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批判性论文范文写作 技术和文化传播:对新媒介文化的批判性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批判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6

技术和文化传播:对新媒介文化的批判性,关于免费批判性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批判性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批判性论文参考文献:

批判性论文参考文献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农村新技术杂志企业文化的论文企业文化期刊

摘 要:新媒介技术取得了不同于传统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其以交互性、即时性和小众化等特点拉开了与旧有技术的距离.既有研究多从中观和微观视角切入,认为新技术催生了新的文化产品,它与传统媒介技术背景下的“大众文化”有着质的差别.不同的研究视角决定了提问方式和分析路径的根本差异,本文中采用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社会批判理论的宏观视野,考察“技术”与“理性”的内在勾连,分析内置于两者间关系的三重维度,并以之为逻辑出发点来探问新文化在实践与技术层面的可能性,尝试对新媒介技术支撑下的媒介文化给出另一个层面的回答.

关键词:媒介;技术;理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6-0179-13

作者简介:李 敬,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上海 200235)

一、、文化的概念与研究的视野

与现代媒介技术形式勾连在一起的文化,依据由技术所决定的传播方式的差异,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称为“大众文化”和“新媒介文化”,以此来强调传播方式以及信息内容的不同.倘若前者有着老套、陈旧的意味,仿佛后者便天生裹挟了“新鲜”气息:小众化、内容个性、风格多元、互动便捷等但是,倘若我们尝试用“新鲜的”“的”“创新的”等描述来概括与“大众文化”拉开距离的“新媒介文化”,必须对如下问题谨慎分析:文化,在归根结蒂的意义上,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精神形式和行为的结果.1因此,对媒介文化的讨论,根本上是对媒介技术与人之关系的讨论,它关涉到技术之变迁对于人的精神样态的影响.诸如,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使用,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是否意味着作为技术使用者和信息接受者的“人”,他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原有的、旧媒介技术下的、“被动的”受众,是否在新技术中获得“解放”?总而言之,我们要追问的是,在媒介技术激变、数字电视和移动传播充斥我们生活空间的时代,技术之“新”是否意味着文化之“新”?我们该如何看待技术变革中的文化生产?

回顾传播学领域关于技术变革与文化变迁的既有文献,根据研究视角和切入点的不同,研究主要从中观和微观视角的两大层面四个层次分别展开(见下图):

我们看到,在微观研究层面,技术层次的积极媒介使用,以及文本内容层次的抵抗式阅读,两者皆为微观研究所给出的较乐观倾向的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在中观层面的研究中,由于“人”,是被置于社会实践的丰富场域之中,在多元力量的权衡与较量中,相对于积极的技术使用来说,更容易发现人被媒介技术所捕捉的一面.我们发现,不同的研究结论,取决于对要素的具体理解和研究视角,我们在如何切入“媒介技术”,是从文本还是技术的层次?如何理解与媒介相互作用中的“人”,是作为技术的使用者1还是信息的受者2?再者,把技术与人的互动环节置于相对单一的情境之中,还是放置于几个不同的社会场域中?因此,不同的研究结论并不构成真正的矛盾,而是对研究对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丰富呈现的结果.

不难发现,当下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观与微观层面,宏观视野缺席.我们知道,不同的视野决定了不同的提问与回答方式,而对研究对象展开全面考察,必然要求观察视角的全面性,一旦微观角度与总体性视野之间发生割裂,研究的缺陷自然不可避免.诸如英国文化研究的受众研究范式可谓是对社会批判理论的反拨,莫利的“主导性解码”之积极受众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背道而驰.相悖的两种媒介文化研究理论,描绘出两幅全然不同的受众图景,而它们的差异并非是理论上的矛盾,而是不同的研究视角下所给出的评判差异.诸如关于莫利的受众范式,尼克·史蒂文森指出,莫利割裂了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未曾提及取决于阶级和性别的物质资源和象征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另外,莫利和其它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批判理论一样,过分强调媒介内容的影响方式,而忽略了媒介本身就构建着社会生活,媒介所制造的休闲意识形态不可能在文本中找到.1我们看到,对宏观视角的忽视必然会影响研究的整全性.补足媒介文化的宏观视野研究,有重要理论意义.

倘若我们从西马之社会批判理论2中汲取养料,以之作为宏观视野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可以对基本要素“媒介技术”和“人”给出这样的基本理解:首先,文本和技术两个方面不足以囊括对“媒介技术”的分析,很重要一点是,技术注定是与资本的联姻,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活世界与技术之间的内在关联;其次,无论是作为使用者还是接受者,他们都是作为技术之对象的“人”,马克思和韦伯等都对之做过深入阐述:当技术与资本联姻的方式被应用,它将自成系统并获得自我合理性,技术不再从属于人,反过来站在人的对面,并迫使人为了进入和顺应系统不得不放弃大写的“主体性(Subject)”.在这样的社会批判视野中,人与技术的关系亦是人与技术体系所表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系统间的关系,它要探问的是作为理性主体的人将以怎样的方式面对技术?技术变迁的意义,最终坐落于对社会系统中的人的存在样态的思考.

關于新媒介文化的研究,前文引用了西美尔(Georg Simmel)的文化概念,即文化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精神形式和行为的结果.在这样的人本主义视野下,媒介文化自然是立足于“人”而展开的对技术与人之关系的讨论,它体现在诸如英国文化研究和政治经济批判对“人”的关照中,即当“人”被置于微观的媒介使用情境或中观的社会场域时,在对文本意义积极阐释的过程或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媒介对人的影响.这种人本主义精神当然也是社会批判理论3的精神内核,社会批判理论更加鲜明的强调,文化研究所内置的反思维度不容忽视.西马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人物阿多诺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并不仅仅去满足人类的需要,它同时还对支配人的僵化关系提出反抗,因而予以人类尊重.但是,当文化被全部同化并整合进这种僵化关系的时候,人类就再一次遭到贬低”4.我们看到,在阿多诺那里,文化所关照的不仅是为了应对“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而给出行动的小写个体,而是把人推至大写主体的高度,即“文化”的考察必须把人本身作为目的,从而对社会系统合理性的批判性研究是绕不开的环节.在这样的视野中展开媒介文化研究,意味着人必须保有与技术系统之间的张力,对技术系统之“工具理性(instrument reason)”进行深度剖析是研究得以展开的内在支撑.

结论:关于对写作批判性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批判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新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分析
【摘要】在电视节目中,电视新闻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通过电视媒体进行报道。

分析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新闻的传播特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对大众产生吸引力,得到大众的关注,做到直观的、时效性的信息传播,从而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电视媒体的新闻传。

新媒介技术在电视新闻节日中的运用
传播学领域有一种观点:媒介即技术。它认为技术的变革对媒介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日臻完善,我们已经无法回避的进入到新媒介时代。

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阅读文化建设
摘要:高職院校阅读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在阅读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学校、教师、图。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