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河北制墨技艺论文范文写作 河北制墨技艺在中国古代工艺史上地位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河北制墨技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4

河北制墨技艺在中国古代工艺史上地位,该文是关于河北制墨技艺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河北制墨技艺论文参考文献:

河北制墨技艺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明论文中国古代建筑论文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关键词】河北;制墨技艺;易水法;和胶技术

【摘要】河北地区曾是中国古代书画用墨的主产地之一,其制墨工艺前承魏晋,后启明清,对中国制墨工艺的流传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了解有关河北制墨的基本发展情况,是研究中国制墨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本文依据史籍,对河北制墨技艺在中国制墨史上的成就进行了概述.

制墨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河北地区曾是书画用墨的主产地之一,并在中国制墨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实践,古代河北制墨人摸索并总结出一套独具规范的制墨方法,被誉为“易水法”.早在南北朝时,南齐书法理论家王僧虔便在《笔意赞》中提到了“剡纸易墨”,并赞扬“易墨”“浆深色浓”[1].宋人晁贯之则称赞:“易州、潞州之上党松心,尤先见贵等.”[2]元人陆友著《墨史》三卷,较全面地记载了魏晋至宋金之间包括河北墨工在内的诸多制墨名家,并认为“易水制作之盛,有由来矣”[3].可见产于易水流域的松烟墨早已名噪一时,无论艺术价值还是商品价值都独占鳌头.从总体上说,河北的文房工艺,特别是砚、墨制作,是中国制墨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衔接阶段,它不仅对当时蓬勃发展的书画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对宋代以后文房用具生产地域格局的基本形成铺垫了基础.

然而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对于以制墨为代表的河北文房工艺成就缺乏深入研究.相对于明清时期的徽墨生产,河北制墨存在文献量小,墨工史料多转述,特别缺少当时人记录当时事等缺陷.由于书画墨本身是一种消耗性生活用品,作为工艺品*的就不多,再加上至今仍无有效办法阻止古墨的自然老化和消亡,因此河北古墨的“精良”似乎经不起历史实证的考验,至于其“奇妙精绝”似乎更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故而造成现代某些著作往往囿于陈见,对历史上的河北文房工艺制作的成就视而不见.因此,笔者拟按初步收集的史料,对历史上记录的河北制墨技术及其发展状况略作梳理,这无论对河北文化的宏观研究而言,还是具体到传统的文房工艺制作上,都会有些许帮助.

一、河北制墨技艺的改进和创新

唐代以前,中国著名的制墨地区主要分布在山西和陕西境内.自唐末以降,中国产墨的地区以河北易水、真定两地最盛,名声也最高.毋庸置疑,河北墨工特别是易水墨工对于唐宋以后徽州墨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是古代河北的制墨技艺,加上徽州独特的自然环境,才书写了明清两代徽州制墨的辉煌,进而为中国制墨技术的整体提高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制墨原料的变革

墨的品种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两大类.松烟墨是我国较早年代的制墨法,据说汉时的墨丸即以“终南山之松”制成,特别是当时扶风■麋的墨非常有名.唐代河东易州(治今河北易县)和潞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县)的松烟尤见名贵,《通典·食货典》记载:“易州上谷郡,年贡墨二百梃.”又《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清人陈元龙《格致镜原》卷36附录《大唐龙髓记》载:“(唐)玄宗修图书创集贤院,太府每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但松烟墨的缺点是色彩暗淡,无光泽,即便重用胶漆亦无法弥补.不仅如此,自北宋以来,由于松树资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以松烟作为制墨原料已属不易,苏轼曾感慨“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4],可见当时北方的森林资源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至五代、宋初,易水人张遇继承并发扬了油烟墨的制造技术,开辟了制墨材料来源的新时代.油烟墨亦作“油烟”,是用油烟等原料制成的墨.此技术在张遇之前已有流传,但因其烧制过程繁杂,成本也较高,故有“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5]的说法.张遇“供御墨,用油烟,入脑、麝、金箔”,是对以往生产实践的总结、改进和发展.此后,经张遇改进的配方便成为流传千余年的油烟墨制作的典范,如元*墨业的特色之一便是油烟特别是桐油烟的使用.尽管元、明、清时期仍有少数文人欣赏松烟墨的内敛素朴,但主要的制墨名家几乎都是以油烟墨著称的.

2.和胶技术领千年风范

制墨过程诸步骤中,以和胶为首重.用于制墨的胶料基本取自鹿、牛、马、鱼等多种动物的角、骨、皮、鳔等部位.晁贯之《墨经》认为:“凡胶,鹿胶为上”,“鹿胶”当指鹿角胶而言.胶的功用除可使墨烟粘结成块,便于使用之外,并具有使墨汁不易产生沉淀、使墨永久附着在纸上的效果.明人方瑞生说:“制墨在烟胶均适,适则契,契则愈久愈坚,堪敌水性.”[6]但是,自古以来解决用胶的最佳比例及兑胶工艺是制墨的一大难题.

