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汉宫秋论文范文写作 二十一世纪汉宫秋综述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汉宫秋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9

二十一世纪汉宫秋综述,此文是一篇汉宫秋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汉宫秋论文参考文献:

汉宫秋论文参考文献 综述论文范文论文综述模板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论文综述范文

内容摘 要:马致远的《汉宫秋》因其新颖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及典雅优美的意境成为昭君故事中一颗绚烂的明珠.它的主旨思想、人物形象命运、艺术特色等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主要对21世纪以来学界对《汉宫秋》的研究状况作一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 《汉宫秋》 综述

《汉宫秋》因其浓郁的悲剧氛围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一直以来广受大众的喜爱.21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汉宫秋》的研究文章大致有100多篇.综观这100多篇文章,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其主旨思想、人物形象命运、艺术特色及比较研究几个方面.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关于《汉宫秋》的主题思想,学者们历来评价不一,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基本上认为《汉宫秋》的主旨是借历史悲剧写人生的迷惘、困境.如王璐、乔阳和张哲《关于<汉宫秋>主题的思考》(《前沿》)认为《汉宫秋》为借古讽今之作,马致远《汉宫秋》是通过汉元帝让妻影射宋朝灭亡的原因.另有观点认为《汉宫秋》为多种主题相互融合,董琦《元杂剧<汉宫秋>主题新探》(《安阳师范学院学报》)从作品、世界、作者、读者四个角度得出《汉宫秋》的四个主题:爱情悲剧;民族矛盾;怀才不遇;人生困境.聂心蓉《从“昭君怨”到“帝王悲”——<汉宫秋>对忠奸之争模式的借用于升华》(《探索与争鸣》)指出,《汉宫秋》戏剧结构与以往的忠奸之争模式不同,在此剧中,忠奸矛盾与民族矛盾只是外部冲突,戏剧真正表现的是汉元帝精神世界的内部冲突,即汉元帝的性格和命运由自满自得到失意无奈突转的过程中,汉元帝逐渐意识到个人命运被主宰,人不能为所欲为,爱其所爱的人生悲剧.胡小成《马致远<汉宫秋>主题辨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通过联系马致远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悲惨遭遇,即元蒙时期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知识分子歧视政策以及求取功名屡屡碰壁的境遇,将王昭君外化为人间一切可拥有的美好,得出结论,《汉宫秋》的表面上是写汉元帝失去爱妃的迷惘、愤恨和痛苦,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理想被粉碎、迷失了人生坐标后困惑与绝望的情绪.很明显,胡小成的观点突出了戏剧中包含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个人经历,这种见解是很有道理的,任何作品都无法摆脱社会现实及作者人生经历对其的影响,《汉宫秋》也深深打上了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的烙印.学术界对《汉宫秋》的主题的定位产生分歧,除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外,根本原因在于《汉宫秋》是马致远对昭君出塞故事的改编,历史上昭君出塞便是为了调和矛盾,而马致远的改编,很容易便让读者将其主题思想定义为政治或爱情主题,而忽略其人生层面上的思想价值.

二、关于人物形象及命运的研究

学界对《汉宫秋》中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汉元帝与王昭君身上.汉元帝被普遍认为是懦弱无能的皇帝,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张丽波、高霞《汉元帝形象改造原因分析》(《前沿》)认为汉元帝是一个毫无君主威严,面对民族压迫无能为力的弱者,并分析了马致远之所以将汉元帝塑造成这样一个悲剧形象,主要是借汉元帝之口表达自己对民族压迫、知识分子歧视政策的悲痛及自身郁郁不得志的愤恨.李中合《简论<汉宫秋>的悲剧主人公及其意蕴》(《陕西教育学院学报》)指出《汉宫秋》借元帝和昭君的爱情悲剧,旨在道破一代帝王的耻辱与悲哀、昏庸与无能,批判其政治上的失败.这些观点基本上都符合汉元帝的形象.

