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季羡林评传论文范文写作 季羡林评传:立体可感的诗意表达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季羡林评传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2

季羡林评传:立体可感的诗意表达,本论文可用于季羡林评传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季羡林评传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季羡林评传论文参考文献:

季羡林评传论文参考文献 意林期刊意林杂志意林杂志订阅意林投稿

朋友圈中盛传郁龙余教授出版了《季羡林评传》一书,我非常渴望尽快看到,先睹为快.他让山东教育出版社给我寄来新书时,我刚刚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学访归来,一见装帧淡雅、大气,还散发着墨香的大16开本的样书,翻看其中的目录,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非常兴奋.季羡林先生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他的学术造诣与影响流露在字里行间.很想将内心不少的共鸣与冲动,写出来与广大的读者分享.

评传作者在“绪论”开篇写道:“‘在新旧世纪之交的中国,需要出现预流和引领学术文化思想的大学者时,季羡林风云际会,躬逢其盛,应运而出.他从考据迈向宏论,形成洪纤并重,超越前人的学术大格局,呈现出脚踏实地而高天流云的学术大气象.他从中国的首席印度学家、东方学奠基人,变成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思想界的坐标人物.’现在,我们应该进一步更全面、更深刻地评价他:季羡林是一位熔铸古今、汇通东西的大学问家,也是在全球化时代能引领时代学术思想文化潮流的大思想家.”(《季羡林评傳》,第2页)这段文字应该说是当今评论界对季羡林在学术界和文化界,乃至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的最准确、最恰当、最有说服力的评价.

《季羡林评传》的内容包括季羡林在印度学、佛学、敦煌吐鲁番学、翻译学、比较文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以及作为作家的散文创作成就和他复杂的情感世界.这些方面的表达与书写,离不开这本书的主人公、评传作者,以及诸多相关人物之间的接触与对话;离不开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真实的社会生活.凭我对季羡林先生和作者的了解,我觉做到郁龙余是写好这部评传的不二人选.而我也自信地认为自己是写这部评传书评的合适人选之一.因为我和郁龙余教授相识相知30余年,称季羡林先生为老师也有30多年的时间了,对相关的学术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的了解.评传中的书写我觉做到熟悉而不陌生,仿佛将我重新带回那些风雨如歌的岁月.我和郁龙余教授现今都已到古稀之年,有着相同的历史感受和相近的思想情感.

为了能写好这篇书评,我又静下心来重新细读了全书的各个章节,想在娓娓道来的话语中体会到作者想向读者诉说的那些认知、情感、取舍和判断;想在那些并不单纯的文字符号里发现评传主人公能够传达给后人的学术追求和教育思想.他们不再是沉默的客体,而是对话与交流的主体.在评传的“附编”中,郁龙余写到他为何要写此书,以及和季羡林近半个世纪的师生之谊.这种关系更多的是对话与交流,哪怕有时是无声的,可能是一种姿势、一个眼神,就能让人心领神会,气息相通.

郁龙余教授在书中“写《季羡林评传》的目的与原则”一节时,明确地讲述了他的写作原则:一、“客观、真实、实事求是”;二、“成就说到位,缺失也说到位”;三、“重视现象,不做现象的尾巴”;四、“对传主、读者和历史负责”;五、“不给自己提过分要求”.客观与实事求是地讲,这部《季羡林评传》基本达到了他原来设想中的要求.因为正如他自己所言:“对今天的我而言,要将季羡林的成就和缺失评价到位,是艰难的努力目标,也是巨大的自我挑战.”“将季羡林现象当作研究对象,透过现象抓住背后的本质,而不是流连、钟情于现象”,这也绝非易事.另外“如何处理好当下和将来的关系,至关重要.处理好这一关系,既是对现在读者和将来读者负责,同时也是对传主季羡林负责”等,都是郁龙余教授写作时的难点.因此,他诚恳地坦言:“知难行亦难.虽有以上认识,在具体行文间,能否时时贯彻,需要刻刻自省,亦需读者方家批评指正.”(《季羡林评传》,第637—639页)以我对他的了解,可以说,“此言不虚”.因为“季先生是我们时代的镜子,社会的良知,学术的标尺,民族的宝贵财富”(《季羡林评传》,第640页).而郁龙余教授用10年时间,撰写了第一部全面评述季羡林这位世纪老人近百年的一生,实属不易.季老极其复杂的人生经历、深奥莫测的情感世界、晦涩难懂的语言禁区、卓绝前人的学术研究,是晚辈后学难以望其项背的.郁龙余教授自谦说:“不揣谫陋,不顾学力不逮,鼓起勇气拿起笔来开始撰写《季羡林评传》.”其实不然,他生活在季羡林先生留德10年后的季羡林时代的氛围里,并有幸投其门下,又有几十年近距离接触季羡林的机会和亲力亲为的努力,最后勇敢地担当起这一时代的重任,责无旁贷地写出50多万字的《季羡林评传》,这真是中国东方学界的伟业创举.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意义.