中国早期用墨虽然很早便提到了用胶,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墨的形状并不固定.就目前所见出土文物及文献记载,秦汉时期的墨皆为块状,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4000多个小扁圆块的墨粒,每块直径不及1厘米[7].汉代韦诞墨虽有“一点如漆”的美誉,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墨块应该“宁小不大”[8],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当时的制墨方法无法保证墨品能够持久胶结,更不易制成稍大的墨块.另外,宋以前的砚台多有砚足,尤其是魏晋以前的砚台多配有砚杵.这些说明一个事实:早期的墨块体积较小,且容易碎裂,需依赖砚杵将之压碎、研磨,才能形成便于书写的墨液,其使用极为不便.

如何使墨、砚的使用更便捷,一直是历代墨工们探索的问题.直到唐代,墨工祖敏采用松烟和鹿角胶煎膏和成的制墨方法,大大改善了制墨的用胶问题,其所制墨被后人称为“祖敏墨”,闻名于天下(图一,1).传说他对由朝鲜进贡松烟墨的制作经验进行过专门研究,又多方取材,采用古松烟和鹿角胶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墨经》中亦载:“古人用墨,多自制造,故匠氏不显.唐之匠氏,惟闻祖敏.”[9]

纵观唐宋时期河北墨工的杰出贡献,多在对胶、和胶技术上有所突破,如张遇、奚鼐、奚鼎、李超、李廷■、张浩、陈瞻、刘宁等人.“凡印方直最难,往往多裂.易水张遇印多方直者,其剂熟可知.”[10]宋代唐州人张浩“胶法甚奇”.宋末真定人陈瞻,其用胶“置之湿润,初不蒸,则此其妙处也”.真定人刘宁曾于宋宣和乙巳(1125年)春和同行张顺较量:“张力言其墨胜刘,刘云:‘无多言,得以试之耳.’取二汤壶炽炭熬之,使沸,各投墨一笏煮之.自巳及酉,取视之.张墨已融败拆裂,刘墨坚如故,叩之琅然.张乃大服.”[11]由此可知,河北墨工在用胶工艺流程上的新突破已经炉火纯青了.

3.配料的改善

中国古*墨名家为了改善墨品的耐久性、渗透性、色泽、香味、防腐防蛀等功效,还配和珍贵天然药材等添加物,从而增加了墨品的整体价值.早在三国时期,曹魏韦诞(仲将)便用胶、药物掺入煤烟,使墨发出香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笔墨》中记其“以真珠一两、麝香半两”调合.唐末王君德制墨用酢(醋)、石榴皮、犀角屑、胆矾、■木皮、皂角、马鞭草等物掺入.及至南唐时期,李廷■用藤黄、犀角、真珠、巴豆等12物掺墨.到了宋代,以张遇为代表的河北墨工对于改善墨、胶气味的香料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由此开辟了制墨用香的新时代.

张遇在中国制墨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徽墨鼻祖李廷■,宋人蔡襄即言:“世以歙州李廷■为第一,易水张遇为第二.”传说他的墨有题“光启年”者“妙不减廷■”,其“供御墨”应当是供宋廷专用(图一,2).张遇在继承李廷■改进胶剂使用手法的基础上,改进并固定了“龙香剂”配方,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龙香”墨兼具历史典故和原料来源的双重意义.元人陶宗仪引陈子兼《窗间记闻》:“(宋)熙、丰间(1068-1085年)张遇供御墨,用油烟,入脑、麝、金箔,谓之‘龙香剂’.”[12]传说“龙香剂”由唐玄宗李隆基命名,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唐明皇以芙蓉花汁调粉,作御墨,曰‘龙香剂’.”[13]又乾隆《山西通志》引《开宝遗事》记载:“景龙初,明皇为潞州别驾.一日,据案见墨上有小道士,如蝇而行,上叱之.即拜呼‘万岁’,曰:‘臣黑衣使者,墨之精,龙宾也.’帝命掌记珍藏.及登位,犹取示词臣,名‘龙香剂’.”由此可见,“龙香剂”的出现似乎和李隆基为日后夺天子位而做的准备有着某种联系,而所谓“以芙蓉花汁调粉,作御墨”的举动,无非是为其制造受命于天、文治武功的社会舆论.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河北制墨技艺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制墨技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话(二)汉制依秦而变
继秦朝之后出现的西汉和东汉王朝共存在四百余年,两汉的国家机构和官僚体制在承袭秦朝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创新,从两汉的监察制度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

中国古代民法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法制建设均采用刑主民辅、刑民不分的编纂形式。历朝历代的法律规范中刑法规范都较为发达,而忽视了对于私权益的保护,即民事立法意识。

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师德养成
摘 要:加强师德建设,对规范师德行为,提高师德水平和端正教育行业风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师德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其内涵也非一成不变,我国传统。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变革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借鉴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经典思想,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变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古代管理哲学;财。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