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两河论文范文写作 走进两河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两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0

走进两河,该文是关于两河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两河论文参考文献:

两河论文参考文献 河洛文化论文关于河洛文化的论文

赵远禄彝良县两河乡人,现县政协工作

走进磅礴的乌蒙山中,从地图上看,有一片从西北向东南(北)走向的、南宽圆、北狭长的、呈桑叶形状的区域,它是彝良县辖区的一个乡,乡政府所在地在两河村,建国前叫和平乡,如今叫两河.

走进两河,东听小草坝的天马长啸;南聆龙安瘦石山翁围炉杂侃;西闻钟鸣钟鼓响;北枕盐津金鸡窝来凤凰池、天地三股水;中浴自然山水、古今人文之灵气.

穿过历史的天空,古人家的乡土生活,还在空气中散发出丝丝气息.公元前,这一区域应该是古“僰”人居住的地方.如今,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口中还可得知:小溪木香杠的大田、白米裁缝坝的大田,是僰骡子开的.这两块田确实很大,每块田都需斗种(40斤)育的秧才够插满.能见到点蛛丝马迹的,唯有裁缝坝大田用近千斤大石支砌的坎儿了.公元前26年,汉成帝和平3年,境内发生大地震,时间长达21天,震次123次,可说是地覆天翻.虽说没有详实的资料记录在案,但从地下挖出的“阴沉木”历经两千多年还未完全腐烂,就是一个很好的实物见证.从那时起至明初的近一千四百年间,两河这片桑叶,就好象被蚕食完了一样消失了,找不到只言片语传闻.我们只能放飞思维的翅膀,飞向那千年的历史天空,去寻觅那爱的原野.

大地震后,这里山河狼籍、家园成废墟.生活在这里的僰人,另觅栖息之所.有关资料载:僰人逐渐向西和西南迁徙,原居住过的地方,许多地名都带有“白”字.联想到白米,裁缝坝“僰骡子”开的大田,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吧.雁过留毛,从大田的开凿来看,古僰人也曾创造过那个时代的辉煌.

古人去矣,唯有千年梦幻:灾后的废墟上,植物痴长,野生动物繁衍.因这里北接罗汉坝,南连朝天马原始大森林,使其成了植物的乐土、动物的乐园.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这里还有豹子、老虎、黑雄等大动物出没.

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岁,在谷子寨的罗家河坝修建“万寿桥”.此桥在公元1998年7月13日被洪水冲刷而出,拙考为400年前建,从而又有在元代前同样有人类活动的物证,为研究两河历史的人,撩开了面纱.

走进两河,使人会想起《西游记》里樵夫和鱼翁的对话:你的山青,不如我的水秀.你的水秀,不如我的山青.这里,山高峻,天蓝地绿.壑幽深,水碧鱼跃.恰好是他们俩对话中的水墨画卷:山青水秀.山王坳,刺破青天,黑水河,泉飞半壁.山川、河流从西北向东南(北)走向,处于朝天马、罗汉坝两大森林区域间,雨量充沛.地表植物茂盛,种类繁多.别具特色的有质地极好的建材针叶杉;有和孔龙同时代的古生植物梭萝树;有云南松、有私梨、有花楸;还有多种竹类:黄皮竹、水竹、金竹、钓鱼刺、班竹、黄皮竹、黑竹、刺竹等等.更有和小草坝野生天麻媲美的两河野生天麻,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各种草药遍地都是,柴葫、鱼腥草、车前子、牡丹、妁药等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中药库.板栗、核桃、木漆各领 .春夏,红花绿叶争艳,闻鸟语花香,风吹草长.秋冬,看黄叶冰凌舞媚,红的红得似火,白的白得无暇.地下矿藏丰富,暗藏商机.石英砂品位高达99.9‰;无烟煤遍布7个行政村,储量达45万吨.华竹坪煤揭开草皮即可采,可和闷山坪煤媲美.铜矿、铁矿,清朝时就已开采;铅、锌、硫金砂等已有分布;青石灰岩分布较广,是生产水泥的原材料之一;粘土亦有分布.正是山含墨黛,地藏金钨,而水又别是一番滋味.主干流黑水河,源于该乡华竹坪和盐津县宝龙场山野分水,由东北角靠东而出,向南流至铜厂河,被山王坳山系阻拦,又突然调头转东北经两河、田黄出盐津柿子坝汇入白水江,形成一幅U 字型图案.沿途有广东坝河、铜厂河、两路河、龙洞河、赵家沟小溪、半河、白米河、小溪河等支流汇入.它从两千米高空梯级式跌落六百米狭谷,虽说流量小,却是低流量,高落差的水电开发理想之地.

黑水河,名副其实.在涨水的季节,其水,浑中带黑,显得黑黝黝的.决不逊色于《西游记》里唐僧师徒途经的黑水河,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就是当年吴承恩笔下的黑水河呢?

