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例谈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写作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三种关系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例谈语文教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4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三种关系,此文是一篇例谈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例谈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例谈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和投稿语文教学和杂志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摘 要:新任语文教师在熟悉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后,往往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为提高教学效率,应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教学态度上,要该勤则勤,该懒则懒;教学内容上,要善于取舍,详略得当;教学方法上,要固本求新,灵活多变.

关键词:勤与懒;多与少;常与变

新任教师之所以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执教者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没有处理好勤与懒、多与少、常与变这三种关系.笔者结合自己所教的高中语文学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态度的“勤与懒”

新任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怎么勤都不为过,但要勤到地方,该勤则勤,该懒则懒,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不会因教师的太勤导致学生的过懒.

新教师讲文言文时往往面面俱到,将各种各样的知识点都展现出来,甚至制作成ppt课件,上课时学生只需要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制作课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并不一定会收到预想的效果,还会让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往往只呈现纲领和脉络,不涉及细节,他们的课件只有七八页,不会像新任教师那样动则二三十张.经验丰富的教师会让学生自己总结各种知识点,而不是自己总结好再呈现给学生.新任教师有时候对学生“太体贴”,为他们想得“太周到”,学生则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变成了思维的懒汉.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教师在一个根本认识上存在误区,那就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知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只是教练和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在向学生提问时,新任教师也会面临勤与懒的关系.新任教师提问时,学生若答不上来,他们就会马上说出正确答案,而不是想办法引导学生回答.提问学生不会,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而非直接呈现答案.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教师不妨懒一下,让学生勤起来,让他们的脑子动起来,自己去寻找那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任教师在作业讲评时,也经常会把试卷的每一个题目都按顺序讲一遍,但效果有时并不太好.学生普遍已经掌握的问题,教师再去讲,不仅没有必要,学生听得也会索然无味.有经验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善于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在讲评时只讲普遍出错的问题,这样有的放矢地进行,才能切中学生学习的要害,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处理好“勤与懒”的关系是一门艺术,新任教师要勤但不意味着应面面俱到,要懒当然也不是指教师不思进取,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其实就是摆正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要勤一些,但不要越界,不要代替学生做一些事情;懒一点也无妨,有时候教师的懒反而成全了学生的勤.

二、教学内容的“多与少”

新任教师有着广博的知识储备、高昂的工作热情,恨不得一股脑地将自个的所知所想全教告诉学生,精神虽可嘉,却忽略了课堂容量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有教师在上入职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讲解“独立”的诗词来源,引用了“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等名句,分析了二十多分钟,结果不过解析了文本的开头一句话,最终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师知道的东西比学生多,但并不意味着要一股脑地全部告诉他们,有些东西学生未必理解,告诉了反而没什么好处.笔者听过一位教师讲授的《记念刘和珍君》的公开课,他开篇就给学生补充了鲁迅与陈源之间夹杂着公义与私怨的笔墨官司,说陈源为人、为文并非一无是处,结尾又拓展了杨绛的《回忆我的姑母》.作为对历史人物的客观公正评价,补充这些内容倒有必要;但具体到这篇文章,补充太多的资料却不好,学生看了它们后,反而不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情感态度.

新任教师除了教得过多外,有时候还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教材中的文章太过小儿科,三言两语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越是高学历的教师越容易出现这种问题.教师以自己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不尊重乃至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与阅历来臆测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烂熟于心的东西学生也会如此,这才会认为教材简单,不值得花时间教.有教师在第一次讲《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时就犯了这种毛病,仅仅让学生抓住“有趣”这个中心字眼,然后概括一下哪些内容能够说明金岳霖的“有趣”,没用半小时,这篇课文就讲解完毕了.

三、教学方法的“常与变”

教育有着自己的内在固有规律,从教者大体上会遵循相似的教学步骤,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的“常”.一般课堂教学依照“教学导入、背景介绍、文体简介、字词梳理、脉络梳理、内涵阐述、拓展链接、布置作业”等步骤进行.之所以称为“常”,是因为大多数教师能依照此步骤从教,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如不适宜先布置作业再引入课文.“常”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必须固守,在“常”之外还有“变”.所谓“变”,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合理调整教学步骤,以期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新任教师往往“守法”,课有时候上得千篇一律;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变法”,从而使课堂新意频出,别具匠心.

有教师在执教《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课文时按照固定步骤进行,先介绍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背景,后来发现介绍背景只是为了展现这一环节,成了为介绍背景而介绍背景,并没有与课文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而有经验的教师在上这堂课时,并没有先引入背景材料,在分析景物描写特色及由此反映的作者心境时,再引入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给定材料揣摩柳宗元的心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参考材料,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新任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多加揣摩.

“变”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教学步骤上,还体现在微观层面的篇章段落处理上.新任教师会按一篇课文的固有段落顺序来展开教学,有经验的教师则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斟酌.同事王老师在讲授《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时并没有按照一、二、三段的顺序进行,而是先引入第三段,结合课文题目梳理“十思”的内容;然后是第一段,为什么需要“十思”;最后是第二段,魏征如何向皇帝呈现“十思”.整个过程条理清晰,在讲文言文时还适当补充了议论文写作的一些知识.听完这堂课,笔者感慨良多,原来教师可以对固有材料随意驱使,这才是教学应有的境界.

笔者再次教《报任安书》节选时,没有按照编者安排的教学结构进行,而是对课文稍加变化,做到常中有异.第一课时先教第一、二、七、八自然段,围绕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展开.按照书信的交际功能,这封信就此可以结束了.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已经阐明了原因,那为何课文还要有中间四段呢?由此问题,引入中间部分.如果说开头结尾展现的是书信的交际功能,那中间部分展现的则是书信的抒情功能.中间部分围绕“司马迁为何宁辱不死”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叙述.如此一来,这篇课文的逻辑关系就较为明晰了.

作者简介:黄玉兵(1977—),男,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材文本解读、读写教学与考试命题研究.

结论:关于例谈语文教学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例谈语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正确处理教学反思的四种关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教学反思的意义,分析了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反思中的四种辩证关系。即: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只问不答与追求甚解、浅表反思与持续反思。

语文教学中另一种语境的生成
语文教学是对语言环境的学习,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一篇课文中包含多种语境。它是一篇文章顺利展开的保障,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对语境的。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四种方法
[摘 要] 小学语文阶段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通过高质量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吉鸿语文教学三种力
【摘 要】黄吉鸿在语文教学上有“三种力”:文本解读力、教学设计力、课堂执行力。在文本解读上,他注重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寻觅文本的特点,破解语言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