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历史论文范文写作 为未来留下一部可见历史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历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5

为未来留下一部可见历史,本文关于历史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历史杂志如何写历史论文

【摘 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式记录濒危状态下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对抢救、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最好解读.抢救性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抢救、认知和传承.此文以满语传承族群为样本,通过对黑龙江省的满语传承族群文化遗存的影像记录,来探讨大传媒时代少数民族影像记录和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 影像记录 ; 文化抢救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非遗语境下黑龙江满语传承族群抢救性影像记录和传播”(14B061);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大传媒时代少数民族影像叙事策略研究”(2016B143).】

记录是抢救,传播是传承.文化只有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才能充满活力,生生不息.对少数民族文化遗存的影像记录,应是当下技术条件下留存和传播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纪录片的影像记录和展示功能,将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非遗”纪录片通过媒介传播给大众,既可以形成社会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又可以在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中,实现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原生态的影像记录是“文化抢救”的一种方式

全球化、现代化带来的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的进步, 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存续的越来越少.因此, 抢救性地挖掘和记录少数民族逐渐萎缩和消亡的民族文化,不仅是社会文化的需求,更是对历史的 一种“抢救”.

语言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一种语言的消亡是一种积累传承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流失.曾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极具代表性的满语,如今已成为濒危语言,特别是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黑龙江便成为世界上满语的仅存区域.从目前满语的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以往对语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重于理论性分析和史料性保存,缺少真实生动的影像记录.因此,数字时代背景下,采用电视化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传承无疑是抢救濒危满语的又一重要手段.

2015年8月,我们跟随黑龙江大学满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赵阿平教授一行,来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屯进行满语遗存情况调查及影像记录,真实记录了满语传承人的影像和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满语那美妙的发音.

三家子屯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城北二十公里,地处嫩江河套的拐弯处,是目前全世界仅存的还有人能日常使用满语的村落.它三面环水交通不便,远离城镇生活闭塞,自康熙年间开始后的近三百年间,村里人世代凭借口口相传,基本完好地保留了满族固有的语言交际、日常风俗和忙时耕作、闲时渔猎的满族传统生活方式.上世纪60年代,三家子全屯八十余户满族家庭仍然全能说满语,五十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几年里,三家子屯的封闭被彻底打破,汉语已经成为这里的通用交际语言,珍貴的满语也仅有几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还能够听和说.历史上偶然幸运保存下来的满语村落,如今也最终没能幸免被同化的命运.为了保留住仅存的满语,在赵阿平等满语研究学者的努力下,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2010年富裕县政府认定了十六位能够熟练听说满语的老人为“满语传承人”,每人每月补助200元钱,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在有生之年能够帮助满语更好地传承下去,坚守住满语最后的阵地.然而就在我们进行影像记录的时候,十六位满语传承人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五六位,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也已近八十岁了.

从光绪年间到上个世纪末,满语以极其隐蔽的方式在嫩江河畔的三家子屯又延续了百余年,成为今天满语的“活化石”.然而如果我们再不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活化石”也将不复存在.

二、用影像记录民族情感,传播文化记忆

2000年,哈尔滨电视台播出的三集专题片《寻找失落的文化》曾记录了当时还留存于哈尔滨市乡间的典型的满族民居,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万字炕、摇篮、妈妈口袋、满族豆汁等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当课题组再次进行田野调查时,这些传承了几百年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已不复存在,即便有,也失去了它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味道,加入了后天人工斧凿和商业运作的气息,这种变了味的或是被曲解的文化遗存,会极大地误导后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是对历史真实性的一种违背,更是对民族情感、民族记忆的亵渎.

位于哈尔滨城南70公里的拉林满族自治镇,共有满族人居住的村落32个.近年随着历史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基本可以确认,如今居住在五常、阿城一带的满族人,并不是东北的坐根满族.他们是清乾隆九年,被朝廷有计划分批移驻东北屯垦的满族八旗子弟的后裔,史称京旗满族.

2015年4月16日就是拉林老营村傅氏的祖先富西太落脚拉林老营村的日子,这一天也成为他们五年一次的祭祖活动的日子,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傅氏后人回到这里,祭奠祖先,联络情感,传承记忆.如今260多年过去了,根植在拉林老营村的傅姓已繁衍了11代,共250余人,但这样的纪念活动一直在延续着.虽然祭祖的整个仪式简陋,但原生态的祭祖过程,呈现的是历史过往,凝聚的是乡情、族情、亲情,释放的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三天的全程影像记录不仅保留下珍贵的满族风俗文化,同时仔细研究对比不同地区满族的风俗,可以分析发现作为女真后裔的满族,在近千年的迁徙发展过程中,其壮大、南侵、入主、融合、败退、再融合的历史脉络.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

随后根据影像记录形成的纪录片《祭祖》,也是影视人类学的一个实践成果.大传媒时代少数民族的影像记录,以采撷其传承族群的人生史、文化记忆为主体,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影视语言讲述满语传承族群的传承历史、人生经历以及生态环境,应成为当代史学家和传媒者共同研究和记录民族生活历史、情感记忆和群体记忆的基本方法.从而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乃至社会需求层面,显示影像记录研究所凝聚的文化意义和现实价值.

融合了科学和艺术两大因素的纪录片《祭祖》就是通过媒体将这种生长在民间,流传于百姓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传播给大众,并用现代电视技术将这种不可复制的原生态的文化习俗留存下来,既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同时还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利用自媒体平台扩大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播.在微信公众号“哈尔滨记忆”平台播出阅读量突破17000次.

总之,利用影像记录和影视语言把即将流失和没有被同化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来,是作为大传媒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化抢救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学者呼吁:“建立民族影像拍摄基金和民族影像资料片库, 使民族史和民族重大事件纪录片拍摄工作尽快全面展开”.从现阶段看,这些资料片、口述史或是纪录片,也许还不能创造高额的经济价值,但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又怎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而且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时间的沉淀下,这些影像记录会凸显它的珍贵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充分挖掘、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影像,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历史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著,方李莉编.《全球化和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M].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13(12)

[2]陈子丹,魏容.《珍贵的少数民族影像记录》[J].《中国档案》, 2008(2):69-71

[作者简介:李继荣,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宁祥和哈尔滨电视台高级记者.刘少辉,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历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一部穿越历史的英雄交响
在人民空军的编制序列里,有这样一支血脉相承、战功卓越的部队。她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走来,转战江南塞北,打出赫赫战功;她曾剑指朝鲜。

一部精彩历史存证之作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杨焕亭先生能静下心来潜心创作,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还是一位在喜梅、牡丹,书法师宗“二王”“魏楷”和于体草书的书画家,在三卷本。

一部历史题材汉密尔顿为什么会一票难求
自去年8月在百老汇正式首演以来,《汉密尔顿》就场场爆满,如今更是一票难求,连2017年的票子都已售罄。那么,这部打破提名纪录的音乐剧到底有什么魅。

绩效考核工具历史演变未来
摘 要:从古至今,绩效考核这种行为就一直存在,只是在开始之初它并未被系统化、完善化而已。直到今天,管理界仍在研究绩效考核,它已经成为了理论界一个。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