走进两河,山虽狭幽谷深,人却豁达开朗.人文,别具一格.语言,幽默风趣.有巴蜀的麻辣,却没有夜郎的自大.这里,散发着浓浓的川滇文化相结合的气息.“万寿桥”建于1606年,无论真假,它的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故事.“火烧桥”,原名“木桥”、“去新桥”、“衢飞桥”,始建于1824年,此桥建成后,改变了盐津到彝良古道中途的一小段路线,使商贾、行人往来更加便捷.两河街的“聚新桥”,1942年建成,俩八十以上老寿星踩桥,流传千秋佳话.有桥就有驿道,古滇的铜、铅运,这里还是通道之一,在两河街上出土的铅块(70斤),即是清朝当年铅、铜运的佐证.途经白米、小溪木香杠的古驿道驿站(当地人叫马店)遗址尤存.这条古驿,已有兵马曾经的足迹:诸葛亮南征时,军队路过这里扎营小草坝,蔡锷入川,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蔡锷上,梁子上,一个接一个牵成浪浪.”清末(1860年)田黄的太平山之战、1950年,两河的缴匪之战,都发生在这古驿道上,他们的故事,大多被淹没在了历史的硝烟中.

走进两河,那寺庙、古墓文化已是值得文史学家们考究的.田黄的“万寿宫”,其碑被埋在了地下,不知其详;白米冒河山的“观音庙”,书载艺文;那“一出山门十八步等”,暗喻埋藏金银地点的诗文,已成千古之谜.两河有一座庙宇(已改建成两河小学),中挂四匾,其中一块上书:“神听和平”,该乡名即依此匾取意和平乡.建国后,有人说它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以两河取而代之.古墓文化见证着两河人大多属明末清初迁入,因为,明墓还没有发现.我们见到的赵、陈、罗、谢、张、吴等姓祖墓,多是乾隆年间以后的.这些墓碑,有的制作精美,有的文字简练,还有的书 力雄厚.两河村小坪子的谢家弯子有一座谢姓墓,繁体字,中行大字为:清待赠江西吉安万安县嵩阳谢公讳学青字仿夷之墓.右书:嘉庆二十四年(1819)岁次己卯月建戊辰二十四日吉立.白米裁缝坝赵氏刘老太君墓,其碑铭:“苍生郡名天水芳,南京人氏广流章,太子过江来扶助,九房分支到此乡”的七言诗,囊括了赵姓的来龙去脉.半河岩上的陈姓祖墓,麦子坝罗姓祖墓,两路口的吴姓祖墓等等,其书法、雕刻都及具艺术价值.而在1925年葬于铜厂陈家坳的吴新榜墓,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时被人挖掘,具目击者说,尸体还未腐烂.这不知是风水的魅力,还是采用了什么科学的埋藏方法,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而民间文化灿若星辰.两河民间流传三股水对联之上联:“三股水,水流川,川流不息流四川.”下联聊发了多少骚人墨客兴狂,至今无人以对.这里,民间还有一个独特的悼念亡人习俗文化.就是:人死了以后,穿戴完备,收敛入棺,将棺木调转,头朝大门方向,脚朝神位,停放五分钟,再将棺木调转180度,移放于堂屋左上角,才点燃指路灯.这一习俗流传于赵、陈、曾、袁、姜等姓,已相传了约三百年.具说源于四川卢州叙永(永宁道).可叙永赵氏又没有这一习俗,使人百思不得其解.而语言的幽默、恢谐,令许多人倾倒.那大字认不了几个的侯良才,母亲病故,家中无粮,母无棺木,悲痛中已免不了恢谐几句:“婆婆本姓侯,阎王请她吃芋头,一来没得早饭,二来没得木头.”帮忙的团邻听了,七拼八凑的为其操办后事.可见,他这几句看似无孝的语言,比之跪地求告还管用呢.麦子坝的韩姓苗族,几千年来口头传记蚩尤后代的来龙去脉,没有深厚的口头文化功夫,怕是不行的.清末,韩氏告御状,光绪帝钦定了“耿应徙文,绍贤德子,成亿万永,客昌学正,朝明俊树,玉秀开州”韩氏二十四字排,遗憾的是没有御笔物证.韩氏祖先到京城告状,和文化的传播有极大关系,英国传教进入昭通传教、办学,在大关县天星凉风坳办有一所,韩姓有多人就读于此,之后,在麦子坝办起了私熟,这大概就是两河最早的学校.

结论:关于两河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两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走进南瓮河湿地(组诗)
岛状沼泽林走进你,只为一睹芳容那一簇簇岛状沼泽林如果不是溪水提醒我险些逃不出你的迷魂阵晨曦雾锁时你如披着蝉翼般薄纱的少女脉脉含情。

大数据资产走进大数据企业会计报表
摘 要:大数据是经过系统整理,储存在现实或虚拟空间里,能够提供一定价值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是大数据企业或大数据研究机构通过过去交易或事项合法。

上河帮和小河帮川菜饮食文化差异性比较
摘 要:上河帮和小河帮是川菜的两个重要区域,各自有着鲜明的特点。以上河帮、小河帮川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特点,并从人文及时空的角度来探讨两个区域的。

李河君:探路清洁能源
李河君与其领导的创新型能源企业汉能集团,执著地追求“全产业链”和“领先技术研发”,力推汉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主导”。汉能崛起的路径,就是用。

论文大全