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海子论文范文写作 海子和他诗(外一篇)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海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9

海子和他诗(外一篇),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海子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海子论文参考文献:

海子论文参考文献 一篇标准的论文范文一篇完整的论文如何写好一篇论文现代诗投稿

天才是一个悲剧.这是我读完《海子诗全编》后想到的第一句话.

从在大学读书期间,不知何时养成了在购来的书籍扉页上和在寄赠来的图书的最后一页上注明购买和收到日期的习惯.从《海子诗全编》最后一页标明的日期来看,正好是1997年11月10日我生日这天收到的.这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文学批评家程光炜教授送给我的最好的一份生日礼物.来日留学以来,或许是他担心远在异国的我会对国内诗歌的发展和动态产生隔膜和渐渐的漠不关心,他时常会通过邮寄书籍和信函及电子邮件的形式把国内最新的诗歌信息传达给我.这本厚达近1000页的《海子诗全编》就是他在书店发现时,特意购买了两部,把其中的一本寄给了当时正在大阪一所国立大学赶写硕士论文的我.程教授是中国结束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后全国各地的大学重新开校招生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是我真正的学兄.当然《海子诗全编》这本诗集并非他有意在我生日这天让它来到我的信箱,其实或许他压根就不记得我的生日,而且在中国也根本无法推算信赖度不高的邮件抵达的日期和是否石沉大海的命运,尤其是漂洋过海的国际邮件.只是海子与他的诗一起阴错阳差地在我生日这天飘到了我身居异国的信箱.记得我是在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下连续几天读完了《海子诗全编》的.一晃六年过去了,六年间,除了我在硕士论文里有过一段论述海子的诗歌外,我几乎再没有写过关于他的一个字.

《海子诗全编》由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负责编辑整理而成,1997年2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从西川在这本诗集的《编后记》可以看出,该诗集早在1992年就已编定,之后,曾得到多家出版社的青睐,很多出版社最初都表示愿意接受出版,但最终都因篇幅规模过大和耗资过巨而告吹.实际上,这本诗集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远远超出了或许对于出版社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的出版费用的价值.

海子是中国现代诗坛里的一个“奇说”.他的奇除了与他的诗歌文本的特殊气质有关外,更大的原由则在于他以卧轨自杀的壮举结束了他年仅25岁的生命(如果按日本的年龄算法,海子只能算是24岁.因为他的生辰是1964年4月2日,而自杀的时间则为1989年3月26日).1979年,从未涉足过安徽偏僻乡村以外地方的海子作为农民的儿子,以15岁最年少的年龄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19岁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若依照海子自杀后中国国内发表的有关海子文章的记述,可以推断海子的诗歌写作应该始于在北大读书的后两年,但从《海子诗全编》的诗作品里注明的日期来看,最早则是在1983年.按照中国的大学是七月毕业和九月入学的惯例,单是标明1983年的作品已无从判明是写于毕业前或是在毕业后.假若海子从大三或者甚至更早在大二就已经开始写作的话,他与在16岁前后就已开始诗歌写作的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对缪斯的萌发意识非常接近.即他们都是在十几岁开始接触诗歌的.遗憾的只是我们无法在《海子诗全编》里读到甚至是永远也无法读到海子在17、18岁前后创作的作品.

海子的死源于他诗歌精神的悲剧意识.或者说他的死是由于他诗歌的美学意识和写作理想所决定.这种意识对于海子而言带有很大的与生俱来的成分,而且又像是上帝事先安排好的.对于海子来说,摆脱这种宿命也许是困难的.从海子写下的读书札记里可以看出,他极其崇尚在37岁自杀的画家凡·高和晚年患上精神病的荷尔德林.在写给凡·高的《阿尔的太阳》一诗中海子称凡·高为“瘦哥哥”和“红头发的哥哥”.诗人西川在文章里曾指出,海子与凡·高都属于白羊星座生人,并带着一种迷信的兴趣发出了白羊星座的人是否都有一种“神秘的联系”和“铤而走险的倾向”的疑问.事实上,海子在大量的诗歌作品里自始至终都流露出浓郁的死亡意识.他歌唱农业和乡村,麦田、玉米、炊烟,甚至是虚无的对青春的抒写,“死亡”这一灰暗的词语始终笼罩着他的诗篇.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一文中海子这样的把诗人分类:“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这段文字其实也是海子诗学精神的一个暴露.从此也能窥见他与凡·高和荷尔德林在精神价值上存在的某种神秘关联.海子在该文中还称诗歌是“安静地”“神圣地”“本质地”走来的.并把诗人“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和“对于修辞和视觉和官能感觉的刺激的追求”以及“对于细节的琐碎的描绘”统称为“诗歌的世纪病”.海子对诗歌的诠释是“诗歌不是视觉.甚至不是语言.她是精神的安静而神秘的中心.她不在修辞中做窝.她只是一个安静的本质,不需要那些俗人来扰乱她.她是单纯的,有自己的领土和王座.她是安静的,有她自己的呼吸”.从这些文字里,诗歌在海子心目中极端的神圣性在此已经不言而喻.他似乎在通过自己的诗篇寻求一种永恒不灭的——辉煌燃烧的东西.或者说与太阳更接近的东西.即海子所吐露的“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表面上,这句话是海子青春期虚无的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实质上,海子在此对太阳神的顶礼膜拜的程度已经表现到了极致.或许正是被这种力量所驱使,海子创作了史诗大长诗《太阳》系列.

今天之所以在中國国内诗坛很难看到论述《太阳》的文字,大概与它内在的混乱性和无法在艺术和意义上把它梳理出头绪有关.这首长诗通篇充斥着血淋淋的读后令人震撼的死亡意象.语调灰暗的“我已走到了人类的尽头”被多次重复使用,虽说是这首长诗情节和表现的需要,但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海子内心死亡的精神本质.尽管毋庸否定,海子从《太阳》这一亘古不变的题材中发掘和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抒情角度和叙述方式,融东方和西方神话和史诗经典为一体,甚至把《诗经》和古希腊史诗里的传统精神和现代意识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把人类最原始和最本能的东西进行了一定的揭示,但对它的定论或许需要更久远的时间,这也许是当下的读者和论家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吧.海子曾在1992年第2期《倾向》上撰文:“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这段话与鸿篇巨制的《太阳》一诗的写作理念相辅相成.《太阳》在笔者看来,虽说称得上是海子的疯狂和呕心沥血之作,但愿意把它视为是一篇“半成品”.也许艺术的美和魅力恰恰就在于它的残缺性.但无论《太阳》的成败如何,对于海子而言这已经足够了.《太阳》对以后中国诗人尝试史诗写作的启蒙意义将是重大的.像诗人陈东东所言及的海子“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海子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岁月蹉跎(外一篇)
作者简介:余高峰,男,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工作,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多篇。亲爱的,刚刚三天,你就从QQ聊天来到现实中间。你那么的热情,率直而天。

少女情怀总是诗(外四首)
少女情怀总是诗——我知爱你不用假借莎翁的文思痴心未说,只是爱一个人,看她、近她,总也不想离开;她的青丝,说着风儿也未曾遗失,千丝万缕,。

往昔文化,你在何方(外一篇)
我总会在某些时刻感到,我们的社会跑得太快,奔得太急了。仿佛一个幼稚的孩童,向某个目标跑去,便丢三落四地将口袋里的东西悉数扔下。那扔了遍地的,便是。

追求幸福(外三篇)
作者简介:殷亚红,笔名梓钧、左瞳。1975出生,克拉玛依人,性别女,汉族,供职于中油股份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党群工作处。2002年开始发表文章。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