文章鉴赏与人物品评本来已非易事,而对季羡林先生这样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的学术与人品要进行准确、客观的评论岂不更是一件万难的事.对于评传作者郁龙余教授而言,他做了如此艰难的选择,并知难而上的原因,除了要实现自己十几年前对季先生的承诺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对季先生学术的追随,对季先生人品的敬畏,以及他个人学者型的思考与探究.因此,他的评传写做到颇有文化诗学的色彩,哲理与文采相做到益彰,形成一种诗意性的表达,让人赏心悦目.这种诗意性的表达主要表现出“立体感”“距离感”“历史感”“真实感”和“责任感”五个特点.

《季羡林评传》的“立体感”使人觉做到书中主人公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真人形象.早在10年前,我曾和郁龙余教授谈起过如何给季先生写评传的事.因我在当时曾编写过《我这一生———季羡林自述》一书,也有想进一步写评传的想法,又觉做到不是很有把握.郁龙余说平面的季羡林评传好写,如果写成立体的那可就难多了.我知难而退了.可见当时他已有思想和材料上的准备了,想写一部具有立体感的季先生评传.

当下,学院派的学人写很感性的人物评传类的文字,大多会受到学界同人的讥讽;而评论性的文章若写做到很散文化,则又会被学界同人视为异类.因为传统的学院派写作,较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演绎等学理层面的东西,而缺乏感性的陶冶和诗意的表达.有些文章看上去犹如干瘪的肌体,缺乏鲜活的灵性.而评论文章写做到过于散文化,则又使表达缺乏理论深度与批评力度.只有像郁龙余教授这种智性的作者,才能将二者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化的文字叙述配以具象化的图像,图文并茂,二者浑然一体.据粗略统计,书中有实物、图像扫描58幅,有照片128幅,很多照片都是第一次发表,此外还有变字体引文61处,注释的版式独特,设计新颖,文笔灵活.书中既有历史事实的钩沉,又有社会现实的反思;既有人物的心理展示,又有人物的言谈举止;既有人物写的文学语言,又有活化石般的口述.如此全方位、立体式的描述使一代真实的东方大哲的形象由开始模糊变为逐渐清晰,由平面板滞式的客观描写,移位到灵活多样的立体展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谈话和语言,它使人物由死而生,成为一个有语言和思想交流的活体.这样的诗性表达使《季羡林评传》的文字摆脱了八股文风,走出塔,既顶天,又立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成为一种较完美的、新型的书写.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季羡林评传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季羡林评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

国学大师季羡林趣事
国学大师季羡林幽默豁达、兴味盎然,一派乐天知命、风光月霁的样子,时常演绎出一些让人捧腹的趣事。生活趣事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

季羡林的文艺伦理思想核心内容
摘 要: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本人从其散文、自传等文学作品的研究中,总结归纳其文艺伦理思想。

格林电器和美菱电器股利政策财务因素对比分析
股利政策是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公司的股利分配不仅受到公司的股权结构、经营状况、公司治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影响到公司能否持续经营,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