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荀彧论文范文写作 荀彧人生悲剧原因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荀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2

荀彧人生悲剧原因,本论文可用于荀彧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荀彧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荀彧论文参考文献:

荀彧论文参考文献 人生价值论文人生的意义论文文学和人生杂志人生十六七杂志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干,所以南阳何颙不禁盛赞他乃“王佐才也”[1].他后来成为曹操麾下第一谋士,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劝说曹操要“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到力主“迎天子都许”[2];从官渡之战中激励曹操斗志,使曹操明白“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3],到战后劝曹操乘胜追击,扫荡河北;从出谋划策,主持政务,到荐举人才等等,均有荀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不世之功.此乃曹操之所以能战胜群雄,统一北方的重大原因之一,重大推力之一.但也正是这样一位屡立奇功,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4]的人物,最终却仅仅因为反对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一事,而被后者所逼,最终“以忧薨”[5],年仅五十.我们不能不说荀彧的结局甚为悲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呢?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动荡的时局决定了荀彧对政治集团的依附性

东汉末年,王朝统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一方面是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生活,纷纷揭竿而起,爆发起义;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勾心斗角和权力争夺,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民不聊生,而且像荀彧这样的世族名士的政治、经济利益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们生活已被打乱,急迫地希望尽快结束这种动荡的局面,找到一条能谋求生存、施展才华的出路.但无奈的是,他们手中没有军队,也没有权势,既不能像军阀一样割据一方,也不能像贵族那样擅权一时,更不可能参加到其对立面的农民阶级的斗争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成大业”的人,在为之效力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我们要认识到,此时名士所选之人必为割据一方且有实力的军阀.因为“此特求贤之急时”[6].这些军阀固然欢迎名士的到来,希望这些才能之士能为其献计献策,压倒异己;但他们并未把名士真正敬为师尊,而是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凌驾其上.如果名士有令其不满者,就很可能遭到责罚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如袁绍在向南方进军时,谋士田丰为其献策,而袁绍不从,反而“以为沮众,机系之”,将田丰囚禁起来.后来袁绍战败,又自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7],反而将田丰处死.可见,当时的名士也只是某一割据政权的附属.他们没有自主权,生杀权柄都掌握在控制他们的军阀手中.

当然,荀彧也不能例外,只能选择依附于曹操.虽然曹操在诸多方面都听取了荀彧的建议,并赞美荀彧“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8],但他并非将荀彧放在和自己同等的位置.在曹操心目中,不管荀彧如何智慧超群,劳苦功高,仍旧是自己的下属,其生死决定权依然在自己手中.因此,荀彧这种隶属性使他根本没有自主权,就连自己的生死也无法做主.如果自己能顺应“上级”的意思,那么他还可以“保性命之期”,否则就只能听凭发落.荀彧是有个性、有主见的人,他显然属于后者.因此,这种动荡的时代和名士这一特殊的身份,决定了荀彧只能依附于某一政治集团,没有自主权,并最终造成其人生悲剧.

二、荀彧根深蒂固的忠汉思想是其人生悲剧的最大症结

荀彧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所以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当然,这里的“君”自然是指汉朝皇帝,史称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9].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希望重新振兴汉室的想法,所以荀彧最终选择了弃绍从操.虽然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但荀彧以为绍不以汉廷为意,多有僭逆之举,并“度绍终不能成大事”[10],故弃而不顾.曹操却在反董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决心,让荀彧颇为赞许;加上荀彧认为曹有雄略,有拯救汉室之力,所以他最终作出投靠曹操这一重要决择.

在跟随曹操以后,荀彧更是尽忠尽责,为操出谋献策,推荐人才.在他的心目中,助操打败群雄,获得胜利,就是为汉天子扫除乱军,平定天下.也就是说,助操乃是忠汉.但他这一想法错了.曹操最初在讨伐董之时是有匡佑汉室的想法,但随着他对汉廷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他的政治野心也就进一步膨胀,并不满足于仅为人臣,而是希望自己也能称王天下.可是荀彧的想法却从未改变过.他认为操兴义兵是为“匡朝宁国”,理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11].所以当董昭等人说曹操应进升爵位为国公,赐予他象征朝廷威仪的九锡时,这位忠实的汉臣便立即说出了“不宜如此”的话.曹操“由是心不能平”[12],二人从此失和.曹操此时已充分地认识到他的这位“子房”和他并不是同道中人.他绝不能让这样一个一心为汉室的人留在自己的身边.可见,荀彧被曹 上绝路,正是由于其忠汉思想为曹操所不能容而铸成的悲惨结局.

