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语言谬误论文范文写作 新闻报道中语言谬误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语言谬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6

新闻报道中语言谬误,这是一篇与语言谬误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语言谬误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谬误论文参考文献 新闻总署期刊查询入口语言教学和杂志新闻投稿网站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

摘 要: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对大众具有重要的语言示范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一些语言谬误,如:语音谬误、文字谬误、词汇谬误和语法谬误等.这些谬误不仅会干扰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也会损坏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应当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管理,全面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努力消除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谬误,从而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闻报道;语言;谬误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5-0138-04

近年来,新闻报道以其极强的传播性及影响力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成为现代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历史发展中,产生并用来思维和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能够*们表达细致而丰硕的感觉和思想,可以被看作是客观化了的精神.[1]而语言是新闻报道的外在表现形式,新闻报道的语言追求主要是严谨和规范.但当下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并不符合汉语规范的语言谬误,如:语音谬误、文字谬误、词汇谬误和语法谬误等,必须引起重视.

一、新闻报道中语言谬误的现象

(一)语音谬误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2]新闻报道在语音方面的谬误一般出现在以视频或音频形式传播的媒体中,主要有多音字误读、形近字误读和变调误读等.

孙修章曾对新闻报道的语音谬误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监听,发现 电视台《新闻联播》平均每30分钟错读1.2次,而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平均每20分钟错1.8次,平均每次节目都有一次以上的误读.[3]在这两家普通话水平最高的新闻媒体中尚且如此,可见语音谬误在新闻报道中的普遍性.

在2010年6月4日的《共同关注》中,央视主持人就在报道黄庭坚的字被高价拍卖的这一条新闻时,把其中的“加上佣金,成交价高达4.368亿人民币”中“佣金”的“佣”(yóng)字读成了该字的另一个读音(yōng),这是属于对于多音字的误读.在2015年5月的 一台《新闻联播》中引用孙中山先生的“天下大势,浩浩汤汤”时主持人将成语“浩浩汤汤”的汤(shāng)读成了“荡”(dàng),这是由于人们误把“浩浩汤汤”和形近的“浩浩荡荡”等同起来,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字,读法也是有差异的.而在 赛2007年6月的新闻报道中,体育频道的主持人将“勉(mián)强”中的“勉”读成了(miǎn),此处为两个上声连读,前一个上声应该变为阳平,后一个保持不变,所以“勉”应该读作(mián),此处属于变调误读.

(二)文字谬误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 际工具.[4]新闻报道在文字方面出现的谬误以别字居多.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错繁、错简和不规则用字等情况.

2017年8月《网易新闻频道》有一篇名为“八一勋章获得者印春荣载誉而归”的新闻,其中写道“即使和妻儿通话,也是言简意骇”,此处把“言简意赅”错写为“言简意骇”;在2017年9月《凤凰财经》中一篇新闻的大标题“王岐山:再接再励,向党和人民交上优异答卷”中,就把“再接再厉”错写为“再接再励”,这都属于别字的情况.此类错误在文字谬误中总占比最大,错误的原因多是混淆了形似字、音同字以及义近字.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文字的繁简误用情况,如:在2017年在《华夏经纬》中有则新闻标题是“建设本就会重迭”中把“重叠”错作“重迭”.其实,在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恢复了四个繁体字:“叠、覆、像、啰”,这四个字恢复原字原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可是新闻报道中还常见“重叠”错作“重迭”,“天翻地覆”错作“天翻地复”,“好像”错作“好象”,“罗唆”错作“罗唆”等现象,这便是将繁体字错误的简化了.[5]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一些新闻报道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兴网络文字,如用“酱紫”表示“这样子”、用“555”表示“哭泣”,用“orz”表示佩服得五体投地等,这类新兴文字运用非通用汉字或者符号、数字等非汉字来替代通用汉字.此类情况则多是使用者故意为之,具有某种反汉语传统和反汉语规范的趋向,对于汉语文字发展的意义有待进一步商榷,学术界对此也还存在一定争议.[6]

(三)词汇谬误

词汇又称语汇,是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7]新闻报道在词汇方面的谬误主要有望文生义、错误使用词语情感色彩以及不规范使用词语等.

每年夏天,随着天气的大热,“七月流火”也成为了媒体中大热的词语.比如:在2017年的《东方网》中有一段话:“尽管七月流火,前来赏荷品莲的市民还是络绎不绝,让炎热的夏季等”文中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的炎热.然而,“七月流火”其实是说,火星西行,是形容天即将要凉了,而不是像报道中使用的那样形容天气热.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望文生义而导致了错误理解词语意思.而在《中国教育报》中有一篇报道写到:“至于趋之若骛地来上计划外自考本科,更多人是看好等”在此处作者对于“自考本科”其实是持赞同的态度,但“趋之若骛”一词原本是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具有贬义色彩,此处显然是错误理解和使用了词语的情感色彩.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兴词语:网络语、外来词和意译词等也流行起来.如:在2016年10月由广西小哥独特口音而走红的“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在爆红后被众多新闻媒体相继使用.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讲,该词语不仅读音有误,写法也有误,而且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交际障碍,应当废止.

(四)语法谬误

语法是语言中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新闻报道在语法方面出现的谬误主要有成分赘余或残缺、搭配不当和歧义等情况.在2017年6月,演员印小天被前妻骗婚后首次接受采访,不少媒体将新闻标题写成“印小天骗婚后首次现身等”,但其实他是“被骗婚”,是“骗婚”的受事主语,而不是施事主语,此处是将施事主语和受事主语颠倒了,应当写作“印小天遭骗婚后首次现身等”或“印小天被骗婚后首次现身等”.在2015年4月的《楚天都市报要闻版》中,关于高考考生预约 的新闻中写道“武汉市 局户证部门采取‘绿色通道’”.此处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采取”和“绿色通道”不能相搭配,可以改成“采用‘绿色通道’”.[8]2006年1月的搜狐新闻中,有则新聞标题为“夜幕故意撞人滋事拔刀敲诈劫取钱财”,这是一条主语省略的标题,句中“夜幕”在这里是表述条件的,应该用介词结构或方位结构来表现,改为“趁夜幕”或“夜幕下”才为正确.而在2014年10月的《齐鲁晚报》中,形容国庆期间,当地动物园人流量的一则新闻中,作者将标题写为“1800只动物,一天看了14万人”,此句话既可以理解为一天有14万人去看了这1800只动物,也可理解为这1800只动物看了14万人,标题意思表达不清,造成了读者在理解上的歧义.

结论:关于对写作语言谬误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逻辑谬误24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现象合理性分析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新闻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原因、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合理性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关键词:新闻。

全媒体时代,汽车新闻报道方向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媒介分界被打破,报纸、广播、电视及新媒体的不断进步,各类媒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媒介融合的趋势,全媒体时代已来。

如何增强国际财经新闻报道现场感
摘 要:传媒业态发展一日千里,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国际财经新闻报道更是如此。互联网和全球化正将一个个遥远的国度拉近为“地球村邻居”,中国的读者对。

经济新闻报道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话题,社会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尤其是经济活动的开展更是离不开人类的智慧。因此经济新闻报道应该从人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