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长幼友悌论文范文写作 长幼友悌:从家族*到社会政治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长幼友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0

长幼友悌:从家族*到社会政治,这是一篇与长幼友悌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长幼友悌论文参考文献:

长幼友悌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家杂志社会语言学论文和谐社会论文社会心理学论文

摘 要:儒家思想将“家”与“国”进行比照、关联,认为二者在组织结构和内部属性上具有相似性,可以进行“推而及之”的类比.家之于国,家规之于国法,其间的关联一脉相承.家族*中的“长幼”“友悌”,放大到国家,则具有了政治价值,成为维护尊卑等级的社会制度,成为治国理政、选拔人才的治国方略.“长幼”、“友悌”从家族中的日用人伦,扩展到社会生活、政治思想并渗透到封建社会的各项政策法令中,其背后的*学意义和政治学意义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长幼友悌;家国同构;*政治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作为家族*的“长幼友悌”

在古代社会,“长幼”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基本伦常关系.根据早期的文献记载,“长”与“幼”这对概念广泛应用于宗族之内和宗族之外,在同一宗族之内,“长幼”往往是根据辈分和年龄来进行区分的概念,辈分高的为长,辈分低的为幼;年龄大的为长,年龄小的为幼.在家庭生活中,长者和幼者之间需要遵行“长幼有序”的礼仪.关于长幼礼仪的遵从,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受到重视.在《国语》记载的鲁国的一次祭祀活动中,负责邦国礼仪的夏父弗忌,把侄子鲁僖公的位次安排到了叔叔鲁闵公的前面,理由是鲁僖公的政治功绩大于短暂在位的鲁闵公.春秋时期,祭祀先祖是国家的重要典礼,礼仪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先祖的顺序,这个顺序称为“昭穆”.按“昭穆”的规定,始祖居于正中,二世、四世、六世往下称为昭辈,排在左方,三世、五世、七世往下称为穆辈,排在右方,昭和穆的次序不允许有丝毫差迟.可见同一昭、穆之间是按照即位的先后,并参照辈分的大小进行排列的.鲁国的这次祭祀大典显然违反了这个顺序,鲁闵公是鲁僖公的叔父,即位在前,理应安排在鲁僖公的前面.夏父弗忌的做法不合礼法,管理礼仪的人对此提出了异议,指出宗庙祭祀的昭穆次序是用来表征宗族之内的长幼次序、亲疏关系的,这种次序代表了宗族之内的尊卑等级,如果随意打乱,那么为了昭示礼仪而举行祭祀活动还有什么意义呢?有司特别指出:“夫祀,昭孝也.各致齐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国语·鲁语上·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各自的治国理想,而儒家的理想就是建立和维护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社会.为了建立这样的社会,就要首先让“等级”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就是“正名”.“正名”所提出的标准就是“礼”.从家族内部开始,强调兄弟之间的“尊卑贵贱、长幼有序”的礼仪就成为儒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儒家表面上说兄弟长幼之间应该兄友弟悌,但强调的重点,实际在于弟对长的顺从、尊敬,也就是幼对长的“悌”上.对于“悌”字的含义,许慎《说文解字》有形象的解释,认为“悌”通“弟”,“韦束之,次弟也.”[1]113按照造字法,悌是一个会意字,从弟的造型来看,像是一些兵戈被一条绳索捆绑着,这或许寓意着某种力量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也有人说绳索规规矩矩地缠绕了一圈又一圈,寓示着一种次序,即兄弟之间的先后次序,作弟弟的要顺从和尊重兄长.儒家对“悌”进行了肯定和论说.东汉班固把家族中的父兄视为规则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谓之兄弟何?兄者,况也.况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顺行笃也.”[2]248《孝经》更借孔子的话说:“(君子)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3]21这几段话都强调了长幼之间的次序问题,强调兄对弟的主导地位.

