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大众论文范文写作 民歌和大众: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左翼支脉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大众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8

民歌和大众: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左翼支脉,本文关于大众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大众论文参考文献:

大众论文参考文献 台湾问题论文大众投资指南杂志大众文艺投稿大众文艺杂志社

摘 要: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左翼支脉,是1970年代台湾左翼文化运动中具有明显行动意识的的一支.李双泽的独立创作有意识地把底层群众作为对象,呈现了他在民歌与大众结合上的尝试,为日后带有左翼色彩的“淡江—夏潮”民歌路线做出了示范;夏潮的介入使得这一路线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方向性,它在民歌演出的组织、与学院派争夺话语权及鼓励民歌创作上都做出了努力,体现其对民歌大众化的思考;在民歌走入民间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单一,在面对政治压力和新兴音乐工业的合围下,民歌运动的这条左翼支脉不得不面对中断的局面.

关键词: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左翼;大众;李双泽;夏潮;杨祖珺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3)6-0052-10

作者简介:罗曼莉,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文学博士.

发生在1970年代中期的现代民歌运动,如蒋勋所说,在当时“其实并没有‘民歌运动’这个名称,也没有‘校园歌曲’这个名称”①.而在后来它之所以能被称为“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股由大专青年发起的“唱自己的歌”的风潮除了改变了整个台湾流行乐坛的风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到社会运动以至党外的运动.

“现代民歌”这一称谓来自杨弦1975年9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民歌集》,该专辑收录了当年6月“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推出的杨弦将余光中诗歌谱曲而得的八首歌(外加一首同样谱自余光中诗歌的《回旋曲》),这一场演唱会和这一张专辑,后来被公认为现代民歌运动的发端标志.

对于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一般延续的是张钊维在《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台北:滚石文化,2003年)中的划分和界定.张钊维将这一时期的现代民歌运动发展分为三条路线:以由杨弦、余光中带起的“中国现代民歌”路线,以李双泽、杨祖珺为代表的“淡江—夏潮”路线,以及后来在新兴音乐工业下发展的“校园民歌”路线.这一划分首先体现了出现时间的先后,其次它反映了民歌运动的三个层次,从知识分子层次的探索到回归民间的非学院派化过程,再到大众化的普及.

然而张钊维对“淡江—夏潮”路线论述有两点值得质疑:首先,他将“淡江事件”作为这一路线的起点,忽略了早于此前,李双泽在《歌从哪里来》中的思考;其次,由于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张钊维的论述混淆了李双泽的创作与夏潮之间的先后作用关系,而这一点是影响这一路线发展的重要关节.

因此,从时间轴上重新梳理,才能准确理解这一左翼的民歌运动中,民歌与大众结合的重要特征.“淡江—夏潮”路线开始于李双泽以土地和人民为对象的个人创作,而后《夏潮》杂志以及相关人士的介入,使得这一脉的民歌运动成为一九七○年代左翼文化运动中具有明显行动意识的一支.

一、“唱自己的歌”与“歌从哪里来”:

李双泽的独立创作

1970年代初,与由保钓运动而起的民族主义浪潮相接,回归乡土的自觉性意识在台湾青年学生中抬头,带动台湾音乐界民歌本土化的兴起.比起整个乡土运动对于民族意识的高举,民歌运动的开始更重在对“自我”的强调,体现出青年的反叛色彩,包含着与、主流对立的意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台湾国语乐坛的主流,一是承继三十年代旧上海歌曲,二是从日本哭腔而来的闽南语歌,再加上普行的“爱国歌曲”,使青年感到没有描写自己生活和情感的歌.由于六十年代西化的推行,加上国语歌中找不到适合他们的内容,青年一辈更喜欢听西洋音乐,也乐于翻唱西洋歌曲.然而在七十年代初几番国际政治事件之下,西洋歌曲也陷入了尴尬境地——西洋歌曲如民谣中带有的清新感和反抗性是为青年学生所喜爱的,但在高涨的民族情感之下,反美反西化,又使唱不唱成为一些人心中纠结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境下,“唱自己的歌”、“唱我们的歌”成为歌曲改革的首要动因.

最先在此做出实践的是杨弦.

杨弦在“中国现代民歌集”中的九首歌都取自余光中的诗集,除《回旋曲》外都是直接用余光中的原诗谱曲而成,其中八首来自《白玉苦瓜》(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年),一首改编自《莲的联想》(台北:文星出版社,1964年).

余光中《白玉苦瓜》收录了其“摇滚”时期的诗歌,格律工整,语言单纯,近乎歌词,从内容和形式上多体现出他深受美国民谣和摇滚乐影响,另外也有他几首著名的乡愁诗.杨弦所选择谱曲的几首诗,一部分是美国民谣式的,《江湖上》中反复问句的句式和内容安排都可以说是对鲍勃·迪伦(Bob Dylan)在六十年代为反越战而作的名曲《Blowing in the Wind》的致敬,“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直接借用了鲍勃·迪伦的副歌原句;《民歌手》中对民歌手形象的描写,“给我一张铿铿的吉他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我是一个民歌手/一边唱一边走/一个新的世界我走进”,描写出美国民谣歌手最常见的形象,也是美国民谣中常见的流浪追寻主题.另一部分则选用了体现出中国意识的乡愁诗,《乡愁》、《乡愁四韵》、《民歌》属于对中国的怀念和想象,《回旋曲》(改编自《莲的联想》)则有中国古典常用的意象.

这里可以看出杨弦对“自己的歌”的解释——符合当下青年生活状态、内心所想.在歌的来源上,因深受美国民谣影响,他借取了美国民谣的常见内容,表现对人生的迷茫和寻求新生活的渴望(《江湖上》、《民歌手》);由于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情感上的趋近,他选择了有着明显中国意识和情感的乡愁题材(《乡愁》等).杨弦的“中国现代民歌集”,其内容上使用的是知识分子的诗歌,在音乐形式上则体现出西方民谣的影子,也首先在大专学生中引起反响.

同一时期,淡江的李双泽对于“歌从哪里来”体现了与杨弦不同的思考.1976年11月30日,他在《歌从那里来?》中写道:

等从六十二年底,我们就一起努力着要做自己的歌,要唱自己的歌.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大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大众方面论文范文。

台湾民歌之母陶晓清真诚和创意是我对音乐的标准
陶晓清台湾资深广播人,作家亮轩(本名马国光)之妻,音乐人马世芳之母。从1975年开始陆续在自己的节目里播放年轻人的原创歌曲,引领了1970年代。

政治和文艺的合谋:五十年代台湾报纸副刊
摘要:20世纪50年代是国民党在台湾推行文艺政策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些文艺政策的推行经常诉诸道德或 内化于社会集体的无意识。当时副刊推动“战。

民歌里的爱情
家境稍好,阿爸便从天津托人买来红梅牌收音机,后来又买呼和浩特产的天鹅牌黑白电视机,让我们一帮小孩快乐了许久。更小的时候,家里只有队里一根电线接。

民歌畅想
民歌是座坟每年清明都要回到葬我祖先的山头把一叠叠清明纸,插上坟头然后,再添几铲新泥老远,就能看到一只只白鹭飞翔的清明纸点缀山野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