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非物质文化论文范文写作 贵州花灯剧非物质文化要素和传承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非物质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贵州花灯剧非物质文化要素和传承,本论文可用于非物质文化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非物质文化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非物质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现代企业文化期刊企业文化的论文企业文化期刊

内容提要:贵州花灯剧是贵州成形最早,传播最广的地方戏曲剧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花灯是广大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令这一“非遗”濒·临消亡、失传,亟待抢救和保护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花灯剧的艺术风格传承思考

中图分类号:J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0)04-122-126

一、历史回顾和现状

贵州花灯剧是以花灯歌舞、演唱为基础,历经数百年的嬗变而逐渐发展形成的.相传有“灯从唐朝起,戏在宋朝兴”的说法,是贵州成形最早、传播最广的地方戏曲剧种,在贵州农村乡镇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草根”艺术.每逢节庆吉日,婚嫁迎亲,贺喜祝寿,开年迎春等活动,都要“闹花灯”来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其表演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四时农事、家庭*、劝孝戒赌、敬老爱幼、扬善抑恶、爱情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针贬时弊等等,几乎无所不包,且不择场地,既可随时就地围场就演,也能在大小剧场登台演出,其表演形式多样,载歌载舞,风格独特,雅俗共赏,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的一朵奇葩.

1956年5月,贵州省创建了第一个专业花灯剧团——贵州省花灯剧团,这是贵州省花灯剧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老一辈花灯艺术工作者十多年辛勤耕耘,贵州花灯剧有了长足的发展,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但在随之而来的“ ”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城乡的花灯活动一度被取缔,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收集整理的花灯图书音像资料损毁流失,仅十存二、三.加之老一辈花灯艺术家的相继离世,雪上加霜.使花灯剧的传承停滞、断裂.直到1978年才恢复花灯剧的演出活动,但此时的花灯剧已是如大病初愈,虚弱不堪,编剧、作曲、导演、舞蹈等环节都严重断层,后继无人,演员队伍也是青黄不接,老的离职退休,成年的已为昨日黄花,

年轻的大多不太懂花灯,锣齐鼓不齐的现状连一些花灯传统剧目因缺角而无法全剧复排,只能恢复部份枝节片断,令人扼腕心痛,贵州花灯剧已处在濒临失传的边沿,亟待抢救和保护.

2009年底,贵州花灯剧成功申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喜讯无疑也是摆在贵州广大花灯工作者、爱者好,传承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任务艰巨,工作浩繁.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从认识了解,清点整理花灯资料入手,去研究、探寻这份遗产的传承保护之路.

二、贵州花灯的艺术风格

贵州花灯几百年来由“地灯”、“台灯”发展,逐渐成形了戏曲中生,旦、净、未、丑等行当的角色唱腔,按地域方位形成了东、南、西、北四路花灯,遍及全省各州、市、县.

黔东地区花灯主要分布在铜仁、印江、石阡、沿河、德江、思南等市县.

黔南地区花灯主要分布在独山、罗甸、惠水、龙里、福泉等县,其中以独山花灯最具代表性,板腔,曲牌,花调子最为丰富.

黔西地区花灯主要分布在安顺、普定、平坝、大方、黔西、毕节、金沙、赫章等市县.

黔北地区花灯主要分布在遵义、仁怀、湄潭、赤水等市、县,其中以遵义花灯最具代表性,花灯小戏《红军灯》、《红军送我一把壶》留下的红色印记更是弥足珍贵.

贵州花灯的艺术风格,业内俗称“灯味儿”,它体现在花灯歌舞和戏曲表演的音乐,语言,舞蹈等方面,专业和业余人士都以“灯味儿”的浓淡来评价一台花灯戏的优劣,我们需要传承保护也正是这些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原生态“灯味儿”.

1、音乐:贵州花灯曲“地灯”歌舞发展成“台灯”戏,其唱腔曲调就性能和结构可分为丝弦灯调,台灯灯调,锣鼓灯调,花调子四大类别.

