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暴民论文范文写作 网络暴民群体的心理机制与治理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暴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1

网络暴民群体的心理机制与治理,关于免费暴民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暴民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暴民论文参考文献:

暴民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杂志大学心理论文网络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

【摘 要】 当前,网络暴民已成为网络舆论主体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暴力倾向和相对的隐蔽性.非理性暴民行为不仅危害网络环境,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影响网络暴民群体的心理机制和网络暴民群体形成的客观因素,探讨了网民道德失范的治理途径:强化政府为主导的虚拟环境治理;加强网民自身道德规范.

【关键词】 网络暴民;去个性化;从众心理;网民道德失范;治理途径

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在网络虚拟空间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群体——网络暴民.网民通过暴力化语言在网络中表达其意见,此种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可能转化为暴力性群体事件.因此,研究网络暴民这一新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对网络暴民心理和行为进行扬弃,健全并完善有效的社会沟通机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一、网络暴民的界定

网络暴民指在网络参与或的人,他们是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集合在一起的虚拟群体.网络暴民与传统暴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虚拟性,是存在于网络虚拟环境中而非客观现实中的群体.但网络暴民行为的扩大化对现实社会存在影响,当网络暴民的行为延伸到客观现实,网络暴民则可能会转变成实质暴民.网络暴民作为一种新型暴民群体,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重复性,使得网络暴民群体的形成和解体与传统暴民相比更加迅速和短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曾联合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网络暴民通常被认为具有以下特征:“主观上有恶意制裁别人的倾向、出口成“脏”、不经当事人允许就擅自公开其隐私、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盲目跟随别人的意见.当然,网络暴民也不同于一般网民,他是一种变态了的舆论主体,凡是在网上参与、发表意见的舆论主体可视为网民,而网络暴民是网民群体出现的严重极化现象,“群体通过讨论而对成员已有观点的增强或夸大效应就是群体极化效应”.[1]

二、网络暴民的心理机制

群体极化倾向的网民即网络暴民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中不负责任地公开他人隐私、威胁他人、质疑他人道德、盲目从众有其必然心理原因,就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意见领袖的引导性,这使得网络暴民易出现去个性化心理、去抑制化心理和从众心理,而沉默的螺旋则更加激化网民行为.

1.去个性化心理

所谓去个性化是指独立的个体在群体状态中,感到自我身份意识的缺失的效应.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立一人时,他通常会尽量克制暴力行为,即使受到这样那样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但一旦成为群体一员,他就会意识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暴力念头膨胀,并且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的障碍会被狂暴的摧毁.[2]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个体在群体状态中有意识的人格就会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了上风,个体行为不再受自身意志的支配,而是受无意识的动机支配,从而形成去个性化现象.勒庞认为无论个体社会地位高或低、受教育程度多或少都有可能成为暴民.因为当众多的个体成为群体的一部分时,群体的智力水平会普遍降低,即使个体受教育程度高也会成为暴民一员.每个人都可以参加集体行动并感到他们都是平等的.因此,不能说行为和思想在群体中的人在这种状况下会趋向平均值.实际上,他们是最小的公分母的“平均值”,也就是说,群体中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会接近哪些最低水准的人的平均值.勒庞对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消极方面的断言虽有偏激,但在失控形势下的群体行为会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提出挑战.

在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法制社会中,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公民身份的网民,要受到道德约束、舆论监督甚至法律制裁.在现实的社会中,个体受到理性意识的控制并不能为所欲为,而网络结构能够瓦解现实的社会等级结构,把权力分散到更多人群中.网络技术在分权化、平等化的配置上较其它组织模式更为优越.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个人更易于采取联合行动.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空间开放性,使其不必受到诸如社会生活中各方面规则的限制,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满足的需求和认同通过网络空间得到了满足.

2.去抑制化心理

对社会规范和内心准则的减弱和消除称为去抑制化.在现实社会中,对社会规范和内心准则的遵守是保证主流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网络上,由于种种不同于现实环境条件,这种抑制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网民行为便出现一种去抑制的特点,网络暴民不加推理的以“是”或“否”的极端语言表达其偏激愤怒情感.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群体中的去个性化之外,去抑制化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谓去抑制化心理就是对社会规范和内心道德准则的减弱和消失.[3]

在现实社会中,公民个体要受到社会规范和个体内在道德的制约.当代社会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法制社会,公民个体作为社会成员要受到外界各种压力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这种抑制会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赫次伯格认为个体的主观意识有两种,分别是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和私我意識(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注重公我意识的个体注重他人的看法,在意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注意看待他们的方式,以及他们在其他人面前如何表达自己.注重私我意识的个体则更多的对自我进行分析和思考,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感受.[4]网络中个体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的调控相比于现实社会宽松得多,在网络空间中,网络匿名性使网民个体更趋于根据自己内心思想、情感、动机、态度、目的等来表达自我,网民的私我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公我意识相应的逐渐减弱.网民在私我意识的驱动下直接表达其意见,即使运用一些强大的技术调控也无法防止谩骂、驳斥、冲突等偏激行为的发生.

3.从众心理

除网民个体在群体中的去个性化而形成的网民间身份认同外,从众压力的影响同样使得网民在其行为、情感、态度上保持着一致性.网络空间中的去个性化和去抑制化因素及其从众心理使网络暴民成为不可阻挡的具有强大攻击力量的群体.当一个人的活动是出自其他人都这样活动时,这种活动在心理学上就称为社会遵从或从众.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暴民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暴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机制与预防
摘要:本文对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机制及预防研究展开了探究,旨在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关键词:网络依赖;心理;应对策略。

民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
摘要:本文在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研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了大学生压。

在线群体协作激励机制要点分析和设计
摘要: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组织用工及创新工作都发生了时代性变革。基于在线群体可以共同完成组织创新工作的互联网专业性平台的日趋成熟,激励专业性在。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和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迎来了前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