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mba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法律规范论文范文写作 记者微博发布新闻的法律规范与其中国语境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法律规范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6

记者微博发布新闻的法律规范与其中国语境,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法律规范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法律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法律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微博的论文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法律毕业论文8000字职工法律天地杂志社

摘 要: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微博上发布新闻信息,除了要遵守普遍性的道德层面上的新闻*规范,还应受到法律的规约.本文明确新闻作品至少属于一般职务作品,同时记者通过微博发布新闻的行为实则体现了网站微博媒体以与记者所在媒体同样的方式采用新闻作品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进而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提出记者应当保证所在媒体优先作品采用权一般性规范原则.同时结合中国现实语境提出例外选择,即在新闻强控制状态下,公共利益在具体情况下可能是优先选项,但中国特色的新闻职业化与新闻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关键词:微博;职务作品;《著作权法》;公共利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胡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有学者认为,微博的本质和根本逻辑在于其“嵌套性”,对于信息传播来说,即是一种“嵌套式传播”.这意味着每一个微博用户生产的信息都可能像“裂变式(One To N To N)”的得到广泛传播,这在技术层面上让信息把关机制受到极大弱化,“如果把它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将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传播和流动的关键节点,从而加大信息封锁和监控的成本,让信息流通更自由”.

庞大用户数量和嵌套式传播特性相结合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微博信息的海量和相对自由的传播,这对于以搜集事实发布新闻为业的传统媒体记者而言,无疑具有十分的吸引力.如新浪网CEO曹国伟所言,媒体人天生对微博有好感,缘于新闻人可以通过微博最低成本地发现获取新闻线索,同时媒体可以低成本地推广自己.因而,大量记者成为微博用户,仅就截至2010年12月24日的数据就显示,有将近6000名传统媒体人注册了新浪微博.根据美通社(亚洲)在2010年10月至11月对2503名中国记者的调查,有超过90%的记者已经在使用微博,其使用微博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以及交流互动”.有研究指出,“相对于一般的微博客使用者,专业的新闻从业者更倾向于将微博客作为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平台”,“专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数量和频率高于普通用户”.

一、问题提出

微博已成为传统媒体职业记者发布新闻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从传统媒体到微博,发布平台的变化,让矛盾和问题随之而来.BBC一则报道可以佐证:2011年12月,有美联社的记者在“占领华尔街”的营地中被逮捕,他们的一些同事将这条消息率先发布到推特上,随后美联社高层对其记者强调:“如果你有一条可以考虑作为新闻发表的重要、独家和\或突发的信息、图片或视频,应该通过美联社发布而不是将它放到社交媒体上.”

而在中国,最新的例证是2012年4月,电视台新闻主播赵普通过其新浪微博平台发布关于某些食品中添加工业明胶的内幕消息,后来传说遭致央视内部处分.对于赵普以个体身份发布信息以及央视据此对其进行处分的正当性问题,引起各界争议.

这两条新闻似乎让我们看到职业记者通过微博发布新闻相对以往通过传统媒体发布新闻会遇到一些不一样的问题和规范因素,至少以往记者们对应的发布平台只有一个,而现在变成了两个,那么除了作为一个职业记者所应当遵守的道德层面的普遍性的专业操作规范与*,如客观公正平衡,意见与事实区分等等,微博发布新闻是否还会受到其他因素比如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在中国现实语境中,存在某种特殊的行为逻辑吗?

传统上,对于新闻生产和发布问题,我们更关注道德层面上的新闻*问题,而在新的新闻传播态势下,在既有法律框架内,明确法律规范和原则,对于规范记者微博发布新闻行为,减少记者个体与媒体组织之间的现实冲突,也许有着重要意义.

在此说明,本文所述通过微博发布新闻的主体特指职业身份信息明确的记者,包括公开身份的认证用户和匿名但其身份信息拥有广泛认知度的未认证用户,不包含微博上匿名且职业身份不为人所知的记者.同时,记者微博发布的新闻,既包括媒体已经刊用的稿件,也包括媒体未刊稿以及被毙稿等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作品.

二、新闻作品的性质及其著作权归属

2001年10月修改的我国新《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对于“工作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学者认为,职务作品有三个法律特征,首先作者与所在单位应具有劳动关系;其次创作的作品应当属于作者的职责范围,但需要明确的是,是否在工作时间创作并不是认定某一作品是否属于职务作品的标准;最后是职务作品是体现作者个人意志的智力创作结果,即作者为自然人,同时作品思想内容由作者决定.对照新闻作品,首先记者与媒体有劳动关系,其次新闻作品的创作属于记者的职责范围,最后新闻作品体现了记者的意志和智慧.那么记者在微博上依靠私人关系获取线索,并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完成发布的新闻,是否属于职务作品?根据上面的分析,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因为无论记者通过什么资源获取新闻素材,并在什么时间完成作品,都无法改变记者与媒体的劳动关系以及新闻报道属于其工作职责范围的认定,所以,可以明确,除了通讯员的作品,由媒体正式记者完成的新闻作品——包括微博及其他私人平台上的新闻——均属于职务作品.

对于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2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也就是说,新闻作品的著作权归记者所有,但媒体有优先使用权,并且两年之内,未经媒体同意,记者不能让第三方以新闻传播的方式使用该作品.

一般来说,对于新闻作品属于职务作品基本没有争议,而争议产生于属于哪一种职务作品.上述职务作品的界定可谓之“一般职务作品”,因为《著作权法》规定了“特殊职务作品”的存在,即第十六条第2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1)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以此观照新闻作品,似乎可将新闻作品归入特殊职务作品之列,因为“结合新闻的一般生产流程,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当下的传媒一般都会建立一个新闻报料平台,提供专门设备、人员来搜集新闻线索,经过集中统一甄别、筛选之后,再指派记者采访,绝大部分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突发新闻都是如此操作.记者采访过程中,单位为其配备电脑、录音、摄影、摄像器材以及交通工具,或者为其报销差旅费,并向其支付工资报酬.稿件采写回来要经过编辑、部门、领导的修改、审核,是否采用发表,南单位决定.新闻发表后,由单位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对外承担全部民事责任和政治风险.可见大部分基于职务产生的新闻作品,均符合特殊职务作品‘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特征.”但也有学者给予反对意见,认为虽然媒体尤其是电子媒体的记者创作新闻作品会利用媒体的物质技术条件,但我国一般遵循“文责自负”的原则,而非由媒体承担作品责任,并且法律也未规定由媒体承担责任,故而认为新闻作品不属于特殊职务作品.

结论:适合法律规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法律规范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记者微博价值和规范
微博的兴起正在深刻改变着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形式,一片叫好的声音背后,却也深深地隐藏着负面效应。对此,张志安副教授就媒体组织和记者微博之间的关系。

自媒体时代记者微博的社会责任意识分析
【摘 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出现,成为记者获取新闻、发布新闻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具有复杂性,很多民众在使用微。

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传播模式
摘要: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的相应出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存在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