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视阈论文范文写作 道家死亡哲学视阈下伍尔夫小创作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视阈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道家死亡哲学视阈下伍尔夫小创作,这是一篇与视阈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视阈论文参考文献:

视阈论文参考文献 哲学杂志哲学论文范文世界哲学杂志马克思哲学论文

内容摘 要:死亡几乎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每一部小说的主题,她的小说中往往充斥着对死亡的恐惧,死亡的感伤,当然也有对生和死的思考.道家哲学中“出生入死”、“方死方生”的生死观,和伍尔夫的死亡思考有着共通之处.在伍尔夫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死而不亡,他们的肉体已经逝去,但他们的精神不灭的存在着,而且改变了活着的那些人,让他们在亡者的精神存在中达到艺术的巅峰.

关键词:道家 死亡哲学 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采用了非常多实验性的创作方式,她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不断的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来,她的小说、散文、随笔、日记都无一不让人在她的意识流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她的病痛体验,性体验,死亡体验都深深地烙印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她小说的出名,不僅仅因为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蜘蛛网式的叙事特征,还有小说主题中浓浓的哲学意味.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总是充满了心灵的冲撞,灵魂的悲伤.死亡,常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生命只是一个存在的瞬间,往往不经意间就逝去,死亡过程的描叙在她的笔下十分简略,但人物死后在空间和时间上留下的空洞却被她细致的书写着.在意识流的松散结构中,死亡总是她构筑主题的线索,把小说最终以死亡的名义结构出了完美的整体.

一、道家死亡哲学

死亡是宇宙之谜中最难解的一个,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死亡.所以在长久以来,人类对死亡的思考是深入而长久的.

《老子》云:“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兑虎,入军不被兵革,兑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老子对于死亡的理念是,人类既有顺乎自然的生,也有不合自然的死,这两种情况各占十分之三,而如果可以求生反而通向死亡之路,也占了十分之三.所以说对于生的 太过强烈,想尽办法去操作生死,往往更难以“生”,而更容易“死”.人应该做的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对“生”不再念念不忘,对“死”也不再时时思想,在精神上超越过生死,才能够理解死亡,最终达到“无死”的精神境界.

道家哲学中体现的是:由生到死不过是像四季变化一般,如此自然,“大道”的死亡哲学不是让人在痛苦中执着,而是跳出死亡的悲伤,让人能够更理智的去看待“生”和“死”.庄子所代表的道家死亡哲学就在于,生命的长短和形式都不要执迷,而应该对它进行思考,透彻生死哲学,才能够理性的看待人生的种种形态.

二、伍尔夫的死亡体验

伍尔夫的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在于她进行了深入的生死哲学的研究,并在小说中贯彻到了每一个细节.她的死亡书写之所以能够别具一格,并且在小说中打动读者,是因为她对于死亡的体验是具体而强烈的.

1895年,13岁的伍尔夫失去了自己的母亲.第一次面对死亡的她,内心极其悲怆,父亲的悲痛进一步加剧了她对死亡的无助.第一次接触死亡的她,并不能很好的处理死亡给她带来的痛苦,导致了她的第一次精神崩溃.母亲去世两年后,年仅15岁的伍尔夫再次面对姐姐斯特拉的突然死亡.当时姐姐还身怀有孕,面对生和死的巨大反差,伍尔夫再一次无助的面对,内心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然而,命运并没有怜悯这个可怜的少女,1904年,22岁的伍尔夫又遭遇了人生中最悲伤的死亡,那就是她深爱的父亲,她的悲伤无法自抑,终于造成了第二次精神失常.如果说之前的死亡经历,让伍尔夫恐惧,那么这一次则让她十分绝望,她企图跳窗自杀,然而自杀未遂的她,痛苦是难以言表的.家人在她身边不断的安慰,让她渐渐的走出了死亡的阴影.然而好景不长,1906年24岁的伍尔夫再一次经历了兄长索比的去世.兄长英年早逝,悲痛之余,让她开始思考死亡.

正因为伍尔夫亲人相继去世,给她带了很大的精神痛苦,但也恰恰在生命的痛苦中,她从逃避死亡,恐惧死亡,到面对死亡,思考死亡.

三、道家死亡哲学视阈下的伍尔夫小说创作

伍尔夫对死亡的思考,从恐惧到理解,到思考,她小说中的很多描述都和道家的死亡观不谋而合.道家的死亡哲学可以说是充满智慧的.道家理解的死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也就是说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会面临死亡,这不过是自然的规律,命归于此.老庄倡“长生”,但决非求“永生”,老庄重的是精神性超越,从未认为人们可从生理上摆脱死亡.但人们可以做的是,超越肉体的存在,而保守精神的长存.

1.存在的瞬间和死亡的永恒

伍尔夫认为,生命是点点滴滴的碎片组成的,是一些“存在瞬间”的融合体.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手法就是把所有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打散之后,以碎片的形式放进每一个瞬间的人物思维中.那些流动的意识,就是故事的进程.这些瞬间超越了时空.在《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的意识流就体现了她心灵的轮回,它由每一个存在的瞬间构成.她在出门购置晚宴用品的路途上,脑海中不断闪现的回忆片段,以及在晚宴中她的内心活动,都是一些片段式的存在,这都勾画出了她记忆中人物的形象.而当她听闻塞普蒂默斯的死讯时,对于死亡的恐惧成为了生命的 .但在意识流的思索中,她又意识到死亡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幸福.如果生命只是痛苦和无聊的存在瞬间,那么只有死亡,才得到永恒的生命体验.

伍尔夫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从瞬间的生命到永恒的死亡,她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是生命的超越和升华.

在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中,她感慨道:“会不会是死的愤怒必须要时不时地遮蔽生的喧嚣,免得它被我们撕成碎片?我们天生是不是必须要每天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死亡的滋味,否则我们就无法继续存活?”她的体会让人们意识到,伍尔夫的生存意识是和死亡意识共生的.很多事物一开始只是瞬间的存在而已,死亡和毁灭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是自然的.生命就是一种向死而生的过程.那么道家思想中的“事之变,命之行也”,也就是说生死乃是自然规律,顺应即可.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视阈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视域在论文中的意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过程哲学视阈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2014年7月,由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过程哲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艾米莉·狄金森的道家生死哲学观
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以死亡为观照,将人类融入宇宙大化之中来透视人生,于死亡的意境中,多层面探索生命的意义。诗人所表达的“生死随道”“生死一体”。

伍尔特小螺丝,成就大生意
作为世界著名的机械制造业之国,德国拥有着众多制造业的“隐形冠军”,他们多为家族企业,祖祖辈辈以做好一个产品为目标,不断改进完善,使其成为世界数一。

哲学视阈中人和自然关系
摘 要:随着“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成为人类思考的一个焦点。回顾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