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城市化论文范文写作 农民工进城和城市化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城市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0

农民工进城和城市化,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城市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城市化论文参考文献:

城市化论文参考文献

未来中国要解决的一个政策上的关键问题是,让农民工进城,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要知道,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地价不会上涨这么快,而城市土地批租所获得的收益基本上用于城市发展了.外来劳动者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却没有分享到城市土地租金上涨所带来的福利,这是不合理的

在未来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进城必然是长期趋势,如果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不能融入其工作的城市,必然在城市形成“新二元结构”,威胁城市的和谐发展.农民工进城,需要逐步解决其户籍问题,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重点放在中小城镇,还是大城市?越是大城市,经济越发达,就业机会越多,往往也是外来劳动力集中的地方,那么,是否有必要以承载力为理由来限制外来劳动力进入大城市?

农民工为什么要进城?

农民为什么要进城?基本的原因当然是提高收入.中国经济结构是典型的发展中的二元经济,即同时存在落后的农业部门和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部门.农业部门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其投入数量是很难改变的(拓荒或者填海对土地数量的增加影响并不大).在土地给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必然是过剩的.而在城市经济中,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资本而非土地,资本的增长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通过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这里,我要反驳那种认为农业劳动力的出路在于把农业搞好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在农业劳动力占整个人口50%以上的情况下实现的.

农民进城能够提高收入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中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收入的提高和城市规模有很大关系.根据新经济地理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的研究领域)的总结,城市规模经济的来源主要有三:即分享(sharing)、匹配(matching)、学习(learning).分享是指,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部门总是存在固定的投资,城市规模越大,初始的固定投资就越能被平摊.在城市里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就有这样的性质.上海的地铁很发达,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现在上海的人口规模分摊了地铁的建设成本.当地铁达到城市市中心500米内必有地铁站的密度时,人的生活方式就会改变,服务业发展也更加便利.匹配既出现在生产部门,也出现在消费部门.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讲,公司总部选择大城市,是因为它能找到最专业的人才,当人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劳动力供给就会体现出多样性和专业化.这就是为什么浙江的企业长大了,总部就会搬到上海来,哪怕地价和劳动力成本都会提高.从消费者来说,生活在大城市能够便利地享受多样化的服务,而在中小城市,生活就相对单调一些.第三个方面是学习.越是在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能密集型的行业,“干中学”的机制就越重要.市场规模大了,各种行当的需求就增加了,可以带来更多积累经验的机会.

对农民工来讲,他们进城时首先考虑进大城市是人之常情,因为这里收入更高,机会更多.和此同时,当他们离开农村和农业,进入城市,对农业部门也是有好处的.只有当大量农民转出的时候,剩余农民才可以在拥有更多人均资源——特别是土地——的情况下,逐步实现规模经营,从而提高收入.

农民进城的第二个原因是为公共服务.大量的公共服务提供(包括医疗、教育等)是建立在地方财政基础上的,这就造成公共服务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有非常大的不均等.到大城市以后,农民工可以部分地分享这种服务.现在中国公共服务的享受有一部分是和户籍挂钩的,比如教育和医疗;但也有很多公共服务无法和户籍挂钩,比如说地铁、城市绿地、文化设施等.在大城市,公共服务的分享也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接下来,我想谈谈现在很流行的两个观点.首先,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刘易斯拐点”指的是,当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后,劳动供给会逐渐出现短缺,然后工资会明显上涨,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会使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他们注意到,中国从2004年出现农民工短缺,最近又有一波新的农民工短缺,同时农民工工资也在上涨,这些现象和“刘易斯拐点”的现象非常吻合.但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列举一些不符合“刘易斯拐点”的事实:第一,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水平超过90%,而城市化水平只达到47%左右;第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是逐渐扩大的;第三,在城市内部,有户籍和没户籍的劳动力收入差距也在扩大;第四,在城市里,有城市户籍和没有城市户籍的人之间,即使他们受过同样的教育水平,他们获得的回报也是有差距的,并且差距还在扩大.事实上,中国今天的现实是,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特别是当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大量劳动力需求,同时, 实施了连续的惠农政策后,农民工的供给看上去短缺了,农民工的工资也上调了.这其实只是制度调整带来的结果.

