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塾师论文范文写作 论清代乡村塾师馆居生活的孤寂与其调适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塾师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7

论清代乡村塾师馆居生活的孤寂与其调适,本论文为您写塾师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塾师论文参考文献:

塾师论文参考文献 党的生活杂志社生活周刊杂志健康管理师论文生活和数学论文

内容提要:在清代的乡村社会,大量塾师外出坐馆,处于背井离乡和与亲人长期分离的封闭状态.此种境遇之中催生了塾师的思乡与思亲之情,造成其馆居生活的孤寂实态.教学之外,塾师的业余生活往往局限于备课批文、钻研举业、读书、抄书、著书、练习琴棋书画和饮酒赋诗等.馆居生活的孤寂与业余活动的封闭性、娱乐性和精神性成为解读塾师民间形象形成的重要视角.

关键词: 清代塾师乡村社会馆居生活调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

塾师乃传统学塾中从事初等教育的老师,在近代社会学堂兴起后还曾与小学教师并存过一段时期,新中国建立后才逐渐地从历史上消失.私塾与塾师成为今天人们回顾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时难以忘怀的记忆.我把以塾师与私塾为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历史记忆称之为塾师文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眼光向下”思潮的深入人心和现代私塾在社会上的出现,明清塾师研究也逐渐地热闹起来. 目前的塾师研究,主要集中在塾师的收入与社会生活两方面.徐梓、刘伯山、刘晓东等几位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明清时期塾师的经济收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刘晓东先生在《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一书中对明代塾师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研究.蒋威的《论明清塾师在乡村社会中的教化作用 ——以江南为中心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和《论清代的塾师和乡村杂事》(《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第7期)两篇文章是研究塾师社会生活的最新成果.就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对于塾师社会生活方面的研究略显薄弱,需进一步加强.基于此,本文重点讨论清代乡村塾师馆居生活的孤寂及其处于孤寂生活状态下的无意识调适行为,从而力图阐释塾师形象形成的历史基因.

一、清代乡村塾师馆居生活的孤寂实态

清代塾师的坐馆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塾师在自家或者租借附近的房屋开馆授徒;一种是到其他人家的家塾、族塾、义塾或村塾教书.由于大部分塾师的家境并不富裕,所以外出坐馆的形式比较普遍.塾师外出坐馆,近则不出村,可以回家吃住;远则数千里,终年在外.由于明清时期交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外出坐馆的塾师离家在百里之内者,除了十二月中旬到正月十五之间的年假可以回家外.每逢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气,也可回家和父母、妻子团聚一到三天.即使这样,他们也有十个多月离家在外.远离父母和妻子,身处异乡,常常会有孤独寂寞之感.白天教育子弟认字、写字、读书、背书还可打发光阴,一旦到了晚上学生功课结束,那漫漫长夜就变得异常难熬.

一生都在外处馆的蒲松龄在《先生论》中写道:

“柬帖十二送愁来,于是背井离乡,舍我田园而不顾.咬文嚼字,求人衣食欲何之?恋蜗角之微名,直(置)妻孥于行路;谋蝇头之小利,难侍父母于庭帏.数月斋居常闭门,不闻道先生之好,十日家居少聚首,便说是西宾之非.五夜三更,自怜露冷,四时八节,孰发慈悲?但见春花秋月,好景都从闲里过,晦明风雨,愁怀每自静中成.等晨钟初罢,生徒之足迹星散,暮鼓已鸣,闷的我起视庭前.月寒光,逼旅人,愁心怀宋玉,秉烛自伤神.怕的是,一盏孤灯惨淡昏,如年长夜暗消魂,酸风透骨无人语,夜雨潇潇独掩门.难的是,抛家舍业出外游,等闲霜落少年头,半饥半饱怀愁客,无枷无销(锁)自在囚.”

蒲松龄在另一篇文章《卷堂文》中,再次描述了塾师外出处馆的孤寂状态.

“一金虽薄,俯首于浊富之门;百里莫辞,委身于不亲之地.视生徒犹骨肉,遂弃子与抛妻.以馆舍为福地,遽离乡而背井.坐时动经累月,不道归迟,去时未经半旬,却嫌久滞.等事非由我,辜负雪月风花;身属他人,受尽咸酸冷淡.幽暗岩崖生鬼魅,灯火未丧时;凄凉境界忆家乡,书生归去后.浓籍染鬓,韶华多向苦中过;烈火烧心,家事尽从忙里办.” 

