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接受美学论文范文写作 接受美学角度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接受美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8

接受美学角度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本文关于接受美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接受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接受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学刊物投稿关于文学的论文

摘 要:文学翻译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间文化传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文学翻译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从最初只强调原文作者及目标语读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到意识到译者地位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即译者从“隐身”到“显身”的过程.译者的显身,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和强调,主要指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包括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确会影响译作的类型,应该强调译者的地位,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译者主体性;《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71-03

霍尔顿考菲尔德已经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几乎代表了所有经历过十几岁的成年人,叛逆过,彷徨过,对未来迷茫过,但他也像大多数其他的青少年一样,极其单纯善良,对虚情假意痛恨至极,他是反英雄主义的典型.读者能够捕捉住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挣扎,不仅得益于小说原作者塞林格的精彩诠释,也得利于中国优秀译者的刻苦认真翻译.该书于1951年出版之后,立刻引起巨大的轰动,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并被翻译为多国语版.时代杂志将《麦田里的守望者》列在“2005年度百大英语小说”榜上.

国内最受读者认可的中译本,一个是施咸荣版译本,1983年由*出版社出版,另一个是孙仲旭版译本,2007年由*出版社出版.两个译本语言、风格不尽相同,读者对两个版本的喜爱也因人而异.尽管如此,对小说中译本进行研究的学者相较于其他译作而言要少,有学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对比研究两个中译本,从而得出翻译过程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1],也有学者直接研究两个译本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并进行对比[2],总而言之,主要是从文本以及文化的层面对译作进行研究探讨的,但是很少就译者主体性来研究两个中译本,对于这样的研究空缺,本文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欣赏《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中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并由此比较分析两个中译本.

一、译者的主体性和接受美学

译者作为语言传输的重要纽带,他并不是机械的翻译,而是投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活动,更是一种译者艺术的再创造.研究表明,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地位长期遭到了掩盖压抑.在传统译论中,译者的角色和地位历来都是依附和被动的,如“译者是一块透明的玻璃”,可以说译者的身份是隐身的.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译者的地位才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很长时间以来,研究者都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学行为,认为译者的任务主要是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译成信号,发给目标语读者,因此翻译研究仅仅局限于文本对比和语言转换的研究中[3],忽略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美籍意大利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在翻译实践中,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而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这种差异,他指出要使译者在译文中显身(visibility)[4].译者的主体性主要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这不代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受任何客观因素的制约,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体的制约以及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5].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指中西方两种语言自身的独特性、原作的语言文化特征、译者的翻译观和译者自身的局限性,包括文化水准、运用双语转换的熟练度以及个人的审美标准等.

接受理论,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论,也适用于翻译研究中.它主要探讨目标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读者的期待视野在接受活动中所起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接受理论或接受美学,主要研究目标语读者就译本的接受程度,这是译本在目标语中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就某种程度而言,接受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起着重要作用和启示.译者是读者,并且是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性的读者.不同的译者,由于其自身因素的差异,如性格、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世界观、价值观的和审美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造成了不同的译者对相同的原著,根据不同的翻译策略而翻译原著.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版和孙仲旭版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和赏析

(一)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译者是接触原著的最直接的读者.原著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原著的语言风格、原著的语篇布局都会对译者产生直接的影响.译者是接触原著的第一读者,也是最具主观能动性的读者,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审美、想象等不同层面的文学修养,对原著进行能动的翻译.因此,译者对原著的解读至关重要.理解的过程就是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原作作者对原作的阐释的一种不断和谐统一的过程.为了实现这种和谐统一,译者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理解思维空间,而不局限于某个层面,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因其主观能动性而突出出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具体文本的选择.译者的主体性是潜在的,只有在面对原著时才被激活.因此可以认为:“译者是以作者的身份说话,他在翻译中就是一个否定自身,进入文本作者主体的过程.”[6]

对于原著中出现的大量俚语,翻译家施咸荣和孙仲旭都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劳伦斯韦努蒂曾在《译者的隐身》中对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进行了归纳,即“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7],这也就是指归化和异化.

小说中充满了口语中的脏话,具有霍尔顿那类叛逆的青少年所独有的特色,如“God dam it”,“Goddam”,“Jusus Christ”,“For Chrissake”等,由于这类粗俗的语言很难用直译的方法演绎出来,两位翻译家都采用了意译,即归化的办法,采用了和之相对应的汉语的粗俗语,对于上述的脏话,译者将其翻译成“他妈的”“混账”等.这符合原著中语言的特色,也更适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接受美学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接受美学名词解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旅游视频的口译
【摘要】《野外度假旅游视频指南》是一档旅游节目,在这一节目中我们不仅能欣赏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学习国外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以及节约能源的举措。中。

接受美学环境下儿童文学翻译分析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儿童文学的概述和其特性,对接受美学的定义展开了简单的介绍,并以接受美学为着眼点,对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文学典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
摘 要:《论语》这样的中国典籍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翻译时需要译者使用多种技巧和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

接受美学视阈下儿童文学翻译综述
摘要:以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文献成果为依据,展开综述性研究,着重从接受美学概念、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用的价值和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