖的也还是本地人的生活必需品,和为了旅游和观光需求而新建的仿古街区不同的是,这里有着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和真实感,我们仿佛回到从前,看到生活态的历史在延续.而孔庙的旧,和庙前气派池塘和广场的新,也和文昌阁、八卦楼一道,在变和不变中充实着这个城市的文化记忆,累积着这个城市历史的厚度.一个城市的厚度,不是由建筑的高度决定的,也不由城市的宽度所决定.决定它的,是城市的历史,可见,可居,可触摸,观之有具象,抚之有质感的历史.

从古城到延安南路上的中闽百汇,也就几步之遥,你却好像跨越了一个世纪.这里依然是漳州人流最密集的繁华之地.捏糖人的摊子上那逼真的孙悟空糖人,色彩鲜艳,勾起了许多路人童年的记忆.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子,转头看着促销画报上的*;那是大S和小S,晚上,也许他的梦就是S形的.我的镜头里还留下了龚玥《民歌红》的宣传画报,她精致的妆容和画报鲜艳的中国红,非常切合节日的气氛.旁边,一个拾荒者正弯腰捡拾废纸.我把他这一半的照片处理成了灰色,和画报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天上的大红大紫和地上的灰黑和暗影,永远是历史色彩和城市色彩的两端;中间的过度地带,就是芸芸众生灰调的斑斓.

那天阳光明媚,建筑和树木,行人和车辆,都有着喜庆的亮.城市不停地变换着容颜,百年千年以后,谁又会在谁的记忆里闪光?

结论:关于对写作随想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随想日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美德少年四川行走进大邑:追寻红色记忆聆听爱国主义故事
7月23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关工委联合主办的“美德少年四川行”主题实践活动中的60名美德少年和30余名志愿者们开。

行走在记忆轮回里爱
听了这句话,我的喉头如同被巨大的棉花堵着一样,沉重而酸涩。原来有时候,她的遗忘,她的想起,都是那么隐忍,那么豁达!一我舀一勺米浆吹凉往她唇边。

行走戈壁随想三则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当我们这根芦苇到了生存条件异常艰苦的戈壁上,就会有更多的思考。在戈壁上奔跑,有时候会感觉四下寂。

深藏在记忆里年画
在农村,买年画、贴年画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项。农村的房屋历经一年的烟熏火燎,露着的白墙不白,张贴了一年的年画也发黄发旧,年画一换,立即会有新年的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