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目录>材料浏览

关于浮士德论文范文写作 浮士德中信仰得救主题和基督教文学影响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浮士德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1

浮士德中信仰得救主题和基督教文学影响,关于免费浮士德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浮士德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浮士德论文参考文献:

浮士德论文参考文献 以法律为主题的论文论文主题信仰的力量论文堂吉诃德论文

摘 要:本文将歌德的《浮士德》放置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西方文学整体序列中,对作品中的“信仰得救”主題进行比较分析.《浮士德》中“信仰得救”主题体现了三个方面:上帝对人的垂怜、人对上帝的坚定信仰以及人的自强不息的努力.歌德借“信仰得救”这一传统基督教文学主题,将其中神学的“上帝”替换成人学的“至善”,从而对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精神进行了高度阐释,使《浮士德》在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关键词:《浮士德》;“信仰得救”;至善

一、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西方文学与“信仰得救”主题

基督教文化是在基督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是以基督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内核所形成的文化形

态.①“基督教在塑造西方文化的传统和价值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②,包括天堂理想与人的内在冲突学说.

天堂(天国)被视为真正的理想,人需要不断追求才能进入.但人的肉体和心中魔鬼又使人堕落,那么人要得救,就要不断克制自身的和恶劣的情感,追求更高的境界.换言之,人自身越是有力量、勇气和追求上帝的精神,就越能够获得上帝的垂青和眷顾.基督教的这种思想,逐渐成为了欧洲乃至美洲大陆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在文学领域则形成了“信仰得救”的母题,也体现在歌德创作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伟大作品《浮士德》中.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德国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大量参考并借鉴了《圣经》中的素材.作品中模仿了《旧约·约伯记》的天上序幕和结尾两处最具有基督教形式的色彩.歌德将上帝和靡菲斯托分别作为了“善”和“恶”的人格化身,表现了主人公浮士德作为“人”、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新时代的积极进取的人,在充满诱惑和罪恶的道路上复杂挣扎的表现,以及最终凭借锻炼出的自强不息之精神和坚定的信仰,得到来自上帝的“永恒之爱”的拯救的理想结局.毫无疑问,歌德的《浮士德》归属于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文学序列中,但它所表现的“信仰得救”主题在19世纪以建立不同于神学体系的人学体系作为时代文化发展主流的全新文学背景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浮士德》中的“信仰得救”主题

歌德所认为的“信仰得救”是需要“神的慈悲”和对神的坚定信仰的.但是,“不断努力进取者,吾人均能拯救之”③的诗句说明,浮士德的自强不息、持续不懈的精神才是他得到上帝拯救的自身原因,也是决定因素.

(一)“神的慈悲”——人心有良善

《浮士德》的开场描述了魔鬼靡菲斯托和上帝对话的场景,他们围绕着人是否能禁住诱惑选择向善的问题而选择了浮士德作为打赌的对象.作为恶的代表,靡菲斯托指出了人的矛盾——既野心勃勃又知晓自己狂妄、试图追求高尚也贪图享乐放纵的双重品质.与靡菲斯托对于人类的否定与蔑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帝对于浮士德的选择则充满了自信.他笃定人类在努力追求的道路上,即便是受各种引诱和冲动,也仍会最终意识到良善的目的走回正途.

由于《浮士德》创作的时代处于资产阶级的上升时期,剧中的上帝形象不再是中世纪神学中被人格化的救世主,反而更接近于是一个“善”的最高理想.上帝就是信仰、所谓的“至善”,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为崇高的概念.而靡菲斯托作为上帝的对立面,他所代表的“至恶”与天帝所代表的“至善”构成了最基本的矛盾统一体,成为歌德眼中世界本原意义上的二元对立.夹在上帝与魔鬼之间的浮士德,他的向善还是堕落化为了“至善”与“至恶”之间的矛盾斗争,更成了他一生向上发展的原动力.也就是说,歌德把宇宙间的各种对立、社会上(包括精神领域中)的各种矛盾,都抽象为道德上的善与恶的斗争,是受“至善”与“至恶”矛盾所制约的过程.在“上帝”这个概念上,歌德完成了从中世纪“神学上帝”向新兴的资产阶级“人学上帝”的转换.

“上帝”已成为了“至善”的象征,那么,上帝对人的垂怜或者说“神的慈悲”可以解释为是人心中存有善的潜层意义,这点也是体现在了浮士德的人格形象中的.

浮士德对于善恶没有明确的意识界限,但是面对诱惑时在关键时刻能无意识地表现出“善”的意识.在遇到玛嘉丽特这位资产阶级家庭的小家碧玉时,急不可耐的浮士德不惜威胁靡菲斯托“别用规范来和我麻烦”,催促他设下计谋以得到和玛嘉利特幽会的机会.当真正要进行下圈套时,浮士德却不自觉地呢喃出“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的犹豫.得到玛嘉利特的芳心后,浮士德预感到自己半疯狂的贪爱即将给少女带来不幸,虽有良心谴责、却已欲罢不能无法悬崖勒马了.玛嘉利特入狱受审判,他又逼着靡菲斯托带他前去救出这被他所害的少女.在这一段剧情发展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浮士德在追求爱情满足自己的的过程中,并未在靡菲斯托的引诱下完全遮蔽了自己的良心,面对着玛嘉利特为自己所连累的苦难结局,他内心的内疚自责正是他依然有着“善”的意识才能浮现出来的.

浮士德能得到拯救,是因为能够得到上帝——“至善”的垂怜,也就是心中保有善意、存有良知,但这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因素.作为18、19世纪资产阶级上升扩张的启蒙时期,这时代所颂扬的“人”恰恰是能够敢于追求进取的积极形象.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永不满足现状的扩张精神已然比精神上的善恶分明更为重要.浮士德虽保有部分良善,但他首先还是作为一个积极进取扩展的资产阶级主义者,所以浮士德不需要、也无法“幡然悔悟归正”,只能偶尔的闪现出良善的表现.歌德这样的设置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的.

(二)对上帝的坚定信仰——人心要至善

笔者已经提出,《浮士德》的上帝形象是至善的代表,而作为信仰的对象的“上帝”指代了西方哲学世界中一贯追寻的宇宙、无限、永恒、至善等等最高指向的概念.浮士德的一切行为,无论是追求玛嘉利特、还是在帝国中施展身手,亦或是追求代表古希腊理想的海伦、指挥百姓围海造地聚敛财富,都是出自于对无限、永恒等至高概念的坚定信仰.

浮士德在剧起时,似乎是作为着一个超人近神的形象在歌德的笔下呈现出来的.他的外貌虽然是作为“神子”的人类,内心却具备着“心中的神”相似的神性.这就是19世纪理想的人的双重要求:要求享乐纵欲的感官上的欢愉满足,更要对于无限理想的追寻不懈的努力.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浮士德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浮士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浮士德中靡非斯特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識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与《神曲》、《哈姆莱特》、《伊利亚特》。

主题公园区域经济影响、建设和
【摘 要】 中国的主题公园是从深圳锦绣中华开始的,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主题公园在区域经济的城市建设、竞争力、产业链条等多方面影响广泛。本文从区域经。

贵阳市德克士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以贵阳市为例,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指出德克士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针对德克士存在组织文化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强、加盟店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