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人格理论论文范文写作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中国儿童道德教育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人格理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6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中国儿童道德教育,本文是一篇关于人格理论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人格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人格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军事理论论文2000

摘 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和人格适应四个部分.这一理论对中国儿童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童年具有自身意义,不是成年生活的准备,应重视童年的本真价值;自我是健全人格的关键,应帮助儿童建立强大的自我;性教育事关儿童的人格和道德发展,应重视儿童性教育;艺术是调节焦虑的重要心理机制,应重视真正的儿童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本质上是对儿童本我的压抑和控制,应注重儿童的情绪疏导.

关 键 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儿童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9-0007-04

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人格理论完整地论述了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和人格适应,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发展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和分析.自问世以来,对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借鉴这一理论,反思我国的儿童道德教育,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概述

(一)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完整体系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 (伊底)、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原始的、和生俱来的,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也是 和 的体现者,是心理能量储存的“仓库”,它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人饿了就要吃,累了就要休息,这都是本我的需求.自我属于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发展起来的.自我是本我和外部现实世界的 .它遵循“现实原则”——依照现实情况调节本我,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满*我的需求,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例如当本我想吃东西的时候,自我就要考虑现实情况: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以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通过购买等方式才可以满*我的 .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自我.超我遵循的是“至善原则”或“完美原则”——它不管现实情况,要求个体按理想道德标准行动.不管饿成什么样,超我都不允许个体通过偷、抢等不道德的手段获得食物.超我产生于童年时期对父母教导的反应:父母对某些行为或品质的肯定和赞赏形成自我理想(ego-ideal),使人在做出道德的行为后产生荣誉感;父母对某些行为或品质的否定和批评形成良心(conscience),使人在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后产生内疚感.自我理想和良心从正反两面促使人们采取道德的行为,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人格结构是能量守恒的动态系统,其能量来自 欲求

弗洛伊德认为,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态系统.驱动这一系统运动、变化、发展的心理能量来自本我的 欲求.自我和超我本身不能产生能量,其能量是由本我的能量转换而来的.可以说,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发动机”.

一个人心理能量的总量是一定的.如果人格结构某个组成部分的能量过多,那么其它构成部分的能量必然会变少.也就是说,心理能量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它在人格中的不同分布状况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主要存在于本我,那他的主要活动就是为了满足其 需求;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主要存在于自我和超我,那他的主要活动就是高级的精神活动.

(三)不同性感区体现了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有不同的性感区(引起类似性快感的身体部位).他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0-1岁)、肛门期(1-2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0岁)和生殖期(10岁以上).每个时期都有和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和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将来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固结现象”(inhibition).“固结”和“退行”(regression)是紧密联系的.所谓“退行”是指当个人受到挫折或感到焦虑时,他就会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和其当下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如有些孩子在口唇期没有得到满足(一些幼儿吃手的行为会被父母强行制止),长大后如果遇到紧张、焦虑的事情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吃手指或暴饮暴食.

(四)自我防御机制是调节焦虑的心理机制

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自我在整个人格结构中执行着控制和管理人的行为的职能,它同时服侍着三位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位主人的要求和命令经常互不相容,甚至背道而驰,所以自我常表现得软弱无力、无所适从.焦虑就是自我对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无能为力的状态.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以非理性的方法来调节由焦虑产生的各种危险的心理机制,主要有压抑机制、投射作用、反向作用,合理化作用,否认作用,抵消作用,升华作用等.其中升华作用既能避免过度的压抑,使 得到一定的满足,又不和社会道德习俗相背,能把自己的 变成社会所能接受的、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行为.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中国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童年的本真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生活的经验,却完全忽视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其实儿童期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1]成人的人格模型是从很早就开始形成的,并且在5岁左右就完全定型了.因此,儿童的人格发展是否正常,和5岁前的经历关系密切.童年期和早期教育对人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早期教育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的座右铭.为了孩子,父母舍得时间、金钱、精力的大量投入,这也是各种早教班、培训班大有市场的主要原因.但我们认为,中国父母的这种早期教育和弗洛伊德的早期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的重视既不是知识的学习,也不是严格的道德训练,而是父母、老师和社会所给予儿童的爱.获得高品质的爱是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但大多中国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表现好就爱你,表现不好就不一定了.他们表面上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是为将来的成人生活作知识、技能上的准备.因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等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经典言论.事实上,童年是有其自身价值的,并不是成年生活的准备.中国父母这种对真正童年生活的忽视使他们从功利主义的立场来安排孩子的童年生活:各种补习班、技能培训成了孩子童年生活的中心所在;游戏和玩耍则变成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的代名词;“虎妈”和“狼爸”大受追捧.中国孩子在父母的催促之下快速跳过童年,直接进入成年.

结论:关于人格理论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奶娃人格成长
摘要:《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作品,描写了北方中产阶级青年奶娃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其微妙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变化。本论文试图依据弗洛伊德的。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视域下好人难寻
摘要: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 Connor,1925-1964)在其短暂的三十九年时间里,共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和。

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托尔斯泰小说复活
摘 要:本文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说为理论基础,旨在分析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主人公内心情感的阶段性变化,从最初的堕落到最后的升华,人格在本我与。

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色戒
摘 要:这篇论文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王佳芝最后匪夷所思举动进行解释,说明王佳芝为何在最关键时刻放走易先生。论文中穿插着分析,论述以及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