其次,很多人在说,农民工工资上涨以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快没竞争力了.是这样吗?最近这一轮经济危机之后,又出现了“民工荒”,但主要是技工荒.今天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出现了重型化和资本密集化趋势,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方向,已经领先于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了.产业越升级,对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就越少,对于大量的低技能劳动者来说,工资如果不涨,公共服务也不改善,农民工当然不愿意出来了.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使农业的比较收益在提高,再加上最近四万亿投资下去,内地在兴建大量的基础设施,很多地方需要劳动力,所以沿海就出现了“民工荒”,甚至普工也荒.看上去是“民工荒”了,然而这并不是说劳动力短缺了.中国应该担心的是大量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已经和沿海地区日益升级的产业出现了脱节.给定目前劳动力的技能结构,就已经决定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还将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只要工资的上涨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上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仍然能为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产业升级只能是慢慢来,操之过急,将事和愿违.

既然农民工进城也在不自觉地追求“规模经济”,那么,户籍改革到底应该从中小城市开始,还是从大城市开始?“知屋漏者在宇下”;对这个问题,农民工朋友已然做出了回答.放松中小城市的户籍后,只要就业机会在大城市,很多农民工就会把户籍落在中小城市,而工作仍在大城市.在上海,1900万常住人口里,没有本地户籍的已经超过27%.如果中国再不在城市规模和户籍制度这样的问题上解放思想,按照今天这样的制度,在大城市里必然是没有户籍的人越来越多,城市的公共治理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如果一个城市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跟另外的人不一样,这样的城市就会面临很多问题.

农民工要进什么样的城?

农民工进城首先考虑大城市,因为那里收入高,就业岗位多,生活更多样.那么中小城市的发展机会在哪里?很多人认为只要加大对中小城镇的投资,就会创造就业机会.这是值得商榷的.越要发展中小城镇,越要首先把大城市发展好.投资者考虑的企业选址要接近消费市场,虽然在地理上它也可能会把厂安排在中小城镇,那是因为在小城镇的边上有一个大城市,可以足够靠近它的消费品市场,从而节省运输和物流成本.同时,中小城镇用地和劳动力价格又偏低,只有在这时,企业才会把厂安在中小城镇.

世界上很多城市的发展规律都是如此.以纽约为例,纽约以前也搞制造业,后来劳动力成本增高,土地越来越贵,所以纽约开始把产业往外迁,但是都没有迁很远.直到现在,在纽约周围,还有服装业的存在.为什么?因为纽约是全世界的时装之都,在它周围制造的一些服装,销售、发布都在纽约.纽约的产业就形成这样一个格局,即设计、营销等现代服务业的环节在纽约;而制造业,特别是有品牌的制造业,是在纽约周围的中小城镇.另外,中小城镇还有居住功能,因此也不能离大城市很远.比如*白天的人口要比晚上多200多万,这些人就是晚上住在*以外的中小城镇,而白天在*上班或上学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比如公路、地铁等交通一旦发达,“卫星城”的居住功能就体现出来了.接着这个小城镇的配套设施、房产市场、服务业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中小城镇就得以蓬勃发展.这些中小城镇的活力,还在于它们是连接农村和大城市的中间环节,所以它们可以提供农村和农业的服务业,而大城市、城市群甚至是国际市场也同样是它们的服务对象.所以,越要发展中小城镇,就越要把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发挥出来.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城市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城市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农民工移居城市是中国城市化最大难题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何时“农民工”一词消亡了,城市化才算真正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取得了长足进步。1980年时城镇人口为1 9亿人,城镇人。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进城意愿分析
摘要:政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意味着解决好农民工意愿问题是研究城镇人口流动规。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宅基地转换为基本农田可行性
基本农疆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在农村土地资源中,基本农田与宅基地一直是紧密依存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宅基地作为农民居住保障的功能在逐渐弱亿,这。

常州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
[摘 要] 本文依据对城市化内涵外延的理解及相关城市化理论,采用综合指标测度的方法,主要是因子分析法,对常州市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