此段文字写出了塾师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抛妻弃子和不能经常回家的无奈,同时表达了塾师向往“风花雪月”和思乡之情.此处最为人注意的当是由于长年在外,塾师长期与妻子分离,过着苦闷的单身生活,对塾师性格和心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也是我们解读塾师性格孤僻、迂腐的一个重要视角.《学究自嘲》中对此有集中的描述:

“七月有七夕,七月有七夕,织女本是牛郎妻,他二人也有团圆期.馆舍孤寂,馆舍孤寂,白面书生正惨凄.算今生大半是鳏居,红颜娇妻,有夫守寡他怎知?倒不如田舍翁常相依.离恨谁知,离恨谁知?双鲤难传尺素书,买张纸诉不尽相思意.人生乐在家庭,做师傅岂无情?只因八字生前定,红颜有夫常守寡,书生有妻伴孤灯,黄卷有女美如玉,纵然窈窕亦是空.”(《附录》,P1750)

这段文字是清代成千上万塾师长期在外坐馆、与妻子不能相守的生动写照.

馆中孤寂对塾师的睡眠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寂寞的环境与心境使其胡思乱想和彻夜难眠.对此蒲松龄在《学究自嘲》中有如下描述:

“九月是重阳,九月是重阳,松菊犹存三径荒,归去来满心添愁怅.寂寂空房,寂寂空房,学生散去剩老张,攀灯火等到月儿上.三秋更长,三秋更长,有梦不成夜未央,听鸡鸣不觉东方亮.满地卤霜,不用打点就坐堂.按楚囚还是审的那张状.早起来坐公案,无的说无的干,只得从头混一遍.好似观灯节,五鬼来闹判,做事全不少,缺少旁人看.”(《附录》,P1751)

一些清代塾师在诗歌中常常会描述其馆中孤寂的满心惆怅和夜不能寐的悲苦心境.如清代江西奉新人甘汝来在《秋夜枕上作》中写道:“夜静风声响树颠,藤床欹枕不成眠.孤灯惨淡秋容冷,城柝喧腾客绪牵.腰折不曾沾五斗,舌耕聊尔度三年.思亲几许肠将断,倚望悬知眼欲穿.”(卷二,8辑25册,P543)其诗中的“舌耕”为“以舌代耕”之意,也就是教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首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是写塾师彻夜难眠的时间是“秋夜”,与前文的“九月是重阳”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二是突出了塾师背井离乡的思亲之情,具有相对普遍的意义.清代昆山人陈至言在甫里对过的吴巷村授徒时作有《独坐》一诗:“月上疏帘映绛纱,藁砧不断和鸣蛙.何当梦里逢相识,把酒吴淞看落霞.”(卷下,第4册,P1046)此诗把作者孤独的心境隐藏于明月、鸣蛙、梦里、把酒等意象之中,耐人寻味.而他的另一首诗则直抒胸臆,写出自己孤寂多思而夜不能寐的状况.此诗为《秋夕不寐》:“虫声四壁一灯檠,百虑丛生天不明.却怪司更人性懒,几回梦觉尚三更.小簟光莹梦思清,香残烛暗枕蛩声.多情最是新秋月,照我书斋彻夜明.”(卷下,第4册,P1046)清代余姚塾师陈梓亦有《不寐》一诗:“疥痒苦剥肤,爬搔毎申旦等瘦骨支长宵,屈膝屡摩按.无儿受人侮,无学令人玩.头白可奈何,披衣理茶爨.(卷四,9辑28册,P150)此诗特别之处为“无儿受人侮,无学令人玩.”一句.陈梓有一子夭折,之后再未生子,成为其一生苦痛.

综上所述,清代外出坐馆塾师的馆居生活处于一种与亲人、友人长期分离的封闭状态.背井离乡和寄人篱下的心境常常引发塾师思念父母、妻子等亲人和思念故乡的情绪.而馆居环境的凄凉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又使得这种情绪大大的加深.妻子长期不在身边,使得塾师长期过着鳏居的生活.以上的各种因素,共同构成了乡村塾师馆居生活的孤寂实态.

二、清代乡村塾师的课外业余活动

在清代,大部分塾师离乡背井,“独在异乡为异客”,缺乏亲情的温暖,在馆中处于孤寂的实态.学生放学后,塾馆剩下塾师一人,难免孤寂无聊.在此种境遇之中,塾师通过怎样的行为来打发馆中的孤寂时光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塾师在教学之外的主要业余活动.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塾师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塾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丰台馆联手三路居社区传播绿色生活理念
为进一步弘扬“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居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传播书籍知识,宣传环保再利用的绿色生活理念。8月2日上午,北京广播。

美黎汇生活馆杭城女CEO职业形象高定密码
汪立群领导人形象就是企业最好的名片“领导人的形象就是企业最好的名片,我是汪立群,我为美黎汇生活馆代言。”2016年7月,一张精致、优雅的女。

赵子旦美黎汇生活馆全方位打造女神
赵子旦虽身为两家公司的总裁、董事长,但精致美丽、从容和善、娇小纤细的赵子旦身上却没有凌厉、灼人之气。正如赵子旦所追求的:独立、自信、优雅,这些女。

美黎汇生活馆带您解读女CEO品牌形象照片背后订制密码
2016年9月4—5日,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办。当全球的目光聚焦中国,国人及杭城人以崭新的姿态向全世界展示全新风貌。形象高定品牌美黎汇生活馆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