A、丝弦灯词:在贵州流传最早、也最广,黔东地区称为“丝弦灯”,“筒筒腔”,黔北地区称“行路调”,其它一些地方称“高台调”,“出台调”,“梳妆调”等等,称谓虽不同,却有着共同的风格,在上下旬间由过门连接,唱词一般为前四后三的七字句型,演唱中反复使用,曲尾收腔,已形成数板、原板、慢板、垛子、收腔的板块结构模式,具备传统戏曲声腔的基本特征,丝弦灯调在花灯的大小戏曲剧目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打舅娘》、《劈山曲》、《三里湾》、《典型人家》、《丰收之后》、《灯班传奇》等.

B、台灯灯调:台灯灯调主要形成和流行于黔南地区,有“数板”、“路调”、“对口调”、“过场音乐”等.“数板”分为“催板”、“快板”、“骂板”、“哭板”等,用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路调”灵动活泼,充满生气,配以形象生动的衬词、衬句,更突出了花灯戏的环境特征,人物性格、情节渲染.“对口调”是男女演员对唱的调子,多为排句结构,相互呼应,朗朗上口,风趣流畅.“过场音乐”分“套打”和“曲牌”两类,“套打”是在音乐中加打击乐,有“一板头”、“二板头”、“三板头”、“大板头”、“平起头”、“五槌锣”等,“曲牌”有“大开门”、“小开门”、“二字调”、“扫板”、“过板”等.

台灯灯调是相对完整和成熟的花灯声腔体系,在花灯戏中广泛用来刻画人物形象,同时也给花灯歌舞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

C、锣鼓灯调:锣鼓灯是对地灯歌舞的称呼,有“采茶”、“贺调”、“正十字”、“倒十字”“五更调”,“梳妆调”等,歌舞性强,边歌边舞,节奏自由,可紧可慢,段落间仅以锣鼓间奏衔接,锣鼓灯调的戏剧性不强,但在歌舞表演上却有宽广的可塑性.

D、花调子:花调子包括山歌、小曲,俚调,民间歌谣等,遍及全省,并和本省和周边地区的各民族地方音乐、戏曲、说唱等相互穿插交融,有着难以分割的血肉关系.

黔东的花调子有湖南花鼓戏的元素;黔南的花调子能品出广西彩调,广西花灯的味道;黔西的花调子有云南花灯的痕迹;黔北的花调子里常显现川剧,四川清音、车灯的影子.贵州花灯的花调子群是和周边民族地区文化和谐交融的历史见证.

花调子的旋律大多清丽优美,婉转悠扬,抒情动听,如“四小景”,“四季相思调”、“五更叹郎”、“白牡丹”、“卖花调”等等,在丝弦灯调,台灯灯调里也常常使用,为花灯剧的人物形象刻画增色添彩.

2、语言:用贵州方言表演是贵州花灯歌舞,是花灯剧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花灯语言汇集了贵州各地土话俚语的精华,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巧妙的运用偕音,谜语,歇后语等手法,恢谐幽默,滑稽风趣,令人捧腹开怀,特别要提及的是花灯戏里的“衬词”和“聊白(注)”,“衬词”是为丰富唱词的色彩而加入的花絮,看似和唱词毫无关联,但红花绿叶,相映成趣,别具风格,这是贵州花灯的又一原生态特征,是体现“灯味儿”的又一重要符号.

这里以《踩新台》为例

唱词:“新搭新台无人踩,姐姐妹妹踩新台,我的小妹小乖乖,姐姐妹妹踩新台”.

配以衬词后成下面唱段:

“聊白”是贵州花灯表演中塑造的特定人物——唐二的道白,唐二聪明风趣,诙谐狡黠,聊白用顺口溜式的韵白文体,说南道北,东拉西扯,出口成章,随口道来,妙趣横生,还可和观众交流互动,同欢同乐.

唐二聊白是春节玩灯的一个表演程式,主要功能在于活跃气氛,愉悦观众,其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玩

结论:关于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自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自媒体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有着独特文化价值的新型文化传播形态。充分利用自媒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能为满足群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施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施甸县千百年来融濮文化、哀牢文化、中原文化、东亚文化为一统,形成了各种文化交融渗透的多元文化体系。多民族的繁荣发展使得施甸留存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

官渡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 传承 途径非物质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新的旅游要素中的“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盐城杂技文化旅游开发
摘要 盐城被誉为杂技之乡,杂技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它的萌芽、发展到繁荣,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笔者认为,新时期在杂技文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