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本科论文范文写作 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本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9

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本文关于本科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本科毕业设计本科论文格式模板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本科论文题目

【摘 要】“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体制,是高等教育升学招考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突破,实现了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基于“3+4”模式职业性、基础性和衔接性特征,为提升“3+4”模式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度,保证“3+4”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教研和教学评价工作,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关键词】人才培养;“3+4”衔接模式;中职;本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4-0047-02

【作者简介】张健,常州市教育局(江苏常州,213000)副调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管理.

2012年江苏省率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启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其中中职与本科衔接成为突出亮点.这种被称为“3+4”的衔接模式,学制体系上实行中职3年接续本科4年,中职与本科专业对接,课程衔接;试点体制上实行本科高校牵头主导,本科高校与对接中职校分段合作培养,本科高校为公办普通高校,专业为应用型专业,中职校为“国示范校”,专业为省级品牌或特色专业,即中职校及专业应达到较高办学资质条件;目标定位上实行在中职基础上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即接续中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开展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职招生上实行与普通高中同步,录取分数须达到当地省四星级高中分数线;转段机制上实行有条件直升,即学生完成中职阶段学业,符合接续本科高校确定的入学标准即可直升本科.这些在制度设计层面保证了“中职与本科直通车”在一个可控的轨道上平稳运行.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扩大到422项,其中,中职与本科“3+4”衔接模式增至94项,招生人数增至4450人.为此,在项目试点过程中,既要充分认识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创新意义,又要科学把握其人才培养不同于传统学制的主要特征,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打造试点项目品牌,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一、“3+4”衔接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升学招考体制的突破.中职与本科直接贯通,上本科无须高考,开通了中职生升本直通车,改变了职业教育断头教育的不良形象,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尽管它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流,但是从长远看,这将是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吸引一批成绩与素质较好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缓解普高热度,引导更多高素质人才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一项教育制度设计与创新.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突破.在中职基础上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实行中职与本科分段一体化培养,同时,推动本科教学体系发生变革.从长远来看,将带来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本科教育结构调整,带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及专业的发展,促进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分类发展,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分类培养,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学术型人才培养过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状况,对扭转我国企业素质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局面是利好举措.

(三)实现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结构不合理,学术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比例失调,大学生就业困难,产业企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缺乏.发达国家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比例一般为2:8,而且其中等职业教育升学体系比较畅通,学生在普通高中阶段一般都修读职业教育专业技术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比较健全.我国在这方面存在教育体制上的弊端,普通高中缺乏职业教育课程,学术教育导向根深蒂固.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兼修文化基础和技术技能,因此,基于中职的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

二、“3+4”衔接模式的主要特征

“3+4”模式在中职阶段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动力机制方面必须好好把握.首先是教学标准,应不同于以应试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中,也不同于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中职学校,目前并无明确的把握标准.其次是教学动力机制,摆脱了高考应试的激烈竞争,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失去了应试条件下的激励机制,如何保证面向未来本科学习的中职教学质量将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实行“3+4”创新模式,一方面要避免重走普通高中应试教学的老路,另一方面也要形成新的教学动力机制.这就要求认真研究和把握“3+4”模式中职阶段的主要特征.根据“3+4”模式人才培养的体制和目标定位,教学标准和教学措施应基于此来研究确定.

(一)职业性,即它是职业教育.中职阶段是中等职业教育,要相对独立与完整,必须按照中职人才培养要求进行教育教学,课程设置要满足就业要求,突出技术技能培养,培养模式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质;本科是应用型本科,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还要明确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实行两类人才分类培养.

(二)基础性,即为未来本科阶段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实基础.这与普通高中有共同点,特别是文化基础课学业水平应达到普通高中基本要求,实行普职融通.当然,不是要像普通高中那样进行大容量重复性应试训练,做大量为应试竞争而对未来并无用处的深难考题,要回归教学生态,摆脱应试羁绊,让学生更自主和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和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3+4”模式生源质量和单位教学时间提升来看,是可以兼顾职业性和基础性的.

(三)衔接性,即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两个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设计,课程相互衔接,学制直接贯通,突出职业特点,有效地避免两个阶段课程重复或脱节,极大提高培养效益,并使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在人才规格层次上同类递进,实现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讲,不是中职升学导向,而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转型导向,拖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转型.

三、“3+4”衔接模式的教学措施

“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体制,社会、家长、学生期望值很高,因此,基于“3+4”模式职业性、基础性和衔接性特征,为在中职直通本科条件下激发中职阶段应有的教学动力和学生学习动力,保证中职阶段教学质量,提升“3+4”模式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度,保证“3+4”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形成有效管理运行机制,防止因为中职直通本科而造成中职阶段拖沓松垮局面,产生社会负面影响.

(一)统筹管理.在省教育厅统筹领导下,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统筹管理,建立由教育部门、高校、中职校、教研机构相关领导、教师参加的教学指导与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中职招生的保障及中职阶段教学工作的督导,形成“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牵头高校主导引领,中职学校主动作为”的协调运行机制,保证生源质量,避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

(二)教研跟进.地方教研部门要实行包括课堂教学、校际教研、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全过程教学指导和服务,组织教师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开展课程设置与教学检查,优化教学方法,推动教学信息化.同时,促进普职沟通,主干文化课采用普通高中教材,除了高考应试外,在知识体系方面实行普通高中与中职教学同步推进和同步教研,促进中职文化课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本科阶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以评促教.中职学校从打造项目试点品牌的要求出发,按照中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齐开足课程,注重开展创新教育,加强教学五认真管理,保证学生课后适当作业和学习任务量及学习紧张度,多管齐下,形成激励教与学的动力机制,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人文和专业知识,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牵头高校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过程监控监督和考试评价,将中职与本科转段要求贯穿到中职三年全过程中,真正彰显“3+4”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应有的学制优势,使之真正成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教育制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

结论:关于对写作本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读了专升本好后悔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基于岗位胜任力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会计专业是一个强调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但是目前会计人才培养结果与企业对会计岗位能力要求不对称,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基于此,文章提出构建会计。

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其
摘 要: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推行促使越来越多的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出现“一岗难求”的就业局面。研究会计人才培养问题,针对本科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卓越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探索高素质卓越文科人才培养之路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大方向。特别是现行企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特别需要卓越本科会计人才。文章基于国际化、专业化。

关于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所需会计类人才也越来越多。他们往往要求员工不但要懂财务知识,还要兼做单位办公室的内勤及办公文员等工作,但这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