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考辨论文范文写作 误用成语考辨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考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误用成语考辨,这篇考辨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考辨论文参考文献:

考辨论文参考文献 软考论文范文

摘 要:成语误用是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现象.本文通过考辨三个易误用的成语,解释导致误用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避免成语误用的关键做法——考究字、词义以及由字词组合而成的成语整体意义,力求见微知著,促动中学语文成语教学,进一步强调成语的规范使用.

关键词:成语 误用 望文生义 以今度古 断章取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24-02

1 引言

许多词典、古籍以及网络上的新闻、文章对一些词语和成语的误用现象屡见不鲜.目前,对成语语义的错误理解,是人们运用成语的主要误区,也是学界在探讨成语规范时的焦点问题.而所谓“成语的误用”一般也主要是指曲解词义、应用错误的情况.人们对成语的语义误解及误用主要有三种类型——“望文生义”“以今度古”“断章取义”,而导致误用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避免成语误用的关键做法在于考究字、词义以及组合的整体义,同时强化母语意识.

2 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是最为常见的误用成语现象之一,即不了解某一词句的正确含义,从字面上理解成语,得不到正确的解释.许多成语语义被曲解大多是由于使用者对成语字面意思所产生的基于思维定势的理解.如对“安土重迁”“不以为然”等成语的误用.以下举成语“人定胜天”为例说明.

“人定胜天”来源较早.人们往往认为“定”表示“一定”或“安定”义,将“人定胜天”误解为“人力定能战胜自然”或者“人心安定便能战胜自然”.例如:

(1)“人定胜天”的完整语义应当是:人能够定,方能胜过天,或承受天.(广州日报-大洋新闻2009年8月6日)

(2)人定胜天的意思不是说,人一定胜天,而是当一个人心定了之后,他就能够战胜一切.(文章阅读网2011年10月25日)

(3)人定胜天,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台风带来的灾难.( 会网2014年8月11日)

上述例(1)(2)将该成语理解为“人有足够定力,便能胜过天”,而例(3)则将其理解为“人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均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只能说逐步认识和利用自然,而不能说“一定能战胜自然”,更不用说几千年前的古人了.另一方面,若将“定”解释为“人心安定”,和“胜天”也无法构成强有力的逻辑关系.究其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定”字的理解有偏误.古时候“定”有“强”义,“人定胜天”的“定”应为“强”义.如:

(4)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史记·伍子胥传》)

(5)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宋·刘过《襄阳歌》)

例(4)是成语“人定胜天”的来源.如果将这一句中的“定”理解为“一定”或者“人心安定”,则前后两句逻辑矛盾.由此可见,“人定胜天”不是“人一定能战胜自然”,而是指“人的力量强大了,就能够承受和抵御自然带来的福祸”.

3 以今度古

以今度古,是指今人忽视成语产生之初的正确义,多以对成语或成语中的某个字、词的现有意义去理解或使用该成语.这一类误用和“望文生义”一类有极大相似之处,比如对“不刊之论”“危言危行”等.以“曾几何时”的误用为代表.

“曾几何时”语出自唐代韩愈 《东都遇春》一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该词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而和其表义相同的还有以下两例:

(6)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和幼将亦皆颓然老矣.”(清·周亮工的《书冯幼将画竹卷後》)

(7)旧岁路中把晤,叨领盛情,曾几何时,而逮忘耶.(清·袁枚《续子不语·露水姻缘之神》

上列诗文中的“曾几何时”表示“才多少时间”的意思,表述某种事物变化之快.

在现代白话文作品中,也能看到“曾几何时”的使用:

(8)50年代北京等莫斯科餐厅开始营业等上菜的一丝不苟的程序都引起了真诚的赞叹.曾几何时,莫斯科餐厅的名称依旧,您点完菜等五分钟内全给你端过来,还喊一声“齐了”.(王蒙《吃的要素》)

“曾”,一读为“zēng”,另一读为“céng”.读为“zēng”时,《汉语大词典》第一条将其释为副词“乃;竟”.例如:《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曾,乃也.”读为作副词的“céng”时,《汉语大词典》释为“尝;曾经”.《墨子·亲士》:“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唐·王梵志《前死未长别》诗:“义陵秋节远,曾逢几箇春?”“几何”,犹若干、多少.《诗·小雅·巧言》:“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马瑞辰通释:“尔居徒几何,即言尔徒几何也.”“时”,即是指“时间”.

无论究其语源,还是以往运用的例子当中,“曾几何时”都是用以表示“时间才过去没多久”,因此这里的“曾”应该读“zēng”,解释为副词“乃、竟”,可以用于表达说话人对于时间过去飞快的感叹;而不应将“曾”读作“céng”,将“曾几何时”理解为“曾经什么时候”或“不知从何时起”等义:

(9)曾几何时,她是我作为女人的第一楷模.《现代家庭》1995.5)

以上例(9)所表述和感叹的,并非某种事物的变化之快,甚至根本没有涉及什么变化.句中的“曾几何时”当然也不是“才多少时间”的意思,甚至恰恰相反,似乎分别是“不知从何时起”等等意思.显然,这对“曾几何时”的误用,同“曾几何时”的正确义毫不相干.

4 断章取义

对成语的“断章取义”,是指不顾整个成语的内在涵义,孤立地取其中的一字或一词的意思来作为成语的整体意义.这一类被曲解的成语也有很多,如“学而优则仕”“人尽可夫”“学而优则仕”等.以下列举“休戚相关”作说明.

“休戚相关”出自《国语·周语下》:“晋孙谈之子周(晋悼公)适周,事单襄公等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等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是说晋厉公当权的时,将许多公子排斥到国外去.有个叫姬周的公子(即后来的晋悼公),被放逐到周国去侍奉单襄公.姬周虽然离开晋国,却十分关心晋国的情况.晋国有忧患他无不为之悲戚,有喜庆他无不为之高兴.这里讲的是个人和国家的关联.但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一些滥用“休戚相关”的现象,例如: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考辨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考略与考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西厢记第一主角之考辨论释
摘 要:明人王世贞在《曲藻》中称誉《西厢记》为“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可见《西厢》一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然而其第一主角究竟是谁,。

黄庭坚清明创作时间考辨
摘要:关于黄庭坚名作《清明》的系年,各家说法有异,却无明确考证。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1 作于熙宁元年黄庭坚赴任前返乡时期;2 作于黄庭坚被贬宜州。

司马光砸缸发生地考辨
摘 要:“司马光砸缸”故事发生地有洛阳说、光山说、凤台说等多种说法,有待考辨。该故事最早见于宋代笔记《邵氏闻见录》,今结合司马光之父司马池的任职。

古代疏文体功能考辨
摘 要:学界普遍认为“疏”文体属于古代训诂体例的一类,其功能为训诂,这一观点相对片面。伴随历史的发展,“疏”文体也逐渐承载了其他两种重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