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刘震云故乡论文范文写作 刘震云:故乡,绕不开的母题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刘震云故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8

刘震云:故乡,绕不开的母题,此文是一篇刘震云故乡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刘震云故乡论文参考文献:

刘震云故乡论文参考文献

孤独的话题是人类社会一个特别重要的母题,这个母题会涉及所有人.所有的个体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过去的文学作品,讲到孤独,往往是在知识分子的层面上来探讨这个问题.知识分子的话,孤独是处在高级的精神活动中.高级的孤独状态,当然也会有非常好的作品.

故乡是丈量世界的标尺

《检察风云》:《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是你的代表作,你写《一句顶一万句》又写到了你的故乡河南延津,故乡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否有一种故土情结?

刘震云:一开始我写作的时候也没有很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是写到哪算到哪,也没有很整体地、系统地思考过我、生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我写过很多系列小说,比如你刚才说的“故乡”系列,然后是“一”字头的系列,比如《一地鸡毛》《一腔废话》《一句顶一万句》等等,同时我也是新时期文学中第一个写官场的人,我写过《官人》《单位》《头人》,后来我看写官场的人特别多,我就不写了.还有一个系列是“我叫×××”,比如《我叫刘跃进》,这个系列我还在继续下去.

我想我的小说不是原来那种从情感角度出发的怀乡小说.我想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出生在农村是故乡,出生在上海一个里弄里也是故乡,它可以是上海,也可以是北京.但是故乡和故乡是不一样的,故乡是你丈量这个世界的标尺:东西南北大小多少亲疏爱恨.你刚开始睁开眼睛牙牙学语的时候,故乡就教会了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故乡不一样,首先是口音不一样.你生在上海或生在陕西,口音肯定是不一样的.另外饮食习惯也不一样.比如吃羊肉,在河南的话我们会吃羊肉烩面,陕西人就会吃羊肉泡馍,新疆人则吃羊肉串.这些不一样综合起来就是面对世界的态度不一样.河南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一大特点就是他们特别幽默,不正经说话,常常以一种玩笑的方式来叙述正常的状态,以幽默来化解严肃或严峻.这种化解有时候会影响到人们对河南人的印象.有人说河南人说假话,其实河南人不是说假话,他们平常就有这样的语言习惯,习惯了这样说话.这是因为河南人经受的苦难太多了,面对生活的苦难,化解不了的话,他们就会用一种幽默的状态来说话.这些会影响到写作的态度.有人说我是刘氏幽默,其实也没有什么刘氏幽默,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积累.

《检察风云》:你是“”后第一届高考大学生,之前你写过一部中篇《塔铺》,那部小说特别感人.当时写这部小说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青春和故乡?

刘震云:形式相似.我们当时都非常贫穷.一方面是物质的贫穷,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匮乏.正是因为物质的贫穷和精神的匮乏,所以我们才要离开故乡.所以我要一听谁说他对故乡有感情,就觉得特别矫情.你是农村的孩子,既然那么有感情,你为什么还要离开呢?有人说故乡啊母亲,我怀念故乡的那棵老槐树,我就觉得矫情,老槐树哪找不到?《塔铺》我写得非常朴实,但是并没有达到我现在追求“不同”的境界.

《检察风云》:吴摩西走出延津,吴摩西这个人名当然会让人联想到《圣经》中走出埃及的摩西,这个人物是否有一定的隐喻性?

刘震云:摩西是《圣经·出埃及记》中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英雄.我的小说中的大标题“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当然也是模仿《圣经》中章节的名称的.我这样来借用,并不是说我倾向于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教义.我要表明的是不同的生活状态,因为在有宗教的社会中,除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之外,还有人与神的关系.因为有了神,所以人有了痛苦、伤心、忧愁需要倾诉或者需要忏悔的话,你就有说话的地方.如果没有,你心中的痛苦忧愁伤心忏悔,只能在人中间找一个知心朋友.这是个非常困难的事.《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主题,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人社会中,一个人想要找到另一个人说上一句知心话.这件事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知心朋友”往往是靠不住的.你会变化,朋友也会变化,生活更会变化,这三点中任何一点发生了变化,都会起化学反应,你就会失去朋友.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没有知己很常见,或者有了好朋友,却动不动就变了心,还有一句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我们都需要说说知心话,遇到天大的事,需要找一个知心朋友来倾诉.不解决问题,它们就憋在你的心里.但是这样知心的话很可能也是非常凶险的,朋友和神不同,朋友变化了,可能就出卖你.

寻找与孤独

《检察风云》:是否到了这个年纪,也有一种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一种寻求精神寄托的需要?

