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朱熹论文范文写作 朱熹理解止于至善其可能内涵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朱熹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朱熹理解止于至善其可能内涵,本论文为您写朱熹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朱熹论文参考文献:

朱熹论文参考文献 罗密欧和朱丽叶论文

摘 要:文章从朱熹理解的“止于至善”出发,论证“止于至善”可以被理解为将国家治理到“全然之极”,使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态等各方面均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并且,还从逻辑的贯通性、全书义理的一致性、和传统思想的契合性三个角度,论证了此种解释的合理性.

关键词: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治理国家;尽善尽美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78-0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大学》开篇就谈及“止于至善”.对此,有些学者持朱熹的观点,即将“止于至善”理解为“明明德”和“新民”的最终目标[1].笔者认为,“止于至善”的内涵是将国家治理到“全然之极”,使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态等各方面均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

一、朱熹对“止于至善”的理解

对“明明德”的理解.朱熹的解释是:“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聚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秉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1]“明德”是每个人生而就具有的认知能力,能够指引人们“聚众理”、“应万事”.朱子云:“惟人之生乃得其气之正且通者,而其性为最贵,故其方寸之间,虚灵洞彻,万理咸备,盖其所以异于禽兽者正在于此,而其所以可为尧舜而能参天地以赞化育者,亦不外焉,是则所谓明德者也.”[2]人人生而有的“明德”是“气之正且通者”,其“万理咸备”.正因“明德”的存在,人们才有认识天理的可能.结合朱熹“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①的思想,可知在朱熹处,天理外在于人心.人心只是“气之灵”,我们无法向内求得至善至纯的天理,但人人天生就有“明德”,即认识万物之理的能力,这种能力一直在发挥作用,却会因为我们的气秉和人欲而受到遮蔽.故我们须向外用力,用“敬”的工夫先涵养心气之灵,去掉人心种种的活动和欲念,使心智察识世间之理,然后通过格物的工夫求得万物之理.而“理一分殊,月映万川”,天理作为整体分摄万事万物,乃至每一具体事物,每人每物都具有普遍的天理,故我们可以通过“格物”求得众理,而后获得天理.故“明明德”就是去掉气秉之拘,使明德彰显,从而指引我们认识万物之理,为求得天理做好准备.对“亲民”的理解.朱熹遵从程伊川的观点,认为“亲民”即“新民”,即在自明其德后推己及人,帮助他人去除掉种种心的欲念和活动,使人天生的认知能力彰显.

在上述两个命题基础上,朱熹给出“止于至善”的解释.“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1].即“止于至善”是“明明德”和“新民”的标准,这就出现了以下问题:其一,按照朱熹的说法,“明德”是人认识能力的发挥,但“明德”的功用会受到限制,人心又无法向内求理,所以就要用“敬”的功夫,去掉心中种种错误的活动,从而使“明德”的认知能力得到彰显,达到“止于至善”,即“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样便有可能产生“以理杀人”的问题.人正常的物质生活 是自然而然的,正常的心上活动,不能不顾一切地去除,也无法去除.毕竟,“无一毫人欲之私”的社会是极其可怕的.其二,退一步讲,假设我们允许这个社会中的所有人都能摒除 “人欲之私”,那“明明德”能够做到“止于至善”吗?按照朱熹的思想,“明明德”做到“止于至善”,人的认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尽到“天理之极”,而后就可通过“格物”获得万物之理[1].然而人的认知能力和范围都是有局限的,不可能做到物之表里精粗皆至,王阳明早年格竹子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笔者认为,我们只有秉承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的态度认识这个世界,保持一种客观谦逊的求知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的认知潜能.其三,朱子的“三纲领”亦存在着逻辑问题.主体是统治者,若按“新民”做推己及人的理解,“止于至善”是“新民”的标准,那“新民”的“止于至善”是统治者的“止于至善”,还是统治者通过“新民”,使百姓的认知能力达到最大的程度,达到“止于至善”?据笔者所知,朱熹对这一点也没有解释.若是统治者将“推己及人”这件事情做到最好,那侧重点就在于统治者,人们是否文明开化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行为;若按照第二种理解,那么侧重点就在于结果,而人们的认知方式则不做具体固定.而且两种解释不论何种,都会进入“存天理、灭人欲”的弊端中.

二、“止于至善”应理解为整个社会的尽善尽美

对“明明德”的理解,笔者认为,朱子的解释和孔孟的思想不是一贯的.孔孟认为,性体是每个人生而就有的善性和感知能力,它一直在发挥功用并通过心的活动表现出来.不过,因为人们错误欲念的遮蔽,性体的功用会受到局限,人会出现错误的行为.但人们可以向内用力,在心的活动上体悟到性之功用,通过善行的教化去掉心中的遮蔽,从而使性体彰显,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在这里明德就是性体,就是至善至纯的成分,它指引人们做出符合善的行为.正如孟子强调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人们性体中包含着纯善的因素,并且如“牛山之木”般可以不停地发挥其功效,指引人们做出符合明德的善行.孔颖达在《十三经注疏·大学》中说:“在明明德者, 言大学之道,在于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章显之.”[4]每个人(包括统治者)都可以明明德,都可以使自己的善性彰显,指引自己行为向善.对“亲民”的理解,这里“亲民”的主体为统治者.不过,笔者认为,“亲民”就是“亲民”,而非“新民”.汉唐之前我国古典学有“亲民”,却没有“新民”[5].此外,明代王阳明从儒家传统经典出发,论证“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6].《大学》中“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和《尚书·尧典》中“以亲九族”皆取“亲”字意,言统治者应爱护、亲近民众.“亲民”即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在保证百姓物质生活的同时得到教化,使明德彰明,“亲民”可包括“新民”.

结论:关于对写作朱熹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油菜花乡觅朱熹
这是整个徽州最美的时候。是所谓的“阳春三月”,春山春水春气息,潮水一般将人淹没。我们的车子闪电一般,从一百米两百米,或是一千米两千米的隧道中穿。

李侗和朱熹关于论语中孝讨论
摘 要:《延平答问》是李侗与朱熹的论学书信,其中有许多论述是关于《论语》的,这里拾取其中对“孝”之概念的讨论,来窥见师徒二人的学术交往,考察李侗。

对朱熹和陆九渊无极、太极之争浅分析
摘 要:本文围绕朱熹和陆九渊的太极、无极,分析了这两者对于朱熹和陆九渊各自哲学体系的重要性。由两人的不同立场,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本体论所形成的关于。

朱熹理欲观现代意义
摘 要:朱熹的理欲观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一方面,但是在维护人内在道德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朱熹去人欲存天理以维护人们内在良知和道德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社会有。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