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孙致礼论文范文写作 鲁迅孙致礼看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孙致礼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鲁迅孙致礼看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此文是一篇孙致礼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孙致礼论文参考文献:

孙致礼论文参考文献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现当代文学论文关于文学的论文

关键词: 鲁迅;孙致礼;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对比研究

摘 要: 鲁迅、孙致礼是现当代文学翻译两次异化思潮的领军人物,但译学界鲜见对两者及其异化思想的综合性比较和探讨.通过两者的对比研究,围绕其内在联系和差别展开探析,可系统梳理我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的形成和发展,阐明两种思想的时代内涵和实质.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1)05060705

Lu xun and Sun zhili’s “Foreign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Modern and Present China

CAI J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AHNU,Wuhu Anhui,241003)

Key words: Lu Xun; Sun Zhili;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translation; foreignization; comparative study

Abstract: Lu Xun and Sun Zhili are the leading figures of “foreignization” thought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respectively, while there is scarcely the contractive study on them in translation field. By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oth concepts, and analyzing their inner relation and distinctions, a systematic elaboration about thei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be provided, aiming at expounding clearly the special connotations of these two ideas.

文学翻译中,“异化”手法会令译入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并拉开读者和译文之间的审美距离,延长他们的审美期待和过程,以增强其接受效果[1].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率先提出翻译“欧化”观点,对当时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影响,随后却遭到长久冷落和批判;本世纪初,孙致礼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再次引发译界的热议和关注.作为两次异化思潮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

虽然译学界对两者关注颇多,但相关文献往往只是针对其一展开个体化研究.对这两者的翻译理念展开对比研究,将有助于阐明我国文学翻译异化观从现代到当代的演变,尤其是在概念、内涵和实质上的引申和发展.

从 “传统直译”至“辩证异化”: 现当代异化概念的引申中国译介外国文学始于晚清时期.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志士感悟到救国必先强民的道理,于是将译介西洋小说视为影响和教育民众的工具.但当时的文学翻译除了在语言上引进少量的外来词之外,基本上谈不上异化;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真正开始出现“欧化”(即异化)的主张[2]40.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就是鲁迅.

鲁迅是我国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先驱者,早在1903年,他和周作人就开始携手从事文学翻译活动.针对当时翻译界盛行的对原文任意删削、颠倒、附议等做法,周氏兄弟批评其“任情删易,即为不诚”,认为翻译应“使益近于信达”,以使原作者“撰述之真,得以表著.”[3]1681913年,鲁迅在为所译《艺术玩赏之教育》写的附记中,说明自己的翻译手法是“循字迻译,庶不甚损原意.”[3]168尽管当时鲁迅并没有明确使用“直译”这一术语来

概括其译学主张,但在实践中该观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1918年,鲁迅和周作人在答复张寿朋的《文学改良和孔教》时,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的直译思想,“我认为以后译本,等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 [3]16920年代后,鲁迅开始明确使用“直译”这一概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1924年,在为所译《苦闷的象征》写的《引言》中,他说到:“文句大概是直译的,也极愿意一并保存原文的口吻.”[3]171必须要指出的是,他提倡的“直译”强调尽可能贴近原作,再现原语形式,以矫正当时译界存在的“歪译”、“胡译”现象.可以说,在五四前后的十余年间,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已经萌现.

30年代,鲁迅在和梁实秋、赵景深等人的论战中,对自己所倡导的“忠实直译观”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述.他指出,硬译(直译)并非等同于“死译”,也非有意的“曲译”[3]292;硬译不仅为了“不失原来的精悍的语气”,还可以“逐渐添加了新句法”,继而可能会“同化”而“成为己有”[3]292;在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情况下,应当坚持硬译.针对赵景深提出的“顺译”,鲁迅连续写了两篇文章进行批评,认为“顺译”会导致翻译误入迷途.在“顺”和“信”的问题上,鲁迅强调“信”是第一位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4]81总的来看,鲁迅所坚持的异化主要还是侧重于传统的直译,其着眼点基本上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而且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

在1935年6月发表的《“题未定”草•二》中,鲁迅这样说:“如果还是翻译,那么等不但移情,也要益智等它必须有异国情调等.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面保存着原作的风姿等.”[3]299他将翻译比作“洋鬼子”,虽然看着不顺眼,可以给其换换衣裳,但却不能削鼻剜眼.再次可见,在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上,鲁迅是倡导异化的.而且鲁迅这时或多或少已意识到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差异还要体现出文化的不同,但并未深究如何在直译基础上再现原作的文化特征.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鲁迅、瞿秋白等人的影响下,“异化”思潮逐步兴起,并在文学界一度占据了上风.一些坚持异化原则的译者们如郭沫若,茅盾等将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词汇引进国内,促进了汉语白话文的发展.此外,异化思潮的兴起还为中国引介来了自由诗、散文诗、短篇小说等西方文学体裁.但此时的异化更多地表现为传统的直译,强调语言的“信”和形式的“欧化”,导致鲁迅的一些译作“诘屈枯涩”,“冗长而且费解” [3]290,因而不断遭到批判,此外,其翻译主张还产生了不少负作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生硬翻译风.因此,尽管鲁迅的异化观不乏理论的洞见,在当时却未能得到译界的充分认可.甚至一些主张异化的人,如瞿秋白,也认为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原则是不科学的.30年代后期,译坛兴起了“逆反应”的翻译策略,异化思潮渐归沉寂,归化再次成主导.

当代异化思潮的再度兴起是在80年代之后.1987年,刘英凯率先提出了对归化法的批判,引发了学界关于“异化和归化”、“忠实和再创造”等问题的大讨论.90年代末,随着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传入国内,异化和归化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在这场学术争鸣中,当代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孙致礼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异化理念,明确提出文学翻译“要以异化为主导” [2]40,从而成为当代异化思潮的引领者,此后诸多译者不断重新审视和探讨异化译法,渐渐对此加以重视和强调.

结论:关于孙致礼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孙致礼 傲慢与偏见好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21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异化和深度翻译
摘要:本文通过纵观中国文学翻译史(英译汉译史),发现兴起于晚清时期19世纪70年代的文学翻译(英译汉)主要采用归化译法,且集中在头100年。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诺贝尔文学奖
一、瑞典学院和诺贝尔1786年的4月5日,古斯塔夫三世国王建立了“瑞典学院”,还同时建立了“皇家科学院”与“皇家历史考古学院”三个学院,为什么这。

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 要:通过对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三人研究进入大陆学界的具体时间和方式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在“重写文学史”框架下,三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探究和讨论式教学评价
摘要:教育改革在我国开展已经数十个年头,从基础教育改革到高校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对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提升了足够的重视。现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