三、荀彧率直的性格特点也促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荀彧是一个待人率直、讲求原则的人.这一性格,从《三国志·荀彧传》中不难看出.这样的性格使得荀彧能伸展才华,为曹操所重.每当曹操有何疑难之处询求荀彧的意见,或荀彧自己认为有何不妥时,荀彧都直言不讳地向曹操进言.在反对曹操进爵国公之前,荀彧所进之言多未触怒曹操.他也因此排除阻碍,将正确的谋略进达曹操;而曹操也倚重荀彧,屡建奇功,终成霸业.

然而,这样的性格也有极大的 影响.荀彧在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之事上,仍表现出直率和坚持原则的一面,以“不宜如此”直接回绝董昭,自然招致曹操的嫉恨.如果他能隐忍不发,而像董昭那样和世沉浮、像贾诩那样“权以济事”[13],明哲保身,一味地迎合曹操,兴许还不至于遭此劫难.试想,像荀彧这样聪明的人会不知道曹操的想法吗?肯定不会,况且他还亲眼目睹了曹操是如何对待祢衡、孔融等名士的.但是他那种坚定的信仰和坦诚率直、讲求原则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董昭、贾诩之流,随波逐流,而是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导致了他被曹操所逼,未能善终.因此,荀彧的这一性格特点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

四、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事观直接导致荀彧的人生悲剧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事观早在他起兵以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孙盛《杂记》记载道:曹操在逃奔途中,因误认为吕伯奢家人图害己,因此杀死吕氏一家.但当他后来知道自己错杀以后,竟然“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14]在此之后,他这种荒诞的处事观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所加强.比如他诛杀孔融、处死华佗、赐死崔琰、罢免毛玠等,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的这种处事态度.而荀彧之死,也和他的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紧密相关.

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的一号谋士,“行义休整而有智谋”,又“好推贤进士”[15],其功劳是时人有目共睹的,曹操对此也感受颇深.但对这样一位在当时曹营中德高望重、立功无数的谋臣,当触犯到自己切身利益时,曹操照样不会有丝毫手软.当得知荀彧反对自己进爵魏公时,曹操认为荀彧有负于己:他给了荀彧身份、地位、名望,自己的好事却遭到荀彧的阻挠;既然你荀彧对我不义,就别怪我曹操对你不仁了.从事实来看,曹操最后干脆地“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16],并给荀彧送去一空食品盒,示意一场空,使荀彧忧惧自杀而死.可见,曹操最后对待荀彧的态度仍然是其一贯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处事观使然.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荀彧的人生悲剧,既和东汉末年特殊的历史大背景和名士这一阶层的特殊性有关,也和荀彧的个人因素及其上司曹操的处事态度有关.荀彧的不幸是多种原因合力的结果,倘若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他的人生命运或许就会有所改变.

注释:

[1][2][3][4][5][10][11][12][16]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卷十荀彧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

[6]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卷一武帝纪.

[7]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卷六袁绍传.

[8]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卷十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9]范晔.后汉书[M].卷七十荀彧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

[13]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卷十贾诩传.

[14]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卷一武帝纪裴注引孙盛杂记.

[15]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六十六汉纪五十八.建安十七年十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

作者: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充)副教授,

结论:关于荀彧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天下皆错看我曹孟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对了不起盖茨比中盖茨比爱情悲剧原因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从盖茨比对“美国梦”误读的角度,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来阐述导致盖茨比自身悲剧的原因。首先盖茨比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正确的。

军师联盟首席谋士荀彧的悲剧命运
读到《三国志·荀彧传》里的“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令人掩卷叹息。君子绝交,不出恶声,通过一件食器的无声传递,两位三国时代的。

阴谋和爱情产生悲剧原因
摘 要:席勒的《爱情与悲剧》讲述了裴迪南与露伊斯相恋的复杂过程,本应该得到幸福的两个人,既遭到平民米勒的反对,也遭到贵族宰相的破坏,在种种压力与。

人生中高加林人生悲剧
摘 要:《人生》中高加林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物,他一生的两起两落构成其人生悲剧的主要部分,他的悲剧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且其人生悲剧与这个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