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先锋派论文范文写作 中国先锋派话剧对莎士比亚经典的传承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先锋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0

中国先锋派话剧对莎士比亚经典的传承,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先锋派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先锋派论文参考文献:

先锋派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畜牧杂志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摘 要:在跨文化交流中,莎士比亚经典经常被借用,更是成为中国先锋派话剧的宝贵资源.受后现代手法影响,以林兆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派导演在莎剧编演上多有强制阐释的不良倾向,存在着“轻文本”“重形式”“主题先行”等不足之处.先锋戏剧人在借用莎剧时,需加强经典传承的责任感,而不是过分追求个性化、新奇化,在对经典怀有敬畏之心的前提之下,遵循“期待视野”规律,以服务剧场和观众为核心,对原著作“有限的否定”,找到原著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再塑经典,使其历久弥新.

关键词:莎士比亚;先锋派话剧;林兆华;经典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9-0154-06

2016年是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全球各地陆续举办以“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主题的研讨会、展览、莎氏经典朗诵和戏剧节等活动,以此来缅怀莎翁为世界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2016年2月18日至21日,来自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特福特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the 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首站演出拉开了莎氏“王与国”三部曲——《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世界巡演的序幕.中国国家话剧院也在北京举行系列纪念活动,上海戏剧学院亦于9月份拉开“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帷幕.值此之际,探讨中国先锋话剧舞台上莎氏经典编演及其传承更具特别意义.

一、话剧舞台上莎士比亚经典传承的方式

在莎士比亚经典传承中,一直存在着重现经典和重构经典两种方式.重现经典强调原著精神,坚持以原汁原味的方式把莎剧精神传承下去,以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为代表.该剧团一直秉承莎士比亚戏剧当年演出时的原样,对莎氏文本从不做任何改动.重构经典有两种表现:一是从表演形式上对经典加以创新,二是借用经典,让经典为我所用.在中国先锋话剧舞台上,借用莎士比亚经典成为主流形式.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是跨文化戏剧改编中最常见的手法,其核心是“我者”.先锋派导演“改编外国戏剧往往不是为了再现外国的生活场景,传达原剧作者的意图,而是为了向本土的观众讲述一个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①,体现的是洋为中用的观点和外为我用的主张.导演吕效平说:“我认为莎士比亚对我来说就是极其伟大的思想和灵感的资源,我并不介意莎士比亚的舞台是什么样的,我只想表达我自己.”②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更是直率地表示:“对戏剧,我没有责任感,我就是喜欢,我觉得好玩.我也从来没有将西方古典剧目介绍给国人的想法.”③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指出,导演对剧目的诠释是“与本真性的遭遇”,“把艺术作品解释成人自己对世界的定向和人自身理解的整体”.④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莎剧舞台上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化阐释局面也是情有可原的.但随着后现代、后后现代主义的盛行,中国先锋话剧舞台以彰显个性为主的多元化编演,极易导致朱寿桐教授所说的“执意误读”:“接受者或评论者明明知道这是一种对作品的曲解,但仍然执意而为,导致另一种他所期望的阅读和批评的效果.”⑤经典存在的价值在于其精神内涵的世代相传,这种“执意误读”会给莎氏经典带来一定的误读和曲解,因而引发业内人士的担忧:“曾经极度抛洒快意的莎翁戏剧,让人看得疲倦不已;不知从何时起,莎士比亚变成了一个变异的源泉,许多以他展开的当代诠释经典的解构、重组之作,却难唤起我们的共鸣.”⑥“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莎士比亚其实并没有那么熟悉,过多解读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大家会以为,莎士比亚就是这样的.”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林兆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话剧人对莎氏经典颠覆性的舞台阐释手法进行深刻反思.

二、林兆华莎剧编演的舞台手法

林兆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话剧的领潮人,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探索戏剧和小剧场的开拓者之一.他与著名剧作家高行健联手打造了《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等具有西方象征、荒诞戏剧风格的探索戏剧,打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第四堵墙”的现实主义传统模式独霸舞台的局面,再次开启中国现代主义戏剧大门.林兆华共有70多部舞台作品,其中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改编有3部,即《哈姆雷特》(1990年)、《理查三世》(2001年)和以《科利奥兰纳斯》为蓝本的《大将军寇流兰》(2007年).林兆华的每部莎剧对于中国戏剧几乎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林兆华公开声称自己既无风格,亦不属于任何流派或主义,但在现实舞台之上,他却执着地探寻每出戏的风格,并以个性化和主观化的舞台手法赢得业内人士的青睐,素有“一戏一格”之赞誉.对于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活跃一个多世纪的莎剧经典,林兆华亦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即从经典中寻求突破口,以阐释个人内心世界为宗旨,以自我主观艺术顿悟为核心,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二度创作,通过新的舞台表现手法,展现现代人的精神风貌及其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1.捕捉现实契合点,挖掘舞台“第二主题”

林兆华对莎剧主题的改编尤显个性.他一直坚持:“人物的个性是次要的,体现我导演的思想是主要的”⑧,并把主要精力放在搭建现实关注与剧本定向感悟的平台上,深挖“第二主题”,努力寻找剧本之外的自我感觉.因为在他看来,“第一主题是文学的”,“但我强烈地把我自己的一些东西,把我独立的一些思索、独立的状态,放在这个戏当中.这是导演的“第二主题”.每排一个戏,我都这样,我追求这个”.⑨

莎氏《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演出多重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林兆华则一反传统,从社会学及哲学层面对《哈》剧进行挖掘.他认为,哈姆雷特痛苦的根源在于其是个有思想的人,而活着的有思想的人都有可能面临哈姆雷特式的抉择,这样就将宫廷王子置换为大街上你我中间的一员.在林兆华改编《哈姆莱特》的1990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国人面临去与留、资与社的抉择与思考,剧中丹麦王子生存还是毁灭的疑问正是人们心中的块垒.林兆华借助“角色转换”,让扮演国王克劳狄斯的倪大红、重臣波洛涅斯的梁冠华分别在适当时候与哈姆雷特的饰演者濮存昕进行角色换位,以此强调人的处境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今天的王子明天可能就是国王或小丑,今天的国王明天也有可能就是王子或小丑,以此彰显导演的“第二主题”——人人都是哈姆雷特,人人都可能面临着这一同样的无解的难题,从而在原著与观众之间搭建了一个关联的通道,一部性格悲剧也由此转变成一出社会哲理剧,引发现场观众的共鸣.

结论:关于先锋派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先锋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人文主义精神之于莎士比亚悲剧
摘 要: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造了四部著名的莎士比亚悲剧。本论文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具体介绍莎士比亚悲剧中人文主义精神上的体现:性格决定命运。

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形象
摘 要: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坛上的一个巨人,他所塑造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个性鲜明,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对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文学意象
作者简介:王斯纯(1989 1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翻译。[中图分类号]:I106 [。

莎士比亚全集
在这套译林出版社出版、刘晓翔工作室设计的《莎士比亚全集》中,设计理念和印刷工艺的结合相得益彰、臻于完美,赋予阅读流畅的体验,呈现出极高的收藏价值。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