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张友渔论文范文写作 论革命时期张友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张友渔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8

论革命时期张友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张友渔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张友渔论文参考文献:

张友渔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投稿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摘 要】 本文从新闻的性质和任务、新闻自由具有阶级性、舆论是报纸和大众的统一、媒介批评理论四个方面介绍了张有渔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在新闻理论建设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指出,张友渔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中国 革命时期社会环境的反映,具有较强的进步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但是他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方面,为后人做出了珍贵的贡献,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张有渔; 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贡献

革命时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形成的早期.张友渔在这个阶段一直从事党的文化宣传工作,加入了中国 ,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读物,再加上党交给他的宣传工作,可以说,张友渔的新闻思想更加贴近我们的国情和现实.他的很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著作,对新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论述,是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初步成果,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宝贵财富,为我们中国新闻思想史上添上了重要一笔.

一、关于新闻的性质和任务

1931-1932年间,张友渔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运用到了新闻学中,1934年,张友渔在民国大学做了一场关于“新闻的本质和任务”的报告,并将其写成论文《新闻的性质和任务》发表在民国学院新闻学会办的《民国新闻》上,首次公开明确的阐述了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观点,他的很多文章和观点也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中国的新闻事业,是在阶级斗争、抗日战争、社会革命和政党建设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革命”为主题的年代,报刊等出版物大都被看做是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张友渔的新闻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提炼而来.新闻舆论具有煽动性,无法避免它被各个党派、官僚用来作为打击异己、引领舆论.在《新闻的性质和任务》一文中,张友渔认为,“新闻是社会的一现象,是社会意识的一表现.所以说到新闻的性质和任务,也不外是以社会组织为基础,应社会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的东西.人类社会,是采取着阶级对立之形态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之进程的.”[1]对新闻的性质做了统一的表述后,张友渔对新闻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陈述,他说新闻是两个对立阶级斗争的表现,压迫阶级用新闻维持自己的合法地位,被压迫阶级则用新闻反抗压迫阶级的统治,两者之间互相攻讦也是常事.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经历重重阻挠在汉口创刊,新华日报馆在《大公报》、《武汉日报》等显著位置刊登广告:本报任务是“团结全国抗战力量,巩固民族统一战线,发表正确救亡言论,讨论救亡实际问题.”[2]这则广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办报方面的宗旨.同样,和 相对的《 日报》、《扫荡报》则是在国统区为国民党方针政策做言论宣传.应当说,“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观点是张友渔在新闻理论认识上的一次大的飞跃.1983年,中国新闻学会在北京举办新闻研究学术报告会时,张友渔再次阐述了这个观点.[3]此时,我党在办报上已经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但是张有渔跟随时代的步伐,认为办报依然要有指导思想,而这个指导思想则要变成“以工人阶级的思想为指导思想”.

“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观点,在战争时期对于 的宣传工作是有利的,在传播党的先进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方面,这个新闻理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的一定的不足.在两党进行政治斗争的过程中,新闻报刊被作为工具无法避免,然而,不是所有的新闻稿件都是为了政治斗争,我国历史上的“文人办报”就尽力避开政党的利益,做到公平公正;也不是所有的国家和时代都会存在阶级斗争.所以说张友渔的观点过于以偏概全,这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他的观点来源于两党相争的现实,整个整体的新闻状况和长期的新闻发展趋势,张友渔并没有把握到位.从现阶段新闻报纸所发挥的作用来看,政治性或阶级性并不是新闻的唯一功能,教育群众、提供娱乐使得报纸不仅仅是进行严肃的斗争,可见张友渔的这一新闻观点,对后人来说,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二、新闻自由具有阶级性

新闻自由缘起于欧美等国对于出版自由的争取,在我国的封建王朝的统治历史中,统治者对 的限制始终没有中断过.国民党执政期间,知识分子和报人争取新闻自由的次数也愈演愈烈.张友渔在总结“新闻自由”时,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为基础的.他的观点中,新闻统制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存在,或者说其有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对舆论的控制是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行为,重点在于统治阶级是谁.“阶级社会里的支配阶级,无论是封建势力,或布尔乔亚基,又或是普罗来塔利亚,都必然地要‘统制’新闻.只是‘统制新闻’的人——政府——之性质,和其所采用的统制方法,以及实行统制的程度.”[4]可以看出,新闻自由是一个相对的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不可能实现.他承认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只要有政府或者政党存在,新闻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政府可以用新闻报刊引导舆论,宣传自己的方针政策,但是应该适当而为之,不能太过严厉,新闻自由也是站在阶级性的基础上而言的.

1928年,国民党政府推行“以党治报”、“党化新闻界”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的新闻事业,包括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国民党面临严重的危机,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又开始效仿德、意法西斯的新闻思想,强化对新闻事业的控制.在国民党言论控制愈加激烈的年代,张有渔有必要提出符合時宜的新闻建议,虽然他没有意识到新闻通过自身监督社会环境,服务受众需求的功能,但是却能为 和私人的报刊争取到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舆论是报纸和大众的统一

新闻媒介和社会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有报刊等宣传工具以来,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各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般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介反应并代表舆论;二是引发舆论;三是引导舆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多数新闻学者对舆论的概念、舆论和报纸的关系,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流行在新闻界的是西方资产阶级认同的“舆论之母”的主张,他们认为舆论的发生是报刊的控制所为,报刊可以制造舆论,至于宣传革命思想、表达舆论、影响舆论只是报刊的一部分功能.和该观点相反的学者认为,报纸只是代表舆论,受舆论的影响.张友渔在两者的观点中总结出了舆论和群众的互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舆论其实就是和“流行”一样的传播模式,“不外是关于某一特定的事象,创造了批评或要求的新模型,而大众都称赞它模仿它,传播它罢了.”根据张有渔的说法,舆论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是大众要对某一事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看法,二是这些观点或者看法要能够被多数人赞成和认可,前提就是要有报刊等出版作为载体.他认为报纸能够创造舆论,但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以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制约.“并且新模型创造后,非经大众赞成、模仿和传播,不能成立,不能存在,报纸无论有怎样的新奇主张,离开大众是不能成为舆论的.”可以看出,张友渔在舆论的形成观点上,极力强调大众的存在,报纸上的新闻事实和观点要能形成舆论,必须要有大众的参和和讨论,大众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形成舆论.“创造批评或要求的新模型之报纸,和赞成、模仿并传播这种批评之要求的大众,相互依存,不可缺一.”一方面报纸创造态度和观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大众对这些态度或观点能够接受和否,在两者的互动中,舆论形成并得到发展.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张友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父亲张友渔方面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编写的案例教材《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付梓出版。作为主要编撰人之一的笔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今中国新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逝世一周年之际,恩格斯撰写了《马克思和》一文。文章写于1884年2月中至3月初,发表于1884年3月13日在瑞士出版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报。

广电工作者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摘 要】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完成历史使命,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工作座谈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武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启新时期新闻舆论供给侧改革
摘 要:新时期我国新闻舆论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且面临着供需结构错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新闻舆论“产能过剩”与人民群众的进步新闻舆论需求得不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