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社会心理论文范文写作 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社会心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6

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社会心理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社会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当代音乐杂志音乐期刊企业文化期刊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

摘 要: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紧密联系着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心理状态,在历史的延续下引申出不同的音乐文化主题,并出现了“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以及与之对应的各种观念意识.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被浮躁、飘渺、自负的心理所充斥,是新旧时代更迭的必然过程.本文通过对近百年来历史心态的延续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不同的文化主题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意识形态观念,针对在向新的“轴心时代”过渡过程中,人类要面对的问题与形势作出判断.

关键词:音乐文化;审美;社会心理

前言:社会心理指的是,以时代精神为聚焦点,通过观念意识的方式,反应出该时代在经济生活、社会秩序、环境人口、道德科学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从而产生某种普遍心理状态的现象.社会心理的形成,源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形势,当这个时代逐渐接受以观念意识方式存在的社会心理时,就会集中反映出精神聚焦点的心理趋势及审美追求.它是人类思想观念的重组与延续.

一、历史延续

雅思贝尔斯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远古时期,有了语言、工具的初步应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了古代高级文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开始奠定;科学和技术的时代,中世纪末期产生萌芽,17世纪奠定理论基础,18世纪初步发展,并在最近几十年急速迈进.雅思贝尔斯将第三阶段称为“轴心时代”,他认为,人类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注重精神思考,有了对哲学、宗教、艺术的初步探究,,我们今天所处的迪斯时期正将人类导向下一个轴心时代.

我们不能完全同意雅思贝尔斯的观点,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社会正如雅思贝尔斯语言的那样,许多旧的东西在破除,而新的东西却无从建立.当人们对现实的问题感到无措时,将求取援助的手伸向传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近年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西方音乐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如何发展我国音乐文化审美成为当代人值做到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的“大融合”是文化发展的趋势.但是,在一体化的同时也要保证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艺术是以展现个性特征为目的存在的,国家与民族之间文化的不同,才能使人类协调发展.

二、危机与困境

改革开放导致国人的心理状态遭到严重冲击,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处于“完全真空的”历史状态.但在流行音乐做到以盛行之后,国人很快填补了“空白”的社会心理状态.

如果脱离了人的需要,音乐的存在就没有了它原本的必要性,而在人类找不到自己目前所需要的意识与观念时,就会为建立下一个“轴心时代”怀疑现存的理由与属性.文化否定的思想殃及了音乐文化领域,否定新音乐,批判“音乐西化”,导致一大批中国作曲家的呕心之作被戴上“不是真正的中国音乐”的帽子.“传统”不能孤立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靠外在与内在条件的结合,没有新观念的产生,“传统”就不能称之为“传统”,传统也是经过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而逐步演化为传统.中国音乐的传统已经是多种音乐文化的集合体,这种集合是文化交流与碰撞所产生的精华积淀,是审美意识的融合.在其中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吸收,是其具有了更加稳定的本质属性.趋于多元化发展的当今世界,如何发展多元文化是各个民族都应思考的问题.科技文化的诞生,使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遭到入侵,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多元化的特征是创造,创造的内容取决于传统文化中的可塑之处.传统不是不变的,只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使传统,做到以生存.只要有“和而不同”的思想追求,就能够使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将诸多优秀文化囊入怀中,促进中国当代音乐审美的提高.

三、选择与接纳

在当代的音乐文化中,“新潮音乐”和“流行音乐”成为事实选择和感性接纳的典型案例.它们的诞生与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密切相关.新潮音乐诞生之始,人们正处于“空白”状态,对于“跟着感觉走”的新潮音乐没有过多的思考其意识形态,且它与现实社会浮躁、焦虑、自恋的社会心理直接挂钩,成为人与社会在异常形态下的对话.音乐正在通过理论和实践向人们宣扬:音乐的世界已经如此辽阔,所有的声音和模式都可以成为音乐素材,所有的传统都可以抛弃.“什么是音乐”,逐渐向“什么都是音乐”过度.

“流行音乐”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文化,其利弊一直是人们探讨的关键.“流行音乐”既不能代表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不能代表所有国人对音乐文化的审美标准.在流行音乐中,音乐本身的参与意识和介入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被词语本身所扭曲,直接了当的歌词,从内容趋于形式、从所指趋于能指、从行为意识趋于语言宣泄,各种失意的基调成为他们反抗绝望的精神偶像,对爱与性的玩味能指掩盖了所指的本意.这种从超载模式转入空载模式的语言宣泄,断送了语言本身的意义.

音乐的本质是精神与现实对话的升华,是刻意营造的抽象,是源于现实,超越现实的艺术.音乐一旦失去其超越性,就会丧失它的本质精神,出现“新潮音乐”和“流行音乐”盲目、极端的现象.

结论:

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正是雅思贝尔斯所预言的“新的轴心时代”,虽然“新的轴心时代”具备的一些社会现象逐渐显现,但是距离“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还会有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尽管人类被虚无、浮躁所包围,但起码人类本身还是真实的,人类的努力与反抗也是真实的.转型时期的无秩序音乐文化审美心理,并不能代表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方向,但它带给我们的警示值做到国人深思.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J].中国音乐学,2001,01:111-119.

[2]邹建林,彭晓凤.音乐审美趣味特点的社会心理观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04:114-119.

[3]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J].社会科学辑刊,1997,04:119-126.

[4]龙飞.音乐审美及其社会价值[J].绥化学院学报,2007,06:96-97.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社会心理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社会心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摘要】音乐教学需要遵循特定的教学范式,“技术理性”主导下的音乐教学强调“双基”的学习和音乐教学的程式化模式。随着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的文化转向,作。

从地名看中美社会心理与文化差异
摘 要: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其是记载某一地区社会发展的“活化石”,因而极具稳固性、延续性。本文将从地名角度探讨中美两国社会心理以及文化差。

鲁迅胡适底层立场文化社会心理探析
摘 要:鲁迅和胡适是中国新文学和新文化的重要开拓者。高远东评价说“鲁迅是药,胡适是饭”,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的思想价值正在日益凸显,有关二人思想。

当代消费主义语境下视觉文化审美反思
摘要:后工业文明时代图像侵袭无处不在,它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也是后现代文化的重要表征。本文以消费主义语境为研究视角来探讨视觉文化的特性,并指出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