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公共安全论文范文写作 论刑法中公共安全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公共安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7

论刑法中公共安全,关于免费公共安全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公共安全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公共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公共安全论文公共安全论文安全生产论文食品安全论文2000字

摘 要:危害公共安全罪位列我国《刑法》第二章,仅次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其立法设置体现出我国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重视.然而,我国《刑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却并未对“公共安全”的内涵作出明确规定,这导致了实践中对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的困难.对此,理论界也众说纷纭,存在“不特定多数人”、“多数人”、“不特定或多数人”等观点.据此,本文通过分析上述观点,结合司法实践,认为“公共安全”应界定为: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以及其他重大公共利益的安全.

关键词:公共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罪;内涵界定

“公共安全”是我国刑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保护的法益,其内涵的界定关系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罪和量刑,對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刑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却并未对“公共安全”的内涵作出明确规定,刑法学界对此也一直众说纷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代表性的观点.

观点一: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行为.[1]观点二:公共安全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2]观点三:公共安全是指特定或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即无论是否特定,只要行为对于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造成了危险,其行为就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3]观点四: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4]

对比上述观点,笔者分析如下:

对观点一的分析.尽管以高铭暄教授为代表的该观点得到了我国刑法学界众多学者的支持,成为通说.但是包括张明楷教授在内的不少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通说将公共安全的内涵限定在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两个方面,范围过窄,有失全面.他们认为根据现行刑法分则对危害公共安全罪所确定的法定罪名,有部分犯罪有可能既不侵犯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也不侵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为例,行为人拆卸正在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上的一个价值不大但又很关键的部件,致使公用电信设备运行中断.在此情形下,行为人既没有侵犯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也没有侵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如果按照通说作解释,由于其不具备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要件,则不应认定为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对此观点,笔者认为,虽然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在外观上只是侵犯了公私财产权,但事实上也会对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侵犯,而且在特定情形下,侵犯的程度可能会更加严重.例如:发生地震、火灾、海啸、急性传染病等突发性灾害的情况下,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无疑会导致有关机关和个人无法及时通知、疏散可能受害的公众,从而贻误救助时机,进而导致公众的人身权利造成重大侵害.正是基于这一原由,我国《刑法》才将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置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当中(世界其他国家的刑法也大多如此).不过,相对于放火、爆炸、劫持航空器等会直接侵害、紧迫威胁公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行为而言,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对公众权利的侵犯要相对缓和,量刑上也比前款犯罪要轻.虽然笔者不赞同反对通说的学者的此种观点,但是笔者认为通说的范围值得反思,类似于《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公共安全,笔者建议应以“其他重大公共利益”的名义,将其并入到公共安全的内涵范畴.

对观点二的分析.观点二比通说观点一增加了“足以”二字,支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加上“足以”能够使公共安全的涵义更能符合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保护法益.[5]笔者认为,“足以”是和“不足以”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客观上已经具备了危害公共安全的条件.“足以”揭示的是实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向必然性的转化,但尚未达到现实发生的程度.而“不足以”则是说客观事实尚不具备使可能性转变为必然性的充足条件,仍停留在可能性上.“不足以”揭示出行为可能会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另一种是不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一般而言,“不足以”由于未达到现实发生的程度,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实践中有这样的案件事实,尽管发生的条件尚不充足,但是客体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已实际存在,该可能性亦即有发生的现实可能,比如手段不能犯的情形,其和一般犯罪一样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依法予以定罪;对于绝对不会对客体造成侵害的犯罪比如迷信犯,由于其不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故不能以犯罪论处.此外,“足以”一般认为是对公共安全具体危险犯的表述,而未表述为“足以”的危险状态则为公共安全的抽象危险.如果否定“足以”之外的对公共安全产生的抽象危险,那么意味着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险驾驶罪以及非法持有、私藏 、 罪、非法出租、出借 罪等罪名则无存在的根基.综上,笔者认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固然可以构成犯罪,但是“不足以”的并非完全不能构成犯罪,以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来界定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保护法益是不恰当的.

对观点三的分析.在逻辑学上,“特定”和“不特定”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二者的外延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按照以赵秉志教授为代表的此种观点,笔者认为其对公共安全的内涵可简而言之为“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这个定义显然在于强调“多数人”,而不是“特定”和“不特定”,这种观点和日本有些学者采用的根本回避“特定”和“不特定”的态度是一致的.[6]观点三相对于通说,增加了“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安全的内容,笔者认为此增加之内容不属于公共安全的内涵范畴,举例言之.例如:甲因和乙有仇,谋划以投毒的方式杀害乙一家.一晚,甲潜入乙家中,在饮水中加入足量 ,后致乙一家七口当场毙命.本案中,甲的行为是对特定多数人(七个)的生命的严重侵害,但是此种行为不能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因为虽然甲采取了投毒这种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手段,但其主观上是对致七人死亡的结果持直接故意,其客观上造成的是特定七人的死亡,并未对公共安全造成侵害或产生威胁,故对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据此,笔者认为,针对特定多数人的危害行为,其犯罪对象是特定的,并没有危及到公共安全,不符合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构成,不能将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视之为公共安全的内涵.

结论:适合公共安全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安全证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关注公共安全
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例如,2014 年“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5 年“6·1”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倾覆事件等。2015年5月。

加强公共安全基层建设措施建议
近年来,一系列基层公共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已成为公共安全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主要问题一是基层公共安全形势严峻。。

论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摘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法上语言技术粗糙;司法上运用超出此罪应有半径;且此罪与故意杀人罪关系暧昧。而此罪运用的实质问题,就是公法益和私法。

博雅英杰深耕公共安全信息化
从软件、硬件跨界做地产运营,博雅英杰有着自己的逻辑,一方面,物联网是国家战略。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和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并带来其他的稳定利润增长。。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