农耕社会的人们靠种地为生,对土地的生产条件极为依赖.而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加之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单靠个体的力量很难生存,于是具有血缘亲情的父子兄弟结成群体,依靠家族这种持久而稳固的力量,共同劳作,互相合作,抵御天灾,获得农业丰收.就这样,以血缘亲情、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乡党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结构.在家这一基本组织结构的内部,父子、兄弟、夫妇等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最需要谨慎处理.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和睦,相互协调,这样才能维护家族的秩序,进而保证家族的整体利益.农业社会的家族合作方式决定了家庭之内的礼仪、家规对于维护一个家族正常运转的重要性.因此在家族之内推行“长幼有序”、“兄友弟悌”、“敬老重悌”的*观念,制定家规、家法以保证这种*秩序的合理和长久存在,是封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一个家族之内,往往有多种家规家法,例如族规、家训、家约等,一般由家族中声望最高的人来制定和管理,并负责向族众宣讲,监督其执行.族众有违反这些规范的,族长对其进行审判裁罚.

二、“长幼友悌”:从家规到国法

强调家族之内的“长幼有序”“兄友弟悌”,是为了维护宗族秩序,而宗族安定对于古代社会的意义,却一直关系到家国天下.农耕社会家族合作、聚族而居的生产方式,把众多个家庭连接在一起,为更大的生存利益结成集体,也就是国家.在国家之中,所有家庭之间仍然需要象家族之内的父子兄弟一样协同合作、各自承担职责任务,从而促成整个国家的良性运转.从这一点来看,“家”与“国”在内部成员的合作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可以进行“推而及之”的类比.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和国都需要制定各种礼仪、法规,以维护等级秩序.“兄友弟悌”的家族*就被扩大到宗族之外的乡党、国家.古代的思想者很早就开始把家族之内的宗法礼仪类比和推理为各种治理家国、管理臣民的策略.例如《周易》曾把“正家”与“定天下”做了类比,《易经·家人卦》:“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认为家庭中的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三对人伦关系的处理都应符合宗理,前者统领后者,而后者对前者绝对顺从和尊敬,这就是所谓的“正家”,而做到“正家”也就可以“定天下”.因为在政治生活中做到仁爱礼让、尊卑有序,根源于在家族中对*道德的坚持.再如,《礼记·中庸》把治理国家的大道理理解为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也曾有类似观点,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在处理兄弟、长幼等人伦关系上做出努力,就是在做着“为政”的事情了.“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处理朝政和处理家庭关系一样,都是在调整、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看来,如果抛开在朝还是在家的环境不谈,为政就是个体在社交生活中,在行为方式上所秉持的原则.甚至可以说,在家族之内践行孝悌已经是在为政了,不必有待于朝廷.《论语·学而》中有段话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对这段话做了注解,指出善待父母的人堪称“孝”,善待兄长的人堪称“悌”:“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4]50一个人在家庭之中做到悌,也就是对兄长尊敬顺从谦让,这样的人到了社会上就不会做触犯尊长的事,而不会触犯尊长的人就不会触犯国君.因为他的内心已经在家族之中被驯化了,尊敬顺从长兄的意识早已内化为行动的自觉.依照这一逻辑,在家族中实现了“悌”,推广到社会就是在培养一种顺从、恭敬的氛围,这是儒家学者和为政者所谓的治世图景,所以他们极力推行用“悌”来教化百姓.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长幼友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长幼友悌方面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家族组织和农村社会进步
[摘 要]农村社会进步表现在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文化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社会结构具有开放性。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农村中的家族组织获得一定程度。

李锦记百年传承看家族企业传承社会责任
在李锦记传承故事中,“人”不仅包括李家传人,包括员工、消费者、上下游的商业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等,都属于“我们”的概念。在第三代传承人的培育下。

幼承家学众长
刘协文,湖南湘潭人,职业书画家。承家学,好书画,20世纪80年代进京在徐悲鸿美术馆学习,受教于王雪涛、廖静文等老师。目前是毛泽东像章纪念馆书画院。

两型社会视角下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
摘 要:随着外包服务业在世界各国地位的增加,服务外包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热点的同时,也成为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的亮点。本文在得出相关启示的基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