王昭君的形象命运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大部分认为昭君是一个可被称赞的角色.关秀娇《对男权挤压的悲剧性超越——论<汉宫秋>昭君之死》(《戏剧文学》)通过描写昭君的女性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觉醒的过程,从而得出昭君是一个敢于挑战男权的可敬女性.昭君从容奔赴黑江,结束了男权对女色的争夺,是她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丧失后的一种抗争,是对男权世界的一种抗争与挑战,虽然结局悲壮,却是她的可敬之处.这种评价实际上拔高了王昭君的形象,王昭君生活于元末,此时正是儒学与程朱理学推行顺畅的时候,思想界并未出现个性解放的思潮,因此,王昭君的赴死也许仅仅只是表示对汉元帝的从一而终或者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张洁《无尽红尘烟尘里——浅析<汉宫秋>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意义》(《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和丁祥《<汉宫秋>:从史卷到舞台解读王昭君》(《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则依据《汉宫秋》中汉弱胡强的时代背景,将王昭君定义为舍生取义和具有民族气节的烈女,此种见解比较客观地分析了时代背景及王昭君个人的性格.

三、关于艺术特色的研究

《汉宫秋》的艺术特色主要集中于其戏剧结构、审美意境上.学界对其艺术特色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这两个方面.

学界普遍认为《汉宫秋》的戏剧结构主要是采用抒情的笔调营造浓郁的悲情效果.虞江芙《从<汉宫秋>看元杂剧结构的音乐性特征》(《探索与争鸣》)指出《汉宫秋》并不重视叙事结构,而主要采用的音乐手段表情达意,它采用整整二分之一的抒情篇幅来描摹汉元帝的内心的悲痛,而抒发汉元帝悲痛情感的则是戏剧中的几大唱词优美的套曲.贾学清《<汉宫秋>悲剧的舞台性品鉴》(《戏剧文学》)指出,马致远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冲突中刻画王昭君的悲剧形象,并且交替使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强化悲剧氛围,创造性地使用幻景、错觉、梦境以达到戏剧的悲剧效果.以上见解实则都认为《汉宫秋》并不仅仅是一则叙事戏剧,更应是一则抒情戏剧,这种见解是从文本的内容分布得出的结论,比较符合实际.

《汉宫秋》审美意境的营造,学界普遍比较关注戏剧中的“孤雁”意象.彭红卫《孤雁意象与<汉宫秋>的审美情思》(《探索与争鸣》)指出孤雁是相对于群雁而言的,它是卓尔不群的士人独立意识与自由精神的象征,孤雁哀鸣是对回归群体的渴望,是士人寻求社会接纳的象征,戏剧依托孤雁意象,主要指古代知识分子在进与退中无法驾驭自身命运的漂泊无依宿命.程平、许爱凤《<汉宫秋>中孤雁意象的悲剧意蕴》(《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的研究思路与彭红卫的基本一致.以上学者对孤雁的解读不仅依据了孤雁本身的审美内涵,并且能够结合戏剧的主题思想,分析细致、深刻.

结论:关于汉宫秋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汉宫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汉宫秋文化场中王昭君爱恋悲喜剧
摘 要:元代长期废除科举,迫使一向以此作为出路的读书士子转向勾栏瓦舍,成为元杂剧的创作主将。伴随“戏曲的民众意识和‘别是一家’的韵味”①逐渐深入。

汉宫秋中王昭君形象解读
《汉宫秋》是描写宫廷史实的一部悲剧,马致远借汉代昭君和番这一历史题材,反映了朝廷腐败、奸臣误国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反对异族统治的民族爱国主义思想。。

二十一世纪范成大综述
摘 要:从2000—2015年,在这15年间,范成大研究呈逐渐深化、细化的趋势,研究主要集中在范成大生平交游与思想、田园诗研究、词文研究、书法等。

近十年硕士情报学信息行为综述
摘 要:随着网络的深度普及,人们使用文献资源变得越来越频繁,研究和利用用户信息行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研究用户信息行为对于掌握现阶段人们的生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