刘震云:我认为精神寄托不是到了我这个年纪的人会有,任何年龄的人都会有,甚至刚生下来的人,也需要有寄托.寄托我觉得有两种,一種是物质的寄托,一种是精神的寄托.凡是有寄托,就要寻找寄托的地方,就像你去火车站或机场,托运行李,总得有那么一个地方.寄托从物质上来讲,刚出生的孩子第一个寄托肯定就是找他母亲的奶头,要寻找母亲.第二种寄托用的是语言,语言表达的是说话者和世界的关系.说话和故乡特别有联系,如果以中国为故乡,你说的肯定是中国话,如果是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你肯定以英语、法语或德语为母语.你大了一些之后,你要上学,就要学习知识,这也是一种寻找,寻找陌生.然后每天,你外出的话要寻找公交车吧?刷牙要寻找牙膏吧?要寻找爱情吧?要寻找工作吧?最终的话你要找死吧?找死是句骂人的话,但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检察风云》:金丽红说《一地鸡毛》里的小林是孤独的,《手机》里的费墨也是孤独的,最孤独的人其实是刘跃进这样的人,你是否认为吴摩西也是孤独的?对你本人来说,是否也因为内心的孤独而有一种倾诉的?

刘震云:孤独是人类社会一个特别重要的母题,这个母题会涉及所有人.所有的个体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过去的文学作品,讲到孤独,往往是在知识分子的层面上来探讨这个问题.知识分子的话,孤独是处在高级的精神活动中.高级的孤独状态,当然也会有非常好的作品.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我的名字叫红》都是如此.还有一种孤独发生在特殊时期,《日瓦戈医生》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战争时期,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宗教时期,《百年孤独》展现的就是哥伦比亚百年的近代史,而我觉得更大的孤独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存在于芸芸众生中间.这些劳动大众从事的体力劳动越是繁重,精神上的孤独感越是剧烈.我觉得《一句顶一万句》是全面、系统、特别深入地挖掘这种孤独.书中杀猪的老裴、剃头的老曾,还有杨百顺的身上,孤独感都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个人的孤独和人群中的孤独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有人人社会和人神社会的区别,宗教社会和非宗教社会的孤独完全不同.人神社会的孤独是在倾诉之后的孤独,而人人社会是没有地方倾诉的孤独.没有地方倾诉的孤独比倾诉之后的孤独更复杂更没有落处.此外,民族地域的不同、人们看待世界态度的不同,也会使孤独的方向不同.如果把哥伦比亚大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日常的孤独比较起来,就会发现,它们的孤独特别不一样.哥伦比亚文学的孤独在于本体上,而日常的孤独是孤独在细节上,很多抑郁症都是对于一些心结过不去,我觉得后者更是一种迷人的孤独.

《检察风云》:你说《我叫刘跃进》有受到萨达姆的启发,那么写《一句顶一万句》是否也有一个特殊的人物或事件,让你有一种写作的冲动?

刘震云:那就是我外祖母的叔叔的事情.那是我很小的时候外祖母对我说的.我外祖母活了95岁了,1900年出生,现在离世也已经14年了.她很早就给我讲过这事,但是5岁时候和50岁以后对这个事的感觉是不同的.现在回想这个故事,它就焕发出另外一种意义,这种意义和故事本身有所重合,也有很大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个不一样,所以我想重现外祖母叔叔这个人.重现这个人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重现这样一种心情,重现这种知心,比重现这种知心更重要的是表现这种不同.原来像我外祖母叔叔这样的人,一辈子从事的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头上受到那么多人的盘剥,这种盘剥有物质上的盘剥,也有精神上的盘剥.但是他们的心潮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他们的流浪和漂泊让我有一种写作的冲动.这种冲动产生之后,你会特别希望自己能和不同的人在一起聊天,特别想要听他们要告诉你什么.这和刘跃进与萨达姆联系起来是一样一样的.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刘震云故乡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刘震云故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故乡,牵魂的绕指柔
故乡,启唇轻读,霎时便有一股浓而不稠、厚而不腻的味道溢满唇齿之间。就像一锅豚骨汤,小火慢炖,把你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笑与泪、痴与傻都一点一滴渗进了。

论刘震云小故乡相处流传中复合叙事
摘 要:在小说《故乡相处流传》中,刘震云的叙述手法相比他之前的“官场”系列小说有了更高的自由,这部长篇寓言形式上更为特别,采用独特的叙事结构、颠。

离不开视频,绕不过4K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跨界融合此起彼伏,融合生态圈越做越大,而视频正成为连接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内容服务商、终端制造商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大用户、大产。

做不到这7条,最好别开咖啡店
“我也好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啊!”“真羡慕你有属于自己的咖啡馆!” 这些话是我开店两年半时间内听到最多的。但如果做不到以下这7条,千万千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