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慈善论文范文写作 论道德和慈善与公益的关系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慈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3

论道德和慈善与公益的关系,本论文为您写慈善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慈善论文参考文献:

慈善论文参考文献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论文法律和道德论文中美关系论文题目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摘 要:道德与慈善事业互相关联,道德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慈善事业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但纯粹无私利他并不是慈善唯一的标准,慈善超越了道德范畴而具有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意义.为适应现代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传统的慈善观,从注重公益行为的义务论转向义务论与目的论相结合,注重公益的多元价值,由片面利他向互惠共利模式发展,形成人人参与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慈善;公益;道德;利他;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6-0098-05

慈善事业历史悠久,往往和道德联系紧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慈善在现代社会逐步扩展、升级、转化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慈善事业,也称公益事业.现代公益包含传统慈善的内容,但又远远超出了传统慈善的范围,呈现出新的特点.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还是将现代慈善事业仅归于道德的范畴,习惯拔高现代慈善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意义,不利于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文章拟从*学、慈善发展历史、现状、走向等角度探讨道德、慈善及公益之间的关系.

一、辩证关系:道德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慈善事业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慈善事业与道德有关.一方面,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慈善事业的开展有助于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

首先,一个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思想渊源来看,儒家的“仁”、“义”和佛教“慈”、“善”等思想构成了中国民间公益慈善的基础.这种思想渊源*道德色彩浓厚,与“利”形成相悖的关系[2].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其精髓在于个人要充分领悟自己对他人、社会,特别是弱势群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充分认识博爱、给予、利他、济世的社会价值,以及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使命[3].

其次,慈善行为有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慈善事业有利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道德面临新旧交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互助友爱、见义勇为等精神在一定程度被削弱,私利至上、人际关系冷漠、为富不仁等现象泛滥,人们急切呼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建新的道德文明.对新道德文明的重塑,重在行动,大张旗鼓地提倡善行、引导人们选择善行,促使有能力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有利于矫正道德失范.因此,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唤起道德与良知的催化剂.

再次,慈善无疑属于由道德力量和志愿精神驱动的社会领域.但并不能因此将慈善仅仅理解为道德行为,对它赋予过多的道德色彩,尤其不能把它单纯地看作是爱心、正义和使命的象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教授指出,要剥除人们关于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德性完美的神话”.因为,虽然慈善行为具有利他主义的特性,但人们从事慈善活动的动机绝不仅仅是为了“利他”.尽管有少数先进分子从纯粹的利他主义出发,把慈善当作一种报效社会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参与慈善活动的另外一些人其动机是形形色色的.

二、*学审视:纯粹无私利他并不是慈善唯一的道德标准

在道德的终极标准方面,自古就有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之争.“义务论”亦称“道义论”,其理论前提是道德自律论,认为道德起源于每个人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其目的也在于道德自身,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实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者.因此,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只能看它对行为者的品德、道德的效用如何,凡是能够使行为者品德达到完善的,都是道德的;凡是不能使行为者品德达于完善的,就是不道德的.义务论把无私利他奉为唯一道德的终极标准[4]75-84.道义论在中国的主要代表当推儒家.新儒家冯友兰在解释儒家的道义论时这样写道:“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5]具体说来,在人类的全部行为中,“求自己的利,可以说是出于人的动物的倾向,与人之所以为人者无干.为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人应该求别人的利”[6],只有“为利人而利人的无私利他”才符合使人的品德达于完善,才是道德的.无私利他是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的终极标准.道义论大儒董仲舒把这一思想概括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功利主义或目的论的理论前提是道德他律论,认为道德是一种必要的“恶”,目的在于他律,是为了每个人的利益和幸福.因此,功利论者把功利奉为道德终极标准,把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奉为道德终极标准[4]75-84.在中国,墨家思想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墨子曰:“义,利也.”(《墨子·经上》)墨子将“义”内化为品德,而后外显于行为.墨子所言之利有三层含义[7]:其一是“天下之利”,是公利.其二是交相利,爱人利人之利,是他利.爱乃利之本质内容,利乃爱之表现形式.通过利人实现爱人.其三是私利.私利者,利己也.墨子承认和肯定个人的合理私利,但墨子以为先以利人,而后利己,如若人人利人,则人人皆得利,从而有兴天下之利,天下之利即“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其道德理念的最终目标.

慈善的价值基础是利他.从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之争可知,传统对慈善的道德评判主要依据的是义务论,即只有纯粹无私利他的慈善行为才被认可,反对其他功利目的的慈善,且慈善仿佛只和慈善动机有关,与慈善行为的客观效果无涉.目的论则更注重慈善的效果,并以效果行为评判,实现了利他就被认可.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对现代社会的公益慈善行为的评判应该是义务论和目的论的统一,不应偏废一方.

三、多重理论视域:慈善超越了道德范畴而具有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意义

除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也对慈善事业进行研究.在经济学的视野中,慈善是以道德力量作用下的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是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则指出,慈善事业是指建立在社会捐献经济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行为,是一种混合型分配方式[1]1-2.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慈善事业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慈善救助及相关服务的提供,解决脆弱社会成员的生存困境或特殊困难,同时满足其相应的社会服务需求,在客观上能够弥补社会保障中的供给不足,改善社会保障中的“政府失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从社会学角度看,慈善组织有助于积聚和扩展社会信任,建立社会合作、共识、信任和规范,构筑和维持社会网络[9],慈善组织还发挥社会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的功能,对社会安全问题能起到缓冲、减压的作用.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中,慈善事业代表了一种社会自治的力量,它的出现和成长代表着公民社会的兴起,也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方式[10].从法学的角度看,人权理论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依据,在慈善事业的体系中,尤其是救助性慈善事业,表达了普遍意义上的对人权的关注.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慈善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慈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道德和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素质的提高,首先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在诸多素质因素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

解读慈善法:公益慈善转型推动国家治理转型
《慈善法》的出台,一方面可能在公益慈善领域率先催生出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转型;另一方面它未来也可能会在公益慈善领域探索。

公益广告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远不及精神生活的需要,我国公益广告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在各级政府、社会。

公益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和监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益慈善组织迅速发展,为了提高公益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规范度,使其通过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就能真实反